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总有一种宁静,让你听到生命的盛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儿子在上海的照片来,看上去意气风发。我问他:“我能不能拿几张照片?”他重重地点头,让我随便拿。以往采访索要照片,多半是要打借条的,而他,当我是家人似的,任由取要。
临出门,他对我说:“村里还有一个年轻人,是我儿子的同学,玩得还好。”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采访对象,跟他去找。
年轻人少,长者和孩子居多,这一点,南屏和中国所有村子都差不多。见到这个小伙子,比我小七八岁,感觉像我的弟弟,尽管我没有弟弟,但当时的确产生了如此想法。他用方言说了一番话,年轻人就冲我用普通话说:“你是江西来的记者呀?”我说:“是。给你添麻烦了,想向你了解一下情况。”年轻人不像他对我那样彬彬有礼,就一直那样站着聊,显得没大没小。我内心很是欢喜,当一个人和你没大没小的时候,那应该是最亲密的。我真不知道,与他第一次见面,双方竟没有一丝一毫的陌生与拘谨,熟悉得就像是真正的兄弟。
告别了小兄弟,我直奔村支书叶老家中。一路上,村里的孩子跟前跟后引路。这让我想起电影《菊豆》中,一群孩子跳圈唱儿歌:“王家庄上一窝狗,把咱咬的没处走。没处走,咱回家,回家吹咱的小喇叭。”让我找到久违的孩提时代当孩子王的感觉。
叶老年纪蛮大了,戴着老花镜,更显得苍劲有力,有文化味。叶老给我搬出了一叠文书来,泛黄的纸页,记录了十几年前的相关情况,详细地讲解给我听,任我摘抄。生怕我不够,老人家还一个劲地责怪自己的脑子记得不甚明晰了。这哪里是采访,和我每次回到老家,跟村里的大爷寻常闲聊有什么二致呢?
这一晚,躺下的时候,没有想巩俐,甚至跟陆都不言语了,只感觉自己安睡在一片宁谧里,一颗在都市尘嚣里飘浮很久的心灵,此刻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第二天一早,吃过饭,我要赶去当年教过“天才童星”的汪老师家里采访。汪老师家住离南屏七八华里的关麓村。饭店老板说:“有那么远呢。你骑我的自行车去吧!”他反反复复地交代去那的详细路线。看那神情,恨不得亲自送我至目的地。临走,饭店老板还叮嘱道:“实在认不到路,就向人借问吧!”
一个人骑行在皖南山区柏油路上,感觉不到丝毫的陌生,更提别惊警了。仿佛骑在回家的路上。一路顺利抵达关麓,找到汪老师家里,我也没提采访的事,只是说找汪老师。师母告知刚刚出去,要过一会才能回转,要不进屋里,坐下来等等吧。倒是我生分,得知汪老师的归途须经村口时,就提出去村口等他。我那表现,就像是汪老师教过的学生似的,出来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荒唐,又不认识汪老师,村口就是遇见了,也不识呀。
村口小商店门前,我支好自行车,兀自坐在长条凳上。他们也不打听我谁,打哪来,做什么的,毫无芥蒂地与我聊开了。等人感觉时光漫长。后来,我索性在长凳上躺了下来,不曾想,竟沉沉地睡了过去。那感觉,就像在老家古栎树下的石凳上,歇了个午觉。醒来之后,我直奔汪老师家,他还是没有回来。我只好对他家人道出了此行目的了。师母很热心地讲开了,把她知道的种种,全告诉了我。
临末,师母留我吃完饭再走,中午汪老师肯定回来。感觉掌握得差不多了,就打道回南屏了。对“天才童星”的采访,基本上可以画上句号了。那个下午,陆和我在南屏村走了一圈又一圈,恋恋如家。庄严的古宗祠、奇异的古三眼井、温柔敦厚的老黄牛、见生人并不吠的狗、落满草叶的石桥……初见是那么新奇,再打量却好像它们一直就在我心里。
人与人,是相融的;人与景,也悄然融入了。回南昌的火车上,我终于明白了朋友陆为什么会选择在南屏过年,一过还俩。一个陌生人进入南屏,甚至甫一踏上黟县土地,那感觉完全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融。
@静心:
我在毫无预兆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融入陌生的南屏,那种感觉,怎一个美字能道尽呀?行走江湖又有N年矣,如今,就是回到故乡陈坊村,也难找到在南屏的那种安神妥心的奇妙感觉啊。人世浮华,安妥一颗躁动的心,无它,唯有找到人生圆融之境,此境中,心宁神安,岁月静好。
儿子在上海的照片来,看上去意气风发。我问他:“我能不能拿几张照片?”他重重地点头,让我随便拿。以往采访索要照片,多半是要打借条的,而他,当我是家人似的,任由取要。
临出门,他对我说:“村里还有一个年轻人,是我儿子的同学,玩得还好。”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采访对象,跟他去找。
年轻人少,长者和孩子居多,这一点,南屏和中国所有村子都差不多。见到这个小伙子,比我小七八岁,感觉像我的弟弟,尽管我没有弟弟,但当时的确产生了如此想法。他用方言说了一番话,年轻人就冲我用普通话说:“你是江西来的记者呀?”我说:“是。给你添麻烦了,想向你了解一下情况。”年轻人不像他对我那样彬彬有礼,就一直那样站着聊,显得没大没小。我内心很是欢喜,当一个人和你没大没小的时候,那应该是最亲密的。我真不知道,与他第一次见面,双方竟没有一丝一毫的陌生与拘谨,熟悉得就像是真正的兄弟。
告别了小兄弟,我直奔村支书叶老家中。一路上,村里的孩子跟前跟后引路。这让我想起电影《菊豆》中,一群孩子跳圈唱儿歌:“王家庄上一窝狗,把咱咬的没处走。没处走,咱回家,回家吹咱的小喇叭。”让我找到久违的孩提时代当孩子王的感觉。
叶老年纪蛮大了,戴着老花镜,更显得苍劲有力,有文化味。叶老给我搬出了一叠文书来,泛黄的纸页,记录了十几年前的相关情况,详细地讲解给我听,任我摘抄。生怕我不够,老人家还一个劲地责怪自己的脑子记得不甚明晰了。这哪里是采访,和我每次回到老家,跟村里的大爷寻常闲聊有什么二致呢?
这一晚,躺下的时候,没有想巩俐,甚至跟陆都不言语了,只感觉自己安睡在一片宁谧里,一颗在都市尘嚣里飘浮很久的心灵,此刻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第二天一早,吃过饭,我要赶去当年教过“天才童星”的汪老师家里采访。汪老师家住离南屏七八华里的关麓村。饭店老板说:“有那么远呢。你骑我的自行车去吧!”他反反复复地交代去那的详细路线。看那神情,恨不得亲自送我至目的地。临走,饭店老板还叮嘱道:“实在认不到路,就向人借问吧!”
一个人骑行在皖南山区柏油路上,感觉不到丝毫的陌生,更提别惊警了。仿佛骑在回家的路上。一路顺利抵达关麓,找到汪老师家里,我也没提采访的事,只是说找汪老师。师母告知刚刚出去,要过一会才能回转,要不进屋里,坐下来等等吧。倒是我生分,得知汪老师的归途须经村口时,就提出去村口等他。我那表现,就像是汪老师教过的学生似的,出来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荒唐,又不认识汪老师,村口就是遇见了,也不识呀。
村口小商店门前,我支好自行车,兀自坐在长条凳上。他们也不打听我谁,打哪来,做什么的,毫无芥蒂地与我聊开了。等人感觉时光漫长。后来,我索性在长凳上躺了下来,不曾想,竟沉沉地睡了过去。那感觉,就像在老家古栎树下的石凳上,歇了个午觉。醒来之后,我直奔汪老师家,他还是没有回来。我只好对他家人道出了此行目的了。师母很热心地讲开了,把她知道的种种,全告诉了我。
临末,师母留我吃完饭再走,中午汪老师肯定回来。感觉掌握得差不多了,就打道回南屏了。对“天才童星”的采访,基本上可以画上句号了。那个下午,陆和我在南屏村走了一圈又一圈,恋恋如家。庄严的古宗祠、奇异的古三眼井、温柔敦厚的老黄牛、见生人并不吠的狗、落满草叶的石桥……初见是那么新奇,再打量却好像它们一直就在我心里。
人与人,是相融的;人与景,也悄然融入了。回南昌的火车上,我终于明白了朋友陆为什么会选择在南屏过年,一过还俩。一个陌生人进入南屏,甚至甫一踏上黟县土地,那感觉完全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融。
@静心:
我在毫无预兆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融入陌生的南屏,那种感觉,怎一个美字能道尽呀?行走江湖又有N年矣,如今,就是回到故乡陈坊村,也难找到在南屏的那种安神妥心的奇妙感觉啊。人世浮华,安妥一颗躁动的心,无它,唯有找到人生圆融之境,此境中,心宁神安,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