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我在北大学考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问北大那一个园子最出名,其实,苏亦也说不上来,因为都挺出名的。
然而,要问哪一个园子建造之初最为奢华的话,那肯定是燕东园莫属了。
因为燕东园一开始建造就是为用来给燕大的教授们当宿舍楼用的。而,当初燕大的教授基本上都是从外国聘请过来的,所以,燕东园的建筑采用了西式郊区的别墅风格。
啥叫西式郊区别墅风格?
就是一两层都不算太高的小洋楼,小楼样式各不相同,却又合理美观,充满了设计感。因此一度成为清华建筑系学生的写生的理想场所。
而且,所有小楼都是砖木结构,冬暖夏凉,更加奢华的是这些小楼建筑用的木材全是红松。据说,还是从千里之外的非礼宾运运来的,这些都是质量上佳的红松木材。就算是后世,这些木材从中间劈开了,木心依旧鲜红如血,可想而知,这些红松有多珍贵。
燕东园的小楼大部分都是1927年建成的,到了78年,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而,五十年代院系大合并的时候,北大搬到燕园,能够入住燕东园的都是建国前成就非凡的大学者。
当然,相比较燕南园的知名度,燕东园还是弱了一些,之所以弱,不是入住燕东园的学者学术水平弱,而是,北大的领导们大部分都喜欢入住燕南园。
这主要跟两个园子的位置有关系,燕南园在燕园里面,而燕东园则在燕园外面。
燕东园位于北大东门以东、清华西门以西的中间地带。北大燕园主体部分中间被中关村大街隔开,到了八十年代,中关村大街拓宽以后,南北畅通,燕东园和北大之间被分割就更加明显了。
前世,苏亦去燕东园的时候,这里面已经大变样了,除了一些独栋的小楼,还多了好多六层左右的住宅楼,甚至,不小的院子都被拆掉,一些小院子也因为修缮不及时,破破烂烂的,很难像想象这是当初燕大最为奢华的教授楼。
苏亦曾经看到邓云乡的文化古城旧事,里面曾经描述:
“由燕东园到燕园东门的一条小路,也是风景极优美……在这条幽静美丽的小路上,有几家泥墙小院的农舍点缀其间……而在这几户农舍的旁边,还有一条浅浅的流水……这一带,完全就是江南水乡风光,夏天由燕东园到燕园的小路两房,还可以看到荷塘……”
这书描述了不少老北京的大学校园,描述燕东园到北大东门之间小路,也被说得极美。
然而,到了七八十年代,这些东西几乎看不见了。
除了从玉泉山流下来小溪流,啥痕迹都没有,别说农舍,连荷塘都不见踪影了。
苏亦是下午放学就直接过去燕东园的,恰好,下午上完党史课程之后,本科第一个学期需要上建校劳动课,相比较之下,他们研究生就幸福很多。
所以上完课,苏亦这边暂时没事,他就打算去燕东园探路。
说实话,来北大那么久了,除了朗润园,其他园子他都没去过。恰好现在有时间,走一走,也挺好。
也就一两公里的距离,苏亦穿过一些小径,从东门到燕东园,也就二十分钟左右。要是有自行车就更加方便了,不过,这年头没有购车票想要买自行车也不容易。就算二手自行车对于这个年代的大部分人都也都是一个宝,在北京这地界,苏亦人生地不熟没啥门路,不像新会,有他小叔在公安系统任职,想做点啥都方便。
所以短时间内,苏亦在北大也就老老实实地靠十一路公交车当交通工具了。
因为听了太多次,燕东园曾经作为清华建筑系写生的理想场所。苏亦这一次过来的时候也拿上自己速写本,甚至,到了燕东园的时候,就开始作画。
不过他画的是建筑物速写图而非建筑结构图,而且,也不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去绘画,完全就是肆意作画。甚至,用的也不是铅笔而是直接用钢笔来作画,不在乎画得怎么样,重要的是在画。
这段时间,天天翻看文献,虽然这是苏亦喜欢做的事情,没事干的时候,在图书馆翻翻书,看着这些竖排印刷的繁体版文献,有时候也挺醒脑的。看到了对繁体字也没啥感觉,跟翻看普通的简体书差不多。唯一,脑壳痛的就是翻看古文献,这玩意,看得太多了,也扛不住。
这一次燕东园之行,苏亦权当过来放松,而画画也算是他位数不多可以做的爱好之一了。
其实,他爱好还听宽泛的,除了不会跳舞,音乐、电影、文学都喜欢,嗯,体育方面是渣渣。但这个年代啊,买啥都不方便,吉他他倒是想买,但也要缓缓。至于电影,也是有的,甚至北大中文系的学生都可以去北影去看内部电影,然后做审查评语。苏亦甚至想着啥时候,可以跟钱立群这些老大哥他们一块去蹭片。
这个年代,燕东园还没有那些六层的住宅楼,整个园子一共有22座小楼,从21号排到42号。燕东园的整个园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中间有一座西式小桥分割东西,两个区域的中心,都有一个广场,每个广场周围环绕着若干座小楼。东区是2129号,西区是3042号。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园区就像是一副眼镜,中间的小桥,就像是架着眼镜的鼻梁。
周一良先生住在24号楼,所以,苏亦的作画区域先从东区开始,从21楼小楼开始作画。
燕东园的东区,同样是硕学云集。21号北半侧是金岳霖的旧居。
金岳霖啥?
大哲学家。
研究哲学的,都是爱浪漫的。
这位先生最出名的轶事就是跟林徽因的感情,有传闻,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甚至,林徽因还一度喜欢上,还跟她丈夫梁思成坦白,最终梁思成说尊重她的选择,如果她选择金,梁就退出,最后金得知此事后,说梁比自己更爱林,也就开始退出。
这些故事传得有鼻子有眼。
苏亦也不知道真假,也不想像陈寅恪先生那样去做考证,不过,多半不是真的。林先生欣赏金岳霖是真,甚至,这两家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还曾经是邻居,林徽因的孩子都喊金岳霖“金爸爸”。
不过苏亦,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金岳霖确实此生不娶,而,梁思成在林徽因病逝7年后,梁思成便和小他足足27岁的林沫结婚,再加上又是师生恋,无人祝福无人看好,直到梁思成去世林沫都没有得到梁家的认可。
甚至,林沐还曾经写过一本书梁思成、林徽因与我,里面介绍了不少事件,但是以作者的视角去诉说的事情,免不了美化或者避重就轻的说一些事情。
关于林徽因的轶事太多了,多到多不胜数,然而,最让苏亦印象深刻还是曾经当过飞行员的名誉家长,还有她那一篇哭三弟恒,这位女子的一生经历可不是仅仅是跟民国三大师之间的风花雪月以及爱恨情仇。
说回,金岳霖,这位先生的痴情为世人称颂,却很少有人自己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养鸡,在昆明的时候,他还喜欢拿他大公鸡去跟村里的小孩斗鸡,甚至,空袭的时候,别人抱着财物跟书籍躲避,他直接抱着大公鸡。
苏亦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不觉得这位先生是喜欢养鸡,更多是感慨当时大后方昆明的条件之艰辛,因为,后来,还金岳霖也把宰杀自己好不容易养起来的鸡给病种的林徽因煲汤。
不过,此时,金岳霖已经不在北大教书了,但,门前的枣树依旧枝繁叶茂,听说,这课枣树还是金先生亲自栽下来的,家门口有一棵枣树,结出的枣子非常甜美。
这个时候,枣树上的只有零星的几颗果子了,不然,估计就有小朋友跑到院子打枣了。
后世,21号楼,西侧已经改造成小区主干道,朝向马路的一面无遮无拦,已经没有庭院幽静之感,不仅如此,还破旧不已,很难想象,这就是曾经大学者金岳霖坐过的院子。
金岳霖离开以后,21号还居住过美国史专家陈芳芝。
21号另一位居民,则是著名体育学家林启武。林启武是泰国华侨,早年留学美国,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目前为止依旧住在燕东园21号楼,这位先生后来104岁才去世,被称为生活时间最长的居民了。
不过苏亦对这位先生的轶事,并不太熟悉。
所以绘画完毕,他也没有去打扰人家,直接跳过去,继续画22号楼。
22号在1952年以后居住着德语文学专家冯至与哲学家贺麟。冯居住在22号的前半部,贺居住在后半部。冯至先生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970年。
不管德语还是哲学,对于苏亦都有些远。
跟21号楼一样,画完就收工,接续下一站23号楼。23号居住着西语系教授严宝瑜,还曾经住过气象学家、中国气象事业的先驱李宪之先生。
23号画完,接着24号。
估计是前来写生的清华学生太多了,小区内见到有学生在画画,也没有人驻足观看,只是好奇瞥一眼,然后匆匆离去。倒是有一些放学的小朋友一直跟在他的后面。
而且,越来越多。
然后等到他到24号楼的时候,小朋友的声音就有些大了。
甚至,苏亦还没来得及开始作画,就看到周一良从院子里面走了出来。
看到站在外门的苏亦,他也楞了一下,然后笑,“既然到家门口了,为什么不敲门进来啊?”
苏亦能说自己今天是过来探路跟作画不打算拜访的吗?
好像不能。
而且,他也不是真的不打算过来拜访周一良先生,更多是突然造访,没有预约,也不知道对方在不在家。
所以,才拿着速写本过来,想着万一周家没人,自己也可以趁着夕阳西下这段时间画一些速写也不亏。
不过现在周先生既然在家,那么24号楼的建筑速写看来是画不成了。
苏亦收起速写本,挥手就让跟在身后的小朋友散去,结果小朋友却没有散,直到周先生从口袋里面拿出来一把枣子分给他们,这帮小崽子才散去。
啥情况?
难不成24号楼也有枣树?
苏亦突然想起来一句名言,“我家门前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仿佛知道他的想法,周一良说,“前段时间,隔壁21号院子的枣树结果了,打下来晒干之后,就都分给大家伙。刚才听到声音,刚好,隔壁23号有颗梨树刚结果,我以为园里的小孩,翻墙去摘摘梨,生怕他们摔着,就拿出些枣子分给他们。”
苏亦恍然,难怪那么巧,周先生就走出门了。
把苏亦迎进门以后,周一良说,“我以为你周末才过来,没想到你今天就来了,你要是再早点,我都不在家。”
苏亦实话实说,“我也是碰碰运气,认个门。”
其实,24号楼长期居住着两家:朝南一面,是气象学家谢义炳和李孝芳夫妇;朝北一面是史学家周一良教授和邓懿夫妇。
周先生在这里居住了四十三年,写作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但常年居住在朝北一面,也颇以为苦,曾写下“四十三年阴山背后”以解嘲。
周先生在北大校园外面的燕东园住了43年,居室终日不见阳光,直到晚岁迁居,才得走出阴山背后,搬到朗润园。
所以说,燕东园的这些小楼,也并不是一栋都阳光明媚,庭院幽静,美观宜居。
苏亦刚进入院子,正巧也碰到对面房子走出来一位老先生。
见到他们,还打招呼,“老周,家里来客人啦?”
周一良解释,“系里面的学生。”
说着,就给苏亦介绍,“这位是咱们北大,地球物理系的主任,谢义炳教授。”
1978年,谢义炳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
来之前,苏亦已经跟许婉韵打听清楚,燕东园各栋小楼的住户,所以,突然遇见这位教授,苏亦也不意外。
等周一良解释完毕后,苏亦也顺势问好,然而,跟历史系的诸位老师一样,谢教授对苏亦也充满了好奇。
临出门前,还拍了拍苏亦的肩膀,“小伙子不错,你可是这些年来第一个过来我们24号拜访的学生。”
得知到这一事实的苏亦,感慨不已。
倒是,等谢义炳教授离开,周一良很坦然道,“不过不方便大家过来到家里拜访,并非大家不愿,你不要多想。”
说实话,周一良也没有想到苏亦真的会上门,他此前发出邀请是真心的。但,这些年,不少学生听到他周一良这个“小周白毛”的名头就是畏之如虎,避之不及,哪里还会有人到周家拜访他这个昔日的北大师长。
却没有想到恰巧在图书馆偶遇的小娃子竟敢孤身前来拜访。
周一良唯一能感慨的就是这小娃子还小孩单词不懂事。也正因如此,周一良望向苏亦的目光就更加的温和,等苏亦进入客厅之后,他就朝着里面喊道,“邓老师,家里来客人了。”
苏亦刚进门,映入眼帘就是一个大书架上都被密密麻麻的书籍给塞满了,不过相比较邓广铭先先生办公室的凌乱,周家的书籍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很明显地看出来两位先生不同的生活态度。
苏亦刚落座,就看到邓老师从里屋出来。此刻的邓老师双手捧着茶壶茶盘,腰间却还系着围裙,应该是在准备晚饭。
苏亦连忙起身问好,“邓先生好。”说着就准备帮忙接过茶盘,却被邓老师示意他坐下,“不用客气,有些烫,你先坐着,不要紧张。”
等苏亦落座,她冲茶倒茶递给苏亦以后,才笑,“以后别喊我邓先生,叫师母或者跟你们周老师一样喊我邓老师就可以。”
苏亦从善如流,“好的,师母。”
至于邓老师,先不喊了。
邓老师笑,“你想跟你周老师聊,我去做饭。”说着又问,“你没吃完饭吧?一会留下来吃饭,我多加个菜。”
苏亦连忙拒绝,“太麻烦了,我一会就回去。”
邓老师说,“别客气。”
周一良先生也说,“你才过来,你要离开,是嫌弃我们夫妻俩待客之道不成?”
苏亦哭笑不得,“学生哪敢。”
周一良摆手,“那就听你师母的。”
邓老师也不参与他俩的聊天,示意苏亦不要紧张之后,就返回里面做饭。
天地良心,苏亦真不是过来蹭饭的,他来之前,还真没想到这一出,直到邓老师系着围裙出来,他才意识到饭点了。
相比较王永兴先生健斋的住处,周家就充满了生活气... -->>
要问北大那一个园子最出名,其实,苏亦也说不上来,因为都挺出名的。
然而,要问哪一个园子建造之初最为奢华的话,那肯定是燕东园莫属了。
因为燕东园一开始建造就是为用来给燕大的教授们当宿舍楼用的。而,当初燕大的教授基本上都是从外国聘请过来的,所以,燕东园的建筑采用了西式郊区的别墅风格。
啥叫西式郊区别墅风格?
就是一两层都不算太高的小洋楼,小楼样式各不相同,却又合理美观,充满了设计感。因此一度成为清华建筑系学生的写生的理想场所。
而且,所有小楼都是砖木结构,冬暖夏凉,更加奢华的是这些小楼建筑用的木材全是红松。据说,还是从千里之外的非礼宾运运来的,这些都是质量上佳的红松木材。就算是后世,这些木材从中间劈开了,木心依旧鲜红如血,可想而知,这些红松有多珍贵。
燕东园的小楼大部分都是1927年建成的,到了78年,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而,五十年代院系大合并的时候,北大搬到燕园,能够入住燕东园的都是建国前成就非凡的大学者。
当然,相比较燕南园的知名度,燕东园还是弱了一些,之所以弱,不是入住燕东园的学者学术水平弱,而是,北大的领导们大部分都喜欢入住燕南园。
这主要跟两个园子的位置有关系,燕南园在燕园里面,而燕东园则在燕园外面。
燕东园位于北大东门以东、清华西门以西的中间地带。北大燕园主体部分中间被中关村大街隔开,到了八十年代,中关村大街拓宽以后,南北畅通,燕东园和北大之间被分割就更加明显了。
前世,苏亦去燕东园的时候,这里面已经大变样了,除了一些独栋的小楼,还多了好多六层左右的住宅楼,甚至,不小的院子都被拆掉,一些小院子也因为修缮不及时,破破烂烂的,很难像想象这是当初燕大最为奢华的教授楼。
苏亦曾经看到邓云乡的文化古城旧事,里面曾经描述:
“由燕东园到燕园东门的一条小路,也是风景极优美……在这条幽静美丽的小路上,有几家泥墙小院的农舍点缀其间……而在这几户农舍的旁边,还有一条浅浅的流水……这一带,完全就是江南水乡风光,夏天由燕东园到燕园的小路两房,还可以看到荷塘……”
这书描述了不少老北京的大学校园,描述燕东园到北大东门之间小路,也被说得极美。
然而,到了七八十年代,这些东西几乎看不见了。
除了从玉泉山流下来小溪流,啥痕迹都没有,别说农舍,连荷塘都不见踪影了。
苏亦是下午放学就直接过去燕东园的,恰好,下午上完党史课程之后,本科第一个学期需要上建校劳动课,相比较之下,他们研究生就幸福很多。
所以上完课,苏亦这边暂时没事,他就打算去燕东园探路。
说实话,来北大那么久了,除了朗润园,其他园子他都没去过。恰好现在有时间,走一走,也挺好。
也就一两公里的距离,苏亦穿过一些小径,从东门到燕东园,也就二十分钟左右。要是有自行车就更加方便了,不过,这年头没有购车票想要买自行车也不容易。就算二手自行车对于这个年代的大部分人都也都是一个宝,在北京这地界,苏亦人生地不熟没啥门路,不像新会,有他小叔在公安系统任职,想做点啥都方便。
所以短时间内,苏亦在北大也就老老实实地靠十一路公交车当交通工具了。
因为听了太多次,燕东园曾经作为清华建筑系写生的理想场所。苏亦这一次过来的时候也拿上自己速写本,甚至,到了燕东园的时候,就开始作画。
不过他画的是建筑物速写图而非建筑结构图,而且,也不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去绘画,完全就是肆意作画。甚至,用的也不是铅笔而是直接用钢笔来作画,不在乎画得怎么样,重要的是在画。
这段时间,天天翻看文献,虽然这是苏亦喜欢做的事情,没事干的时候,在图书馆翻翻书,看着这些竖排印刷的繁体版文献,有时候也挺醒脑的。看到了对繁体字也没啥感觉,跟翻看普通的简体书差不多。唯一,脑壳痛的就是翻看古文献,这玩意,看得太多了,也扛不住。
这一次燕东园之行,苏亦权当过来放松,而画画也算是他位数不多可以做的爱好之一了。
其实,他爱好还听宽泛的,除了不会跳舞,音乐、电影、文学都喜欢,嗯,体育方面是渣渣。但这个年代啊,买啥都不方便,吉他他倒是想买,但也要缓缓。至于电影,也是有的,甚至北大中文系的学生都可以去北影去看内部电影,然后做审查评语。苏亦甚至想着啥时候,可以跟钱立群这些老大哥他们一块去蹭片。
这个年代,燕东园还没有那些六层的住宅楼,整个园子一共有22座小楼,从21号排到42号。燕东园的整个园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中间有一座西式小桥分割东西,两个区域的中心,都有一个广场,每个广场周围环绕着若干座小楼。东区是2129号,西区是3042号。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园区就像是一副眼镜,中间的小桥,就像是架着眼镜的鼻梁。
周一良先生住在24号楼,所以,苏亦的作画区域先从东区开始,从21楼小楼开始作画。
燕东园的东区,同样是硕学云集。21号北半侧是金岳霖的旧居。
金岳霖啥?
大哲学家。
研究哲学的,都是爱浪漫的。
这位先生最出名的轶事就是跟林徽因的感情,有传闻,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甚至,林徽因还一度喜欢上,还跟她丈夫梁思成坦白,最终梁思成说尊重她的选择,如果她选择金,梁就退出,最后金得知此事后,说梁比自己更爱林,也就开始退出。
这些故事传得有鼻子有眼。
苏亦也不知道真假,也不想像陈寅恪先生那样去做考证,不过,多半不是真的。林先生欣赏金岳霖是真,甚至,这两家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还曾经是邻居,林徽因的孩子都喊金岳霖“金爸爸”。
不过苏亦,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金岳霖确实此生不娶,而,梁思成在林徽因病逝7年后,梁思成便和小他足足27岁的林沫结婚,再加上又是师生恋,无人祝福无人看好,直到梁思成去世林沫都没有得到梁家的认可。
甚至,林沐还曾经写过一本书梁思成、林徽因与我,里面介绍了不少事件,但是以作者的视角去诉说的事情,免不了美化或者避重就轻的说一些事情。
关于林徽因的轶事太多了,多到多不胜数,然而,最让苏亦印象深刻还是曾经当过飞行员的名誉家长,还有她那一篇哭三弟恒,这位女子的一生经历可不是仅仅是跟民国三大师之间的风花雪月以及爱恨情仇。
说回,金岳霖,这位先生的痴情为世人称颂,却很少有人自己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养鸡,在昆明的时候,他还喜欢拿他大公鸡去跟村里的小孩斗鸡,甚至,空袭的时候,别人抱着财物跟书籍躲避,他直接抱着大公鸡。
苏亦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不觉得这位先生是喜欢养鸡,更多是感慨当时大后方昆明的条件之艰辛,因为,后来,还金岳霖也把宰杀自己好不容易养起来的鸡给病种的林徽因煲汤。
不过,此时,金岳霖已经不在北大教书了,但,门前的枣树依旧枝繁叶茂,听说,这课枣树还是金先生亲自栽下来的,家门口有一棵枣树,结出的枣子非常甜美。
这个时候,枣树上的只有零星的几颗果子了,不然,估计就有小朋友跑到院子打枣了。
后世,21号楼,西侧已经改造成小区主干道,朝向马路的一面无遮无拦,已经没有庭院幽静之感,不仅如此,还破旧不已,很难想象,这就是曾经大学者金岳霖坐过的院子。
金岳霖离开以后,21号还居住过美国史专家陈芳芝。
21号另一位居民,则是著名体育学家林启武。林启武是泰国华侨,早年留学美国,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目前为止依旧住在燕东园21号楼,这位先生后来104岁才去世,被称为生活时间最长的居民了。
不过苏亦对这位先生的轶事,并不太熟悉。
所以绘画完毕,他也没有去打扰人家,直接跳过去,继续画22号楼。
22号在1952年以后居住着德语文学专家冯至与哲学家贺麟。冯居住在22号的前半部,贺居住在后半部。冯至先生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970年。
不管德语还是哲学,对于苏亦都有些远。
跟21号楼一样,画完就收工,接续下一站23号楼。23号居住着西语系教授严宝瑜,还曾经住过气象学家、中国气象事业的先驱李宪之先生。
23号画完,接着24号。
估计是前来写生的清华学生太多了,小区内见到有学生在画画,也没有人驻足观看,只是好奇瞥一眼,然后匆匆离去。倒是有一些放学的小朋友一直跟在他的后面。
而且,越来越多。
然后等到他到24号楼的时候,小朋友的声音就有些大了。
甚至,苏亦还没来得及开始作画,就看到周一良从院子里面走了出来。
看到站在外门的苏亦,他也楞了一下,然后笑,“既然到家门口了,为什么不敲门进来啊?”
苏亦能说自己今天是过来探路跟作画不打算拜访的吗?
好像不能。
而且,他也不是真的不打算过来拜访周一良先生,更多是突然造访,没有预约,也不知道对方在不在家。
所以,才拿着速写本过来,想着万一周家没人,自己也可以趁着夕阳西下这段时间画一些速写也不亏。
不过现在周先生既然在家,那么24号楼的建筑速写看来是画不成了。
苏亦收起速写本,挥手就让跟在身后的小朋友散去,结果小朋友却没有散,直到周先生从口袋里面拿出来一把枣子分给他们,这帮小崽子才散去。
啥情况?
难不成24号楼也有枣树?
苏亦突然想起来一句名言,“我家门前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仿佛知道他的想法,周一良说,“前段时间,隔壁21号院子的枣树结果了,打下来晒干之后,就都分给大家伙。刚才听到声音,刚好,隔壁23号有颗梨树刚结果,我以为园里的小孩,翻墙去摘摘梨,生怕他们摔着,就拿出些枣子分给他们。”
苏亦恍然,难怪那么巧,周先生就走出门了。
把苏亦迎进门以后,周一良说,“我以为你周末才过来,没想到你今天就来了,你要是再早点,我都不在家。”
苏亦实话实说,“我也是碰碰运气,认个门。”
其实,24号楼长期居住着两家:朝南一面,是气象学家谢义炳和李孝芳夫妇;朝北一面是史学家周一良教授和邓懿夫妇。
周先生在这里居住了四十三年,写作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但常年居住在朝北一面,也颇以为苦,曾写下“四十三年阴山背后”以解嘲。
周先生在北大校园外面的燕东园住了43年,居室终日不见阳光,直到晚岁迁居,才得走出阴山背后,搬到朗润园。
所以说,燕东园的这些小楼,也并不是一栋都阳光明媚,庭院幽静,美观宜居。
苏亦刚进入院子,正巧也碰到对面房子走出来一位老先生。
见到他们,还打招呼,“老周,家里来客人啦?”
周一良解释,“系里面的学生。”
说着,就给苏亦介绍,“这位是咱们北大,地球物理系的主任,谢义炳教授。”
1978年,谢义炳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
来之前,苏亦已经跟许婉韵打听清楚,燕东园各栋小楼的住户,所以,突然遇见这位教授,苏亦也不意外。
等周一良解释完毕后,苏亦也顺势问好,然而,跟历史系的诸位老师一样,谢教授对苏亦也充满了好奇。
临出门前,还拍了拍苏亦的肩膀,“小伙子不错,你可是这些年来第一个过来我们24号拜访的学生。”
得知到这一事实的苏亦,感慨不已。
倒是,等谢义炳教授离开,周一良很坦然道,“不过不方便大家过来到家里拜访,并非大家不愿,你不要多想。”
说实话,周一良也没有想到苏亦真的会上门,他此前发出邀请是真心的。但,这些年,不少学生听到他周一良这个“小周白毛”的名头就是畏之如虎,避之不及,哪里还会有人到周家拜访他这个昔日的北大师长。
却没有想到恰巧在图书馆偶遇的小娃子竟敢孤身前来拜访。
周一良唯一能感慨的就是这小娃子还小孩单词不懂事。也正因如此,周一良望向苏亦的目光就更加的温和,等苏亦进入客厅之后,他就朝着里面喊道,“邓老师,家里来客人了。”
苏亦刚进门,映入眼帘就是一个大书架上都被密密麻麻的书籍给塞满了,不过相比较邓广铭先先生办公室的凌乱,周家的书籍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很明显地看出来两位先生不同的生活态度。
苏亦刚落座,就看到邓老师从里屋出来。此刻的邓老师双手捧着茶壶茶盘,腰间却还系着围裙,应该是在准备晚饭。
苏亦连忙起身问好,“邓先生好。”说着就准备帮忙接过茶盘,却被邓老师示意他坐下,“不用客气,有些烫,你先坐着,不要紧张。”
等苏亦落座,她冲茶倒茶递给苏亦以后,才笑,“以后别喊我邓先生,叫师母或者跟你们周老师一样喊我邓老师就可以。”
苏亦从善如流,“好的,师母。”
至于邓老师,先不喊了。
邓老师笑,“你想跟你周老师聊,我去做饭。”说着又问,“你没吃完饭吧?一会留下来吃饭,我多加个菜。”
苏亦连忙拒绝,“太麻烦了,我一会就回去。”
邓老师说,“别客气。”
周一良先生也说,“你才过来,你要离开,是嫌弃我们夫妻俩待客之道不成?”
苏亦哭笑不得,“学生哪敢。”
周一良摆手,“那就听你师母的。”
邓老师也不参与他俩的聊天,示意苏亦不要紧张之后,就返回里面做饭。
天地良心,苏亦真不是过来蹭饭的,他来之前,还真没想到这一出,直到邓老师系着围裙出来,他才意识到饭点了。
相比较王永兴先生健斋的住处,周家就充满了生活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