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穿到古代当名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这场台风带来的暴雨持续了一天一夜后,声势终于小了些,变成了细细的水流坠下。宋时叫民壮撑了条小舟来,带桓凌冒雨去两溪交汇处巡视了几趟:溪水仍是灌得满满的,几欲没堤而出,外头大片田地也都有至少及膝的积水。好在水泥的粘性好,补好的大堤后来没再被水撞开,坚·挺地撑过了这一遭。
只是满地积水,将这一片原本的水田和人家彻底毁了。混浊的泥水上浮着树枝、草屑,庄户人家里冲出来的木板、衣物,偶尔还有死去的小动物尸体飘过,极容易引起疫病。
好在这几天救援工作还算成功,没有多少群众困在水里。
他们往河边巡视几趟,也顺带救了些人——多半是行动不便的孤身老人,也有舍不得财物,回家取东西的青年。他们借往的是个乡绅的别业,庄子里存了些药材,桓凌学过些药理,便问庄子上的管事借药,给捞上来的这些百姓配制防役病的药汤。
正好能配得出一副正柴胡饮,他就亲手熬了,请宋家父子都喝一碗。
宋县令原本记恨桓家退婚,可见桓凌对自家父子一派热诚,退婚的事也怪不到他身上,也渐渐转了心思,私下问儿子:“桓大人待我跟待什么尊亲长辈似的,我倒有些别扭。时官儿你怎么合他相处的?我是该敬着他是个侍郎府的小官人好,还是托个大当子侄处着好?”
宋时笑道:“爹怎么烦恼起了这个。桓师兄我深知他,不是那等势力的人,他拿你当尊长,你便拿他当子侄。只当两家从前没论过亲事,他就只是桓先生的儿子,我的亲师兄呢。”
真不如没论过亲事。
若是没定过亲,儿子的恩师家里出了王妃,那是何等显耀的一件事?恨不能传得官场民间都知道这消息哩!如今他们却是怕听喜讯,更怕叫人知道时官儿的未婚妻就是王妃娘娘。
宋县令甩甩袖子,叹了口气:“罢了,这事原也由不得咱们想。我看外头水退了,你也不须盯着那堤了,跟爹回县里安生地歇几日吧?眼见着再过不久就是中秋,有什么事过了节再说。”
还有的是事呢,过什么节。
宋时摇头道:“爹先回县里,叫人送几车防疫病的药材,还有我备下的那些油布、竹竿来。我且留下盯着灾民挖渠排水,重修屋舍,等到十五那天再回去过节。”
“桓大人、世侄呢?”
宋县令想着要跟桓凌同车而归,心下不免有些尴尬。宋时笑了笑,安慰道:“桓师兄要看看咱们县里如何料理庶政,也暂不回去了。”
他叫几个民壮用小船把老父载出去,到没水的地言再换竹舆抬回县里,自己留下来缮后。桓凌也不提回城的事,默默跟在他身边“学习庶务”。
两人既不提家事,也不提朝政,就只顾着眼前这片洪水、这些灾民,相处得反倒更挺舒服。宋时带他到高地慰问抢救出来的灾民,将县里送来米粮等物拿去给灾民煮粥分食。等大雨停歇,地面上的水稍退,便叫里长带头,各甲十户百姓互相帮助,抢救各家还没被水冲走的东西。
屋子还撑得住的,就先回家居住;家已经被大水冲垮的,就在干净场院里用竹竿、油布搭起帐篷暂居,等着地面干了再重建新房。吃喝穿用仍是县里供应,由僧人在百姓聚居住外架起长棚,早晚煮粥、烧热水,不叫他们直接喝生水。
他倒也不白供这些人,而是搞了个以工代赈:壮年男子都下田挖沟渠排水,清理田中沤烂的庄稼、水冲来的异物,更将腐尸搜集起来,找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女子就照看孩子、洗涮缝补、烧水熬药、缝制帐篷,或是编些竹筐、竹耙之类清理污物时用到的工具。
干一天算一天的工分,工分换钱,大锅烧饭,让这些郑朝百姓提前五百多年进入社会主义。
宋县令回去后则是找乡绅富户募捐了一场。
那几位受方提学教导过的生员听说宋舍人正冒着大水赈灾,想起他曾经为了救他们参加本地院试的壮举,顿时“意气素霓生”,以当日带头打架的赵悦书为首,凑了十几石粮食,带着老实能干的家人来帮他施粥。
众人见面寒暄,提起旧事,桓凌才知道宋时已经中了秀才,还是在汀州府院试考到的前三。听到这消息,他简直比自己考中了还骄傲,激动地问那些书生可还记得宋时院试的几篇文章是如何做的。
他师弟事多,不合花心思背旧文章,这些书生又没正事,倒可以问问。
林泉社一干书生原先都把目光落在宋时身上,他一开口,众人才发现,他也是个不俗之辈。他从京里千里迢迢急赶到福建,到武平后没来得及洗洗风尘,就又投进了救灾事里,其实已经有了几分憔悴之色。可他再是憔悴,依然仪容都雅、风神俊秀,掩不住眉目间清华之气,一看即知不是寻常人物。
众人歆羡不已,忙问宋时他是什么人。
宋时知道这些书生冲动起来不管不顾,怕他们知道了桓凌撂着公职不去上任特地来看他,哪天顺口说出去,会害桓小师兄被御史弹劾,便含糊应道:“这是我一位兄长,从京里过来探望我们父子。诸位唤他的表字伯风便是了。”
又给桓凌介绍那几位不打不相识的才子。
引荐到最后,他... -->>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这场台风带来的暴雨持续了一天一夜后,声势终于小了些,变成了细细的水流坠下。宋时叫民壮撑了条小舟来,带桓凌冒雨去两溪交汇处巡视了几趟:溪水仍是灌得满满的,几欲没堤而出,外头大片田地也都有至少及膝的积水。好在水泥的粘性好,补好的大堤后来没再被水撞开,坚·挺地撑过了这一遭。
只是满地积水,将这一片原本的水田和人家彻底毁了。混浊的泥水上浮着树枝、草屑,庄户人家里冲出来的木板、衣物,偶尔还有死去的小动物尸体飘过,极容易引起疫病。
好在这几天救援工作还算成功,没有多少群众困在水里。
他们往河边巡视几趟,也顺带救了些人——多半是行动不便的孤身老人,也有舍不得财物,回家取东西的青年。他们借往的是个乡绅的别业,庄子里存了些药材,桓凌学过些药理,便问庄子上的管事借药,给捞上来的这些百姓配制防役病的药汤。
正好能配得出一副正柴胡饮,他就亲手熬了,请宋家父子都喝一碗。
宋县令原本记恨桓家退婚,可见桓凌对自家父子一派热诚,退婚的事也怪不到他身上,也渐渐转了心思,私下问儿子:“桓大人待我跟待什么尊亲长辈似的,我倒有些别扭。时官儿你怎么合他相处的?我是该敬着他是个侍郎府的小官人好,还是托个大当子侄处着好?”
宋时笑道:“爹怎么烦恼起了这个。桓师兄我深知他,不是那等势力的人,他拿你当尊长,你便拿他当子侄。只当两家从前没论过亲事,他就只是桓先生的儿子,我的亲师兄呢。”
真不如没论过亲事。
若是没定过亲,儿子的恩师家里出了王妃,那是何等显耀的一件事?恨不能传得官场民间都知道这消息哩!如今他们却是怕听喜讯,更怕叫人知道时官儿的未婚妻就是王妃娘娘。
宋县令甩甩袖子,叹了口气:“罢了,这事原也由不得咱们想。我看外头水退了,你也不须盯着那堤了,跟爹回县里安生地歇几日吧?眼见着再过不久就是中秋,有什么事过了节再说。”
还有的是事呢,过什么节。
宋时摇头道:“爹先回县里,叫人送几车防疫病的药材,还有我备下的那些油布、竹竿来。我且留下盯着灾民挖渠排水,重修屋舍,等到十五那天再回去过节。”
“桓大人、世侄呢?”
宋县令想着要跟桓凌同车而归,心下不免有些尴尬。宋时笑了笑,安慰道:“桓师兄要看看咱们县里如何料理庶政,也暂不回去了。”
他叫几个民壮用小船把老父载出去,到没水的地言再换竹舆抬回县里,自己留下来缮后。桓凌也不提回城的事,默默跟在他身边“学习庶务”。
两人既不提家事,也不提朝政,就只顾着眼前这片洪水、这些灾民,相处得反倒更挺舒服。宋时带他到高地慰问抢救出来的灾民,将县里送来米粮等物拿去给灾民煮粥分食。等大雨停歇,地面上的水稍退,便叫里长带头,各甲十户百姓互相帮助,抢救各家还没被水冲走的东西。
屋子还撑得住的,就先回家居住;家已经被大水冲垮的,就在干净场院里用竹竿、油布搭起帐篷暂居,等着地面干了再重建新房。吃喝穿用仍是县里供应,由僧人在百姓聚居住外架起长棚,早晚煮粥、烧热水,不叫他们直接喝生水。
他倒也不白供这些人,而是搞了个以工代赈:壮年男子都下田挖沟渠排水,清理田中沤烂的庄稼、水冲来的异物,更将腐尸搜集起来,找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女子就照看孩子、洗涮缝补、烧水熬药、缝制帐篷,或是编些竹筐、竹耙之类清理污物时用到的工具。
干一天算一天的工分,工分换钱,大锅烧饭,让这些郑朝百姓提前五百多年进入社会主义。
宋县令回去后则是找乡绅富户募捐了一场。
那几位受方提学教导过的生员听说宋舍人正冒着大水赈灾,想起他曾经为了救他们参加本地院试的壮举,顿时“意气素霓生”,以当日带头打架的赵悦书为首,凑了十几石粮食,带着老实能干的家人来帮他施粥。
众人见面寒暄,提起旧事,桓凌才知道宋时已经中了秀才,还是在汀州府院试考到的前三。听到这消息,他简直比自己考中了还骄傲,激动地问那些书生可还记得宋时院试的几篇文章是如何做的。
他师弟事多,不合花心思背旧文章,这些书生又没正事,倒可以问问。
林泉社一干书生原先都把目光落在宋时身上,他一开口,众人才发现,他也是个不俗之辈。他从京里千里迢迢急赶到福建,到武平后没来得及洗洗风尘,就又投进了救灾事里,其实已经有了几分憔悴之色。可他再是憔悴,依然仪容都雅、风神俊秀,掩不住眉目间清华之气,一看即知不是寻常人物。
众人歆羡不已,忙问宋时他是什么人。
宋时知道这些书生冲动起来不管不顾,怕他们知道了桓凌撂着公职不去上任特地来看他,哪天顺口说出去,会害桓小师兄被御史弹劾,便含糊应道:“这是我一位兄长,从京里过来探望我们父子。诸位唤他的表字伯风便是了。”
又给桓凌介绍那几位不打不相识的才子。
引荐到最后,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