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发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个何疯子,不能惹!
自从何贵被乾隆宣召之后,北京城里就突然开始流传这么一句话,开始还只是在官场流传,可后来,随着众口相传,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了。不过,一开始,许多人还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不过,随着时间又往后推移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人都知道这话的真正含义。不过,这个时候,这句话早已经不光在北京流传了。从直隶,到各个行省,尤其是江南与西北这两个地方,都已经有人知道了这个“警句”
何疯子,指的就是户部新疆清吏司郎中何贵,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官。至于这么一个小人物为什么又不能惹,那说起来话可就长了先前以平民之身告倒顺天府尹,连累了都察院跟一个军机大臣的事情就不说了。而就在三个月之前,这个小人物又被两个因为心有不满而存心惹事儿的巡抚联手给弹劾了。本来,别说是两个巡抚,就是只有一个出手弹劾何贵这么一个小小的郎中,也只是小菜一碟、一弹一个准儿的事情。可事情的结果偏偏就出人意料。
因为事关朝廷新近实行的一项制度,所以,在被弹劾之后,何贵被召到乾清宫问话。结果,就因为这个,何贵得以当着乾隆皇帝与文武百官的面,当场揭露了这两个惹事巡抚的罪过,洗清了自己的冤屈。不过,这还没完。这个姓何的眦必报,居然在脱身之后,又反手告了两个巡抚几状,据说里面甚至还有欺君的罪名。
结果,两个巡抚之一地江西巡抚郝硕被钦差大臣阿桂捉拿,接着,便被审问出渎职、贪污、向下属强行索贿以及诬陷朝廷命官等数条罪名。使得乾隆皇帝大怒,称“朕下江南时,郝硕便对地方事务一问三不知,迷迷糊糊,今竟又勒索下属,诬陷官员。且胆敢对抗朝廷制度,如此昏官加贪官,罪过尤甚于国泰”下旨绞杀于南昌府!
而另外一个浙江巡抚王亶望下场更惨。被阿桂羁押之后,先是被审出有肆意诬陷朝廷命官之罪。而在此之后,案子便由浙江飞到了甘肃!
甘肃地处西北,经常有灾情发生。清初。曾经实行过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豆麦谷粮,取得资格的可以应试入官的制度,时称“捐监”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但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弊端丛生而一度停止。乾隆三十六年四月,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以甘肃灾荒连年,仓储不足。可恢复旧例用捐监粮米赈灾为由,说服了巡抚勒尔谨,并上禀乾隆,于是,经过批准之后,于乾隆三十六年又开始在甘肃各地开捐。储不足只是个幌子。捐监其实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假公济私的“名目”王亶望采取了与以往捐监不同的办法。让监生把应捐的谷粮折为银子。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清廷在批准复开监捐时,规定每名监生捐粮四十三石。王亶望把这四十三石粮食改为收银子四十七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八两,合计每名监生共收银五十五两。这样,监粮一下子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干出这样大地出格事,得有个得力助手,王亶望调亲信蒋全迪为兰州知府,公开授意各州县收来的银子总交蒋全迪办理。蒋全迪任职后,将监粮折成白银,并将收取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仅从乾隆三十九年四月至四十二年初,开捐不到三年,就开销监粮600万石。而这些销去的粮食,实际上折成了银子落到了贪官手中。而为了充分利用这次捐监获利的机会,私吞更多地银子,蒋全迪还与王亶望商议,为各县预定灾情,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将预定单发给各县,由各县照单开赈。换句话说,县上想报多少,就报多少。
可以说,王亶望这一手并不高明,而且漏洞百出。可是,通过上下合力,还偏偏就成功地瞒住了朝廷!不过,等到阿桂赶到甘肃之后,他们就是想瞒也瞒不住了。其他的可以造假,有没有灾情,只需要找个当地人一问就能查得到,怎么造假?所以,很快的,一件泼天大案便被掀了开来。
阿桂通过两个多月的功夫,查出省共有二十七万四千余名报捐监生,收银一千五百零九十余万两,其中,合计侵贪赈银两百九十一万五千多两。而其所谓的“监粮”也是有名无实,各地不仅没有贮存监粮,而且平时国库应存储的正项存粮也有巨额亏空。
对此,乾隆皇帝发话“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之后,下旨将原甘肃巡抚勒尔谨斩立决,原甘肃布政使、现任浙江巡抚王亶望凌迟,兰州知府蒋全迪斩立决,并下谕旨:甘肃捐监立停!之后,又陆续下旨,将贪污千两银子以上地五十多名甘肃官员尽皆处斩!
而这还不算,已经因为山东亏空案而受牵联下台的前领班军机大臣于敏中,也被查出收受过王亶望的巨额贿赂,结果,被乾隆下旨追回所有封赐,追缴所有贪贿所得,不久,便因急病而逝于家中。
一时之间,天下颤栗。
“哈哈哈,妙,妙之极也!经此一案,满朝文武,看谁还敢小看我和某人!”
何贵引出的两件大案,掀翻了两个巡抚。还
谨这个前任的甘肃巡抚、川陕总督,甚至还有于敏中军机大臣,以及一大批的大小官员,已经被无数人的认为是“灾星”属于那种不能招也不能碰的种类。
>
有个何疯子,不能惹!
自从何贵被乾隆宣召之后,北京城里就突然开始流传这么一句话,开始还只是在官场流传,可后来,随着众口相传,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了。不过,一开始,许多人还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不过,随着时间又往后推移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人都知道这话的真正含义。不过,这个时候,这句话早已经不光在北京流传了。从直隶,到各个行省,尤其是江南与西北这两个地方,都已经有人知道了这个“警句”
何疯子,指的就是户部新疆清吏司郎中何贵,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官。至于这么一个小人物为什么又不能惹,那说起来话可就长了先前以平民之身告倒顺天府尹,连累了都察院跟一个军机大臣的事情就不说了。而就在三个月之前,这个小人物又被两个因为心有不满而存心惹事儿的巡抚联手给弹劾了。本来,别说是两个巡抚,就是只有一个出手弹劾何贵这么一个小小的郎中,也只是小菜一碟、一弹一个准儿的事情。可事情的结果偏偏就出人意料。
因为事关朝廷新近实行的一项制度,所以,在被弹劾之后,何贵被召到乾清宫问话。结果,就因为这个,何贵得以当着乾隆皇帝与文武百官的面,当场揭露了这两个惹事巡抚的罪过,洗清了自己的冤屈。不过,这还没完。这个姓何的眦必报,居然在脱身之后,又反手告了两个巡抚几状,据说里面甚至还有欺君的罪名。
结果,两个巡抚之一地江西巡抚郝硕被钦差大臣阿桂捉拿,接着,便被审问出渎职、贪污、向下属强行索贿以及诬陷朝廷命官等数条罪名。使得乾隆皇帝大怒,称“朕下江南时,郝硕便对地方事务一问三不知,迷迷糊糊,今竟又勒索下属,诬陷官员。且胆敢对抗朝廷制度,如此昏官加贪官,罪过尤甚于国泰”下旨绞杀于南昌府!
而另外一个浙江巡抚王亶望下场更惨。被阿桂羁押之后,先是被审出有肆意诬陷朝廷命官之罪。而在此之后,案子便由浙江飞到了甘肃!
甘肃地处西北,经常有灾情发生。清初。曾经实行过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豆麦谷粮,取得资格的可以应试入官的制度,时称“捐监”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但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弊端丛生而一度停止。乾隆三十六年四月,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以甘肃灾荒连年,仓储不足。可恢复旧例用捐监粮米赈灾为由,说服了巡抚勒尔谨,并上禀乾隆,于是,经过批准之后,于乾隆三十六年又开始在甘肃各地开捐。储不足只是个幌子。捐监其实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假公济私的“名目”王亶望采取了与以往捐监不同的办法。让监生把应捐的谷粮折为银子。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清廷在批准复开监捐时,规定每名监生捐粮四十三石。王亶望把这四十三石粮食改为收银子四十七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八两,合计每名监生共收银五十五两。这样,监粮一下子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干出这样大地出格事,得有个得力助手,王亶望调亲信蒋全迪为兰州知府,公开授意各州县收来的银子总交蒋全迪办理。蒋全迪任职后,将监粮折成白银,并将收取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仅从乾隆三十九年四月至四十二年初,开捐不到三年,就开销监粮600万石。而这些销去的粮食,实际上折成了银子落到了贪官手中。而为了充分利用这次捐监获利的机会,私吞更多地银子,蒋全迪还与王亶望商议,为各县预定灾情,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将预定单发给各县,由各县照单开赈。换句话说,县上想报多少,就报多少。
可以说,王亶望这一手并不高明,而且漏洞百出。可是,通过上下合力,还偏偏就成功地瞒住了朝廷!不过,等到阿桂赶到甘肃之后,他们就是想瞒也瞒不住了。其他的可以造假,有没有灾情,只需要找个当地人一问就能查得到,怎么造假?所以,很快的,一件泼天大案便被掀了开来。
阿桂通过两个多月的功夫,查出省共有二十七万四千余名报捐监生,收银一千五百零九十余万两,其中,合计侵贪赈银两百九十一万五千多两。而其所谓的“监粮”也是有名无实,各地不仅没有贮存监粮,而且平时国库应存储的正项存粮也有巨额亏空。
对此,乾隆皇帝发话“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之后,下旨将原甘肃巡抚勒尔谨斩立决,原甘肃布政使、现任浙江巡抚王亶望凌迟,兰州知府蒋全迪斩立决,并下谕旨:甘肃捐监立停!之后,又陆续下旨,将贪污千两银子以上地五十多名甘肃官员尽皆处斩!
而这还不算,已经因为山东亏空案而受牵联下台的前领班军机大臣于敏中,也被查出收受过王亶望的巨额贿赂,结果,被乾隆下旨追回所有封赐,追缴所有贪贿所得,不久,便因急病而逝于家中。
一时之间,天下颤栗。
“哈哈哈,妙,妙之极也!经此一案,满朝文武,看谁还敢小看我和某人!”
何贵引出的两件大案,掀翻了两个巡抚。还
谨这个前任的甘肃巡抚、川陕总督,甚至还有于敏中军机大臣,以及一大批的大小官员,已经被无数人的认为是“灾星”属于那种不能招也不能碰的种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