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八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船,从大化水电站坝首开始,泡着红水河两岸风光——人称“八十里画廊”——一直来到江南渡口,问渡船的人,该到哪里去才可一览众山。众人说,往都阳方向,过双福村,要登一登莲花山。
这莲花山,乃大化第一奇境!山呈圆台形,在都阳山脉众峰中拔起,不可知其源。圆台形上边有五座小山峰环合,像莲花并蒂开时的五小花瓣,故名莲花山。山方圆数十里,很高,海拔约摸2000米。设计者把山道拉得曲折绵长,约八九里,务必使游览者感觉到莲花山的魅力不在其境其景,而在于不断往上攀登的过程,在于一种战胜大自然之后的豪情与伟力。
不错,要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必得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上去。这山道有四千九百九十九级台阶,都是人工砌起来的,铺就着水泥地板。我们从山的东麓往上爬,微风拂面,不久便来了点细雨,不润衣物,所以不用打伞。这春雨的益处,使莲花山添了不少仙气。你看,幽绿幽绿的半山腰上锁着大雾,山道的上端部分掩映寒树丛中,漫在青雾里,像是有蛟龙愁卧山涧。阴冷的气息从山顶袭来,心情便有些不快。刚登山二十多分钟,同行的老六就喘着气说:“要是这样,我家隔壁那个爬上科长这一位置后就该退下来了。”这话有意思。我们都朝他扬起大拇指。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路上山,发现有不少人双手捧着香,心里默念着什么,一路地跪拜着,有的是三个台阶跪一次,有的是每一台阶都要跪,而且磕头,有的双膝沾满血迹了。真心向佛,看来这是常言的“精诚”吧。瞧着他们,摇摇头,又望了望那雾丛中突兀的山巅,还是甩了甩额上的汗珠,卷起裤脚,爬!
一面爬着山,一边欣赏着山道两旁的簇簇鲜花,和其间夹杂着的一小块一小块的玉米地。瑶壮家人从山脚下或更远处背着竹篓,把一点一滴的农家肥背到这山脊上来,种植着大量的农作物。现在地里长着白菜,又是玉米向上拔节的时候,待到穗尾绽放,玉米结棒时,又在玉米杆下埋上黄豆种,此外还植着红薯藤、冬瓜、猫豆、绿豆把这土地经营得结结实实的。春吃白菜,夏收玉米,秋撷黄豆,冬挖红薯,一年四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层层庄稼罗列山间,簇簇鲜花田边竞放,一派奇特的田园风光!放眼前路,是蹦蹦跳跳的山羊,断断续续地传来着细嫩的咩叫声。循声窥去,密林深处,几个小孩随着羊群正在拾掇些什么,是山上的稔果吗?是灵芝仙草吗?但见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遮掩掩,缠缠绕绕,摇动连缀,长短不齐,随风飘荡,似与游者相乐。
穿过山腰青雾里,仿佛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透着凉意,路开始向前方直展,不再陡峭。被汗水浇湿的衣服也渐渐与皮肤相隔,直感惬意,爬行时那种精疲力竭的倦意也荡然无存了。怀捧薄雾,胜过沐浴皂泡,无声无息地,其中绝妙,不能用皮肤去感觉,也无法凭耳朵去聆听,只能靠心灵去体察,去触摸。正享受大自然清气,眼前豁然开朗,阳光扑面,无一丝雨迹,人倒像刚从夜里出来的带着露珠归家的闲人了。过一坳口,放眼前方,原来还要转过山的另一面再上一截,那上面坳口立着一个六角亭,似乎在迎接着我们。这段路不长不陡,十分钟就解决了。回望来时路,才发现有人正在建另一条路,从山的西面筑起来,接连这个坳口,以后登临莲花山,可以从东或西的一条路上山,从另一条路下山。不走老路。有人说,我们从太阳升起来的东面山麓上山,又从太阳落下去的西面山麓下山,似乎更有禅意。说起禅意,把目光从来路收回来,望望山顶,五峰青翠连环,莲花境地就在此山间。周敦颐说得极是,莲,出淤泥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不是么,莲花山从山脚腾起,漫入山腰之雾,又出于青雾而不染,多少充满禅意,几个和尚占此山头修佛论道,看来早有禅机。
离开凉亭,往前走,入得山坳,眼前是一处盆地,约三四顷,四周五峰涌起,共护中间一捧沃土。走过去就到了房子,尽是禅院,十数间,真乃羊角楼阁,金壁辉煌。有磬钟,有池鱼,有三宝殿,有滴水观众,有千手菩萨,有太公钓鱼像,有水滴剔透的聪明泉。放眼四望,一处是禅院阁楼,一处是芳草池塘,一处是桃李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有几处地方正在挖土,好像在建地基,一个小和尚说某外商正投资三百五,要修个像模像样的宗教圣地。我想这看来是第一期工程,竣工后此地将更胜今时,我们一定有机会旧地重游的。
很想登临五峰其一顶巅,但那层层叠翠里实在无多路,又惟恐惊挠这人间仙景,只好沿着竹篱小道,转走到这四周围地势最高的山坳。上了凉亭——每个山坳都有一亭——往东北眺,世界上发育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峰丛洼地——七百弄雄峰列列,青山渺渺,绿蔽苍穹,众山如浪,如潮,如海,遥无涯际,山天相接。胸中荡生层云,心尘涤尽矣。真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情此境,不可为凡士俗夫道也。
上船,从大化水电站坝首开始,泡着红水河两岸风光——人称“八十里画廊”——一直来到江南渡口,问渡船的人,该到哪里去才可一览众山。众人说,往都阳方向,过双福村,要登一登莲花山。
这莲花山,乃大化第一奇境!山呈圆台形,在都阳山脉众峰中拔起,不可知其源。圆台形上边有五座小山峰环合,像莲花并蒂开时的五小花瓣,故名莲花山。山方圆数十里,很高,海拔约摸2000米。设计者把山道拉得曲折绵长,约八九里,务必使游览者感觉到莲花山的魅力不在其境其景,而在于不断往上攀登的过程,在于一种战胜大自然之后的豪情与伟力。
不错,要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必得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上去。这山道有四千九百九十九级台阶,都是人工砌起来的,铺就着水泥地板。我们从山的东麓往上爬,微风拂面,不久便来了点细雨,不润衣物,所以不用打伞。这春雨的益处,使莲花山添了不少仙气。你看,幽绿幽绿的半山腰上锁着大雾,山道的上端部分掩映寒树丛中,漫在青雾里,像是有蛟龙愁卧山涧。阴冷的气息从山顶袭来,心情便有些不快。刚登山二十多分钟,同行的老六就喘着气说:“要是这样,我家隔壁那个爬上科长这一位置后就该退下来了。”这话有意思。我们都朝他扬起大拇指。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路上山,发现有不少人双手捧着香,心里默念着什么,一路地跪拜着,有的是三个台阶跪一次,有的是每一台阶都要跪,而且磕头,有的双膝沾满血迹了。真心向佛,看来这是常言的“精诚”吧。瞧着他们,摇摇头,又望了望那雾丛中突兀的山巅,还是甩了甩额上的汗珠,卷起裤脚,爬!
一面爬着山,一边欣赏着山道两旁的簇簇鲜花,和其间夹杂着的一小块一小块的玉米地。瑶壮家人从山脚下或更远处背着竹篓,把一点一滴的农家肥背到这山脊上来,种植着大量的农作物。现在地里长着白菜,又是玉米向上拔节的时候,待到穗尾绽放,玉米结棒时,又在玉米杆下埋上黄豆种,此外还植着红薯藤、冬瓜、猫豆、绿豆把这土地经营得结结实实的。春吃白菜,夏收玉米,秋撷黄豆,冬挖红薯,一年四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层层庄稼罗列山间,簇簇鲜花田边竞放,一派奇特的田园风光!放眼前路,是蹦蹦跳跳的山羊,断断续续地传来着细嫩的咩叫声。循声窥去,密林深处,几个小孩随着羊群正在拾掇些什么,是山上的稔果吗?是灵芝仙草吗?但见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遮掩掩,缠缠绕绕,摇动连缀,长短不齐,随风飘荡,似与游者相乐。
穿过山腰青雾里,仿佛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透着凉意,路开始向前方直展,不再陡峭。被汗水浇湿的衣服也渐渐与皮肤相隔,直感惬意,爬行时那种精疲力竭的倦意也荡然无存了。怀捧薄雾,胜过沐浴皂泡,无声无息地,其中绝妙,不能用皮肤去感觉,也无法凭耳朵去聆听,只能靠心灵去体察,去触摸。正享受大自然清气,眼前豁然开朗,阳光扑面,无一丝雨迹,人倒像刚从夜里出来的带着露珠归家的闲人了。过一坳口,放眼前方,原来还要转过山的另一面再上一截,那上面坳口立着一个六角亭,似乎在迎接着我们。这段路不长不陡,十分钟就解决了。回望来时路,才发现有人正在建另一条路,从山的西面筑起来,接连这个坳口,以后登临莲花山,可以从东或西的一条路上山,从另一条路下山。不走老路。有人说,我们从太阳升起来的东面山麓上山,又从太阳落下去的西面山麓下山,似乎更有禅意。说起禅意,把目光从来路收回来,望望山顶,五峰青翠连环,莲花境地就在此山间。周敦颐说得极是,莲,出淤泥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不是么,莲花山从山脚腾起,漫入山腰之雾,又出于青雾而不染,多少充满禅意,几个和尚占此山头修佛论道,看来早有禅机。
离开凉亭,往前走,入得山坳,眼前是一处盆地,约三四顷,四周五峰涌起,共护中间一捧沃土。走过去就到了房子,尽是禅院,十数间,真乃羊角楼阁,金壁辉煌。有磬钟,有池鱼,有三宝殿,有滴水观众,有千手菩萨,有太公钓鱼像,有水滴剔透的聪明泉。放眼四望,一处是禅院阁楼,一处是芳草池塘,一处是桃李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有几处地方正在挖土,好像在建地基,一个小和尚说某外商正投资三百五,要修个像模像样的宗教圣地。我想这看来是第一期工程,竣工后此地将更胜今时,我们一定有机会旧地重游的。
很想登临五峰其一顶巅,但那层层叠翠里实在无多路,又惟恐惊挠这人间仙景,只好沿着竹篱小道,转走到这四周围地势最高的山坳。上了凉亭——每个山坳都有一亭——往东北眺,世界上发育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峰丛洼地——七百弄雄峰列列,青山渺渺,绿蔽苍穹,众山如浪,如潮,如海,遥无涯际,山天相接。胸中荡生层云,心尘涤尽矣。真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情此境,不可为凡士俗夫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