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资政院,这都是新说法,爹是不懂,可我看那几个年轻气盛又留过洋的,也说不出个万全的对策。说来说去,爹现在也实在有些骑虎难下。”
父亲停下来,终于想起刚刚未曾吸的那口烟,深深地吸下去,然后缓缓说道:“这事说不好是有人要坐大牢,有人要杀头的。”
杀头这词听得我一时悚然,呆在那里,也不敢再多问,只是听着父亲接着叹道:“蒲殿俊、罗纶蒲、张澜他们又说要是罢市还不行,就抗粮、抗捐。我看着情势难辨,就说家里有急事,赶了回来。然儿,你怕是不知道这里的利害。罢市说来说去也就是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不买也不卖,朝廷看着气,却也说不准是懒得管。可要是抗粮、抗税、抗捐,那就是造反啊。”
“爹本想着是要急流勇退了,回家路上过资中,却是碰着了也是在咨议局的罗颂成大人。罗大人和我两个在咨议局里算是老人。他是同治五年生人,比爹还长上两岁。也就因为岁数相当,我们还多谈得来。”
“罗大人见着我,自是问起成都的事情。我原本跟他说了,还劝他说,我们这些同治年生的人也都老了,还是退居乡野,明哲保身吧。可罗大人却说不然。他这就是听了消息后要赶去成都的。”
“那罗大人不怕坐牢、杀头吗?”我不解地问道。
“嘿,要说,他也还真是未必怕。他是光绪十九年癸巳科的进士,后入翰林院。戊戌变法时,他和康梁走得近,差一点就被算了康党,在刑部关了一个多月才放出来。可那毕竟是十多年前。我们在咨议局这一年,他显着格外老成持重,众人都尊他颂公,本该不是赴险之人。”
“这罗大人说道理千条万条,有两条总是不错的,况且这两条都是先帝德宗皇上
的圣谕:‘庶政公诸舆论、铁路准归商办’。”
“既然说庶政公诸舆论,那就不能绕过资政院、绕过咨议局,绕过全川的百姓。既然说铁路准归商办,那就不能不顾股东、不退股金,不还路权。说到底,君无戏言。如果这两条先帝圣谕不做数,那预备立宪还做不做数?召开国会还做不做数?如果原本准归商办的铁路能收归国有,那将来自流井的盐井是不是也要收归国有?”
“颂公这几问,都是问到要害上,我也大有顿悟之感。只是那时人已经快要到家,心意已在退避,却也是一时转不过来。”
“他看我已动心,便又劝我道,我们这些同治朝生的人,也算得上三朝元老了。如今情势多变,正是需要老成练达之人从中斡旋。再者,我们现今保路,全川各地无不响应,我作为自流井的代表,若是退了,岂不辜负众多盐商同业大小股东的殷望。”
“最后颂公和我商定,他就在资中等着我。今天是七夕,我们需在七月十三股东大会前一同赶回成都。”
“爹,我陪你一起去。”我虽是只听得半懂,可觉着胸中不知哪里来的一股豪气,就这么说了。
父亲坚决地挥挥手,提高声调说道:“万万不可。爹说了,这事情办不好要坐牢。咱们李家几代单传,你绝不可涉险。”
说完后,爹把水烟壶放在身边的桌上,伸出手,把我拉近些。他放低了声音,似是怕隔墙有耳,轻声叮嘱道:“然儿,爹有几件事得嘱咐给你听。你只管听着,记着。”
“管家这次和爹回来,就留家里了。”
“那爹您怎么办?”
父亲又挥挥手,说道:“爹不是说了,你只管听着。家里旁的人爹不放心。成都的事他左右也帮不上。不管大事小事,你都要听管家的,这是其一,你答应爹。”
我郑重地点点头:“我一定听话。”
“这第二嘛,”爹沉吟片刻,轻轻地叹口气,接着说道:“还不光是得听话。管家毕竟是下人,有的事他不好说。你事先和他商量好,话由你说,他当众听了,去办就是了。”
“这第三件是钱。井上的账目今天爹和管家都安排妥了,工钱也往前付了三个月。柜上所余的现银,我让管家开了借据,放在学校的洋牧师们那里。他们是出家人,官府也不敢上洋人那儿要钱。这事儿只有管家和你知道,任第二个人不可以说。”
“最后嘛,爹到了成都,每天会发电报回来。管家到电报局去取,旁人并不知道。要是电报断了,那就是出了事。若是真出了事,你一定先莫慌张,和管家尽量维持。要是三五日就过去了,自己慌反受其乱。若要是真的官府来人,你们就躲去教堂,请洋牧师们庇护。”
爹没再多说什么,或是也不想让孃孃和下人们看出些端倪,便遣我回屋了。此时虽说已是过了处暑,可晚上仍是潮热难当。一个人在房里独望渐圆的新月横跨天河,不想也不敢睡去。父亲的一番话,我那时不懂的为多,而懂的那几句,只能让我心里满是恐慌。
或是想排解心中的不安,我找出了纸笔,努力着给白牧师写信。写信这念头从何而来,我说不完全,怕是爹讲的那些让我想起了白牧师此前讲过的他家祖先的故事。抗粮、抗捐、昏庸的朝廷和勇敢的抗争,这里面隐约着便是列克星敦和康科德、邦克山和福吉谷的影子。我想着在白牧师家史中或许也能找到几条帮上父亲的妙计。
哎,此时再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是于事无补。谁又成想那万里之外,百多年前的海外轶事竟成了救急药。我写信向白牧师请教父亲和国家所面临的大事,希望他能给我们些指引。
前几年跟着白牧师读《圣经》,再加上学堂里的功课,我的英文自然日渐长进,可此时搜肠刮肚却也难找出辞答意切的表述。待我誊出最终的版本,桌边已散落不知多少揉皱的纸团。此时天已微明,听着前院声音隐约传来,想是父亲已然起身,准备起程了。
我忙着把信封好,跑了出去。父亲见我,只淡淡地说了句:“然儿,好生看家。”便转过身,准备出门。
父亲的淡然想来是为着不让旁人看出此行的凶险,我也提醒着自己万万不可露出伤心。
“爹,”我说,“我给白牧师写了一封信。或许他能给咱们出些主意。”
他拿着信封,上上下下仔细地看着一个个不认识的字母,沉默良久。在那沉默中,我似是看到父亲眼角有些湿润,便忙着躲开了他的目光。
“这信是认真写的吧?”父亲问道。
我不敢抬头,只是默默地点头。
“认真就好。要给爹争气。”
虽只是那么短短的一句话,我的泪水却再也忍不住。我怕父亲责怪我没出息,胡乱地在衣襟上擦了泪水。
父亲怕也是不愿再如此伤别,转过身,边走边说道:“然儿,好好读书。等你大些,爹送你去白牧师的国家读书。”
、资政院,这都是新说法,爹是不懂,可我看那几个年轻气盛又留过洋的,也说不出个万全的对策。说来说去,爹现在也实在有些骑虎难下。”
父亲停下来,终于想起刚刚未曾吸的那口烟,深深地吸下去,然后缓缓说道:“这事说不好是有人要坐大牢,有人要杀头的。”
杀头这词听得我一时悚然,呆在那里,也不敢再多问,只是听着父亲接着叹道:“蒲殿俊、罗纶蒲、张澜他们又说要是罢市还不行,就抗粮、抗捐。我看着情势难辨,就说家里有急事,赶了回来。然儿,你怕是不知道这里的利害。罢市说来说去也就是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不买也不卖,朝廷看着气,却也说不准是懒得管。可要是抗粮、抗税、抗捐,那就是造反啊。”
“爹本想着是要急流勇退了,回家路上过资中,却是碰着了也是在咨议局的罗颂成大人。罗大人和我两个在咨议局里算是老人。他是同治五年生人,比爹还长上两岁。也就因为岁数相当,我们还多谈得来。”
“罗大人见着我,自是问起成都的事情。我原本跟他说了,还劝他说,我们这些同治年生的人也都老了,还是退居乡野,明哲保身吧。可罗大人却说不然。他这就是听了消息后要赶去成都的。”
“那罗大人不怕坐牢、杀头吗?”我不解地问道。
“嘿,要说,他也还真是未必怕。他是光绪十九年癸巳科的进士,后入翰林院。戊戌变法时,他和康梁走得近,差一点就被算了康党,在刑部关了一个多月才放出来。可那毕竟是十多年前。我们在咨议局这一年,他显着格外老成持重,众人都尊他颂公,本该不是赴险之人。”
“这罗大人说道理千条万条,有两条总是不错的,况且这两条都是先帝德宗皇上
的圣谕:‘庶政公诸舆论、铁路准归商办’。”
“既然说庶政公诸舆论,那就不能绕过资政院、绕过咨议局,绕过全川的百姓。既然说铁路准归商办,那就不能不顾股东、不退股金,不还路权。说到底,君无戏言。如果这两条先帝圣谕不做数,那预备立宪还做不做数?召开国会还做不做数?如果原本准归商办的铁路能收归国有,那将来自流井的盐井是不是也要收归国有?”
“颂公这几问,都是问到要害上,我也大有顿悟之感。只是那时人已经快要到家,心意已在退避,却也是一时转不过来。”
“他看我已动心,便又劝我道,我们这些同治朝生的人,也算得上三朝元老了。如今情势多变,正是需要老成练达之人从中斡旋。再者,我们现今保路,全川各地无不响应,我作为自流井的代表,若是退了,岂不辜负众多盐商同业大小股东的殷望。”
“最后颂公和我商定,他就在资中等着我。今天是七夕,我们需在七月十三股东大会前一同赶回成都。”
“爹,我陪你一起去。”我虽是只听得半懂,可觉着胸中不知哪里来的一股豪气,就这么说了。
父亲坚决地挥挥手,提高声调说道:“万万不可。爹说了,这事情办不好要坐牢。咱们李家几代单传,你绝不可涉险。”
说完后,爹把水烟壶放在身边的桌上,伸出手,把我拉近些。他放低了声音,似是怕隔墙有耳,轻声叮嘱道:“然儿,爹有几件事得嘱咐给你听。你只管听着,记着。”
“管家这次和爹回来,就留家里了。”
“那爹您怎么办?”
父亲又挥挥手,说道:“爹不是说了,你只管听着。家里旁的人爹不放心。成都的事他左右也帮不上。不管大事小事,你都要听管家的,这是其一,你答应爹。”
我郑重地点点头:“我一定听话。”
“这第二嘛,”爹沉吟片刻,轻轻地叹口气,接着说道:“还不光是得听话。管家毕竟是下人,有的事他不好说。你事先和他商量好,话由你说,他当众听了,去办就是了。”
“这第三件是钱。井上的账目今天爹和管家都安排妥了,工钱也往前付了三个月。柜上所余的现银,我让管家开了借据,放在学校的洋牧师们那里。他们是出家人,官府也不敢上洋人那儿要钱。这事儿只有管家和你知道,任第二个人不可以说。”
“最后嘛,爹到了成都,每天会发电报回来。管家到电报局去取,旁人并不知道。要是电报断了,那就是出了事。若是真出了事,你一定先莫慌张,和管家尽量维持。要是三五日就过去了,自己慌反受其乱。若要是真的官府来人,你们就躲去教堂,请洋牧师们庇护。”
爹没再多说什么,或是也不想让孃孃和下人们看出些端倪,便遣我回屋了。此时虽说已是过了处暑,可晚上仍是潮热难当。一个人在房里独望渐圆的新月横跨天河,不想也不敢睡去。父亲的一番话,我那时不懂的为多,而懂的那几句,只能让我心里满是恐慌。
或是想排解心中的不安,我找出了纸笔,努力着给白牧师写信。写信这念头从何而来,我说不完全,怕是爹讲的那些让我想起了白牧师此前讲过的他家祖先的故事。抗粮、抗捐、昏庸的朝廷和勇敢的抗争,这里面隐约着便是列克星敦和康科德、邦克山和福吉谷的影子。我想着在白牧师家史中或许也能找到几条帮上父亲的妙计。
哎,此时再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是于事无补。谁又成想那万里之外,百多年前的海外轶事竟成了救急药。我写信向白牧师请教父亲和国家所面临的大事,希望他能给我们些指引。
前几年跟着白牧师读《圣经》,再加上学堂里的功课,我的英文自然日渐长进,可此时搜肠刮肚却也难找出辞答意切的表述。待我誊出最终的版本,桌边已散落不知多少揉皱的纸团。此时天已微明,听着前院声音隐约传来,想是父亲已然起身,准备起程了。
我忙着把信封好,跑了出去。父亲见我,只淡淡地说了句:“然儿,好生看家。”便转过身,准备出门。
父亲的淡然想来是为着不让旁人看出此行的凶险,我也提醒着自己万万不可露出伤心。
“爹,”我说,“我给白牧师写了一封信。或许他能给咱们出些主意。”
他拿着信封,上上下下仔细地看着一个个不认识的字母,沉默良久。在那沉默中,我似是看到父亲眼角有些湿润,便忙着躲开了他的目光。
“这信是认真写的吧?”父亲问道。
我不敢抬头,只是默默地点头。
“认真就好。要给爹争气。”
虽只是那么短短的一句话,我的泪水却再也忍不住。我怕父亲责怪我没出息,胡乱地在衣襟上擦了泪水。
父亲怕也是不愿再如此伤别,转过身,边走边说道:“然儿,好好读书。等你大些,爹送你去白牧师的国家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