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笔香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泰州自古人文荟萃,戏剧文化底蕴丰厚,尤以淮剧为盛。今天,我们就跟着一本书,走进著名淮剧艺术家——陈德林。
翻开凤凰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陈德林的自传没有终点的追梦人生,一股充满炙热和不懈追求的艺术之风扑面而来,陈德林的淮剧人生也一点点在“追梦岁月”中铺展开来。陈德林从小生长于泰州的文化之河——稻河岸边,他每天看着稻河里忙碌的船只来来往往,见证了无数贫苦搬运工的喜怒哀乐,底层的辛酸生活从小就磨练了陈德林一颗坚强执着的心。陈德林的父亲就是这些搬运工中的一员,每日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却仍然不能养家糊口。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哥哥、弟弟等六位亲人因为贫病都相继离开人世,让他的人生从小就失去了应有的母爱。陈德林的淮剧人生此时仿佛与他无关。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五岁的陈德林第一次站在父亲的肩头扮演观音,神态举止,恰到好处,从那时起,陈德林的戏剧天赋就此显露。七八岁时,一有空他就去祖父的亲友在泰州合开的一家五友戏院看戏,不管京剧、扬剧、淮剧,逢戏必看。日子久了,陈德林俨然成了一个老戏迷。就这样,他从小就深深爱上了戏剧,不能不说是环境使然,但更重要的是他那一份秉持戏剧的天赋,和冥冥之中与戏剧那一份不解之缘。
他对戏剧的痴迷,从上学时就显现出来。他不顾学校和父亲的劝阻,执意报考了泰州艺术剧院戏剧学校,并被该校录取。然而由于他求艺心切,加之超负荷训练,就常常出现头晕、休克等现象,学校因此将其劝退。即使这样,他依然不能放弃对戏的痴迷,每天偷偷趴在窗外看着同学们练功,直到有一天被王彪校长看到,才被他的精神打动,让他重新返校。
毕业后进入泰州市淮剧团后,得到了许宝奎老艺人的悉心教导,然而一场文艺界极左思潮却彻底将许宝奎打垮“右派”、“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将他推到生命的尽头,最终自缢于翻身桥下。就在市委工作组批斗许宝奎的时候,本着对淮剧艺术的挚爱,陈德林据理力争,竭力想保住这样一位杰出的淮剧艺术家。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从这件事中看到了陈德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艺人道德准则,这为他的艺术人生吹进一股浩然正气。
文化大革命对戏剧界的破坏是巨大的。演员们终日无戏可演,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陈德林站在艺术的高度,执着于对戏剧的追求,毅然踏上去上海的学戏之路,如饥似渴地走进上海大小剧场学习。在此期间,他去看望了正在接受审查的上海淮剧团领军人物筱文艳。这在当时是多么勇敢的一种举动,许多学生因老师被打成“右派”、“反革命”而背叛师门的大有人在,然而陈德林作为一个陌生人,却不怕沾得一身腥,毅然决绝的去见待罪审查之人,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坚守正义,追求真理的行为。也许就在那一刻,筱文艳的心被他打动了,才会后来收下他,成为她唯一的男弟子。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那么成于艺也就不远了。
文革结束后,陈德林再进上海,与前次不同,这次是去上海淮剧团学习。剧团里名家辈出,中国淮剧的精英大都云集于此,筱文艳、何叫天、武筱风等一流淮剧大家纷纷给予了陈德林无尽的关怀。特别是筱文艳收下了她一生唯一的男弟子,让陈德林一生引以为豪,他的技艺也在大师的指导下突飞猛进,并逐渐在上海淮剧团占有一席之位。这些都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也为将来致力于艺术创新,创造自己的“陈派”唱腔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帮助,陈德林才可以站在中国淮剧的最高舞台上。
之后,他在现代戏爱情的审判、传统戏卖油郎与花魁女、刘贵成私访中都对唱腔进行了自我个性化的设计,将淮剧生腔艺术引带到了一个新境界,在观众中形成了“陈氏唱腔”旋风。在团圆之后、赵五娘、卖油郎与花魁女等一批剧目里,大量采用经过改良过的生腔自由调、小悲调、老淮调等,一时间,使清新柔美的陈德林唱腔风靡大江南北。
一曲板桥应试将他推向了淮剧人生演艺的巅峰,所获奖项之多,声誉之广,为“泰淮”历史之空前。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回良玉看了之后,表示了肯定与赞许。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戏曲评论家曲润海欣然写下这样的诗句:“一生怪诞一心正,无限才情路难行。而今台上淋漓唱,官情何能胜人情。”这无疑是陈德林一生痴迷于戏的生动写照。
本书除了重点叙说“追梦岁月”外,还有“专家评说”、“经典唱段”、“生涯有痕”三个部分。其中“经典唱段”收录了陈德林一生最具代表的二十八部淮剧经典唱段,如驼铃声声留古道、三千里苦辛劳、西子湖盛不下满腔哀怨等。“生涯有痕”则用大量照片生动再现了“追梦岁月”的精彩画面,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陈德林艺术的一生。
古人云: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陈德林真正做到了。不管人生遇到何种艰难险阻,始终不能停止一颗追求淮剧演艺的心;不管在淮剧艺术之路上遇到多少困难,也无法让他退缩。
这也许就是没有终点的追梦人生一书的魅力所在。
泰州自古人文荟萃,戏剧文化底蕴丰厚,尤以淮剧为盛。今天,我们就跟着一本书,走进著名淮剧艺术家——陈德林。
翻开凤凰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陈德林的自传没有终点的追梦人生,一股充满炙热和不懈追求的艺术之风扑面而来,陈德林的淮剧人生也一点点在“追梦岁月”中铺展开来。陈德林从小生长于泰州的文化之河——稻河岸边,他每天看着稻河里忙碌的船只来来往往,见证了无数贫苦搬运工的喜怒哀乐,底层的辛酸生活从小就磨练了陈德林一颗坚强执着的心。陈德林的父亲就是这些搬运工中的一员,每日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却仍然不能养家糊口。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哥哥、弟弟等六位亲人因为贫病都相继离开人世,让他的人生从小就失去了应有的母爱。陈德林的淮剧人生此时仿佛与他无关。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五岁的陈德林第一次站在父亲的肩头扮演观音,神态举止,恰到好处,从那时起,陈德林的戏剧天赋就此显露。七八岁时,一有空他就去祖父的亲友在泰州合开的一家五友戏院看戏,不管京剧、扬剧、淮剧,逢戏必看。日子久了,陈德林俨然成了一个老戏迷。就这样,他从小就深深爱上了戏剧,不能不说是环境使然,但更重要的是他那一份秉持戏剧的天赋,和冥冥之中与戏剧那一份不解之缘。
他对戏剧的痴迷,从上学时就显现出来。他不顾学校和父亲的劝阻,执意报考了泰州艺术剧院戏剧学校,并被该校录取。然而由于他求艺心切,加之超负荷训练,就常常出现头晕、休克等现象,学校因此将其劝退。即使这样,他依然不能放弃对戏的痴迷,每天偷偷趴在窗外看着同学们练功,直到有一天被王彪校长看到,才被他的精神打动,让他重新返校。
毕业后进入泰州市淮剧团后,得到了许宝奎老艺人的悉心教导,然而一场文艺界极左思潮却彻底将许宝奎打垮“右派”、“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将他推到生命的尽头,最终自缢于翻身桥下。就在市委工作组批斗许宝奎的时候,本着对淮剧艺术的挚爱,陈德林据理力争,竭力想保住这样一位杰出的淮剧艺术家。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从这件事中看到了陈德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艺人道德准则,这为他的艺术人生吹进一股浩然正气。
文化大革命对戏剧界的破坏是巨大的。演员们终日无戏可演,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陈德林站在艺术的高度,执着于对戏剧的追求,毅然踏上去上海的学戏之路,如饥似渴地走进上海大小剧场学习。在此期间,他去看望了正在接受审查的上海淮剧团领军人物筱文艳。这在当时是多么勇敢的一种举动,许多学生因老师被打成“右派”、“反革命”而背叛师门的大有人在,然而陈德林作为一个陌生人,却不怕沾得一身腥,毅然决绝的去见待罪审查之人,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坚守正义,追求真理的行为。也许就在那一刻,筱文艳的心被他打动了,才会后来收下他,成为她唯一的男弟子。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那么成于艺也就不远了。
文革结束后,陈德林再进上海,与前次不同,这次是去上海淮剧团学习。剧团里名家辈出,中国淮剧的精英大都云集于此,筱文艳、何叫天、武筱风等一流淮剧大家纷纷给予了陈德林无尽的关怀。特别是筱文艳收下了她一生唯一的男弟子,让陈德林一生引以为豪,他的技艺也在大师的指导下突飞猛进,并逐渐在上海淮剧团占有一席之位。这些都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也为将来致力于艺术创新,创造自己的“陈派”唱腔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帮助,陈德林才可以站在中国淮剧的最高舞台上。
之后,他在现代戏爱情的审判、传统戏卖油郎与花魁女、刘贵成私访中都对唱腔进行了自我个性化的设计,将淮剧生腔艺术引带到了一个新境界,在观众中形成了“陈氏唱腔”旋风。在团圆之后、赵五娘、卖油郎与花魁女等一批剧目里,大量采用经过改良过的生腔自由调、小悲调、老淮调等,一时间,使清新柔美的陈德林唱腔风靡大江南北。
一曲板桥应试将他推向了淮剧人生演艺的巅峰,所获奖项之多,声誉之广,为“泰淮”历史之空前。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回良玉看了之后,表示了肯定与赞许。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戏曲评论家曲润海欣然写下这样的诗句:“一生怪诞一心正,无限才情路难行。而今台上淋漓唱,官情何能胜人情。”这无疑是陈德林一生痴迷于戏的生动写照。
本书除了重点叙说“追梦岁月”外,还有“专家评说”、“经典唱段”、“生涯有痕”三个部分。其中“经典唱段”收录了陈德林一生最具代表的二十八部淮剧经典唱段,如驼铃声声留古道、三千里苦辛劳、西子湖盛不下满腔哀怨等。“生涯有痕”则用大量照片生动再现了“追梦岁月”的精彩画面,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陈德林艺术的一生。
古人云: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陈德林真正做到了。不管人生遇到何种艰难险阻,始终不能停止一颗追求淮剧演艺的心;不管在淮剧艺术之路上遇到多少困难,也无法让他退缩。
这也许就是没有终点的追梦人生一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