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东唐再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多,杀红了眼哪管是死是活。而文官们要死,就得自己认真拿主意,得看死得值不值。前文提的那个顶撞过冯道的忠诚之士卢导,说话的时候振振有词,潞王做皇帝后也没见他为闵帝尽节尽忠啊!
冯道能逃过一场场的兵乱政变,没有被哪个主子一生气砍了头,不是因为他会曲意逢迎,到处讨好,而是由他“事当务实”的办事风格,和“与物无竞”的个人风范所致。好几次他都被牵连上了,结果皇帝都说:“这个老头不是多事的人,别找他的麻烦。”当时每一位军阀做了皇帝之后,都梦想着天下太平,江山永固,而冯道被人们评为“承平之良相”、“多才博学”、“清俭宽弘”,所以皇帝们都不讨厌冯道这样的人,都愿意给他大官做。
宋朝的文人骂冯道,是通过苛求古人为现实服务。江山一统了,天下太平了,文人们做官的机会多了,变节的可能又少了,所谓饱汉不管饿汉的饥,“你看,我们多忠心啊,从来不变节啊!”也不看看,你们有机会么?
但事实上,大宋朝从五代继承下来的丢人事情,他们还是不敢多说,贤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对后晋石敬塘贿赂契丹的事啧啧称道,认为花钱买太平,所费不过数县的赋税而已,是很值得的。
而且冯道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叛徒”不一样,他没有朝秦暮楚,今天投奔这个,明天又倒向那个,没有为敌人提供过情报,也没有回过头来残害自己人,他只是随着朝代的变更而改换门庭,就像乱世漩涡里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没有被浪头打翻。卖国叛国的事,冯道毕竟不曾干过。所以后世有些人在文章中把冯道和秦桧汪精卫周作人扯在一起,实在有失公平。
在古代女人失贞、寡妇再嫁是了不得的罪过,而现代人们连“黄昏恋”都开始提倡了,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一位乱世的书生,非要让人家“死给你看”?
在李曜看来,冯道不仅没有失贞,反而是天下最贞。他每在一朝,所做所为都是为百姓做事。其个人道德之高,除了那个李曜根本看不上眼的“忠君”之外,历代有几个能比?就算司马光,也没有找到他的其他恶行。
脑子里充斥着这许多现代思想和古代思想的冲突,李曜在席上便显得沉默寡言,折宗本年老成精,察言观色之下,只道李曜忧心军务,又鞍马劳顿,因而宴饮一毕,便早早散席,安排人请李曜等人各去休息。至于飞腾军,折宗本早已空出营盘,请他们入内,倒也不必李曜多问。
当夜,李曜深思许久,仔细回顾自己穿越近两年来所做的一切,他自问:原先我所思所想,是否过于自私?在这样一个唐末临近五代的世界中,我该如何去做,才不枉费穿越一场?
良久之后,他亲自研墨,提笔写下一首无题诗:
北地生贤者,夜半助邻耕。
方寸无诸恶,狼丛久立身。
道德公孤贵,仪范尔独尊。
谁言失忠节,唯民不唯君。[注:原创诗作,谢绝转载]
诗本有题,《冯道》是也,只是不能宣之于纸笔尔!
------------------------------
此章主要写李曜触景生情,其在唐末“人生观”的变化,这对于今后的剧情,乃至李曜性格的转变,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着墨较多。另外关于冯道,诸君可看做无风一家之言,甚至所谓“小说家言”,当真不当真,都尽随意,此人原本就是争论千年的人物,谁可为其盖棺定论?
第087章拓跋增兵
翌日清晨,李曜早已起来做完灵宝毕法的修习,正在院中练剑,忽然听到外面几个匆匆的脚步声正在接近。他身边不远处的憨娃儿本在舞棍,此时猛地收势,单手持棍斜指地面,一双眼睛盯着大门。
折嗣伦的声音响起:“李军使可起了?”
门口下人回答道:“回大郎君,李军使早已起了,正在院中练剑,还有朱旅帅也来了。”
折嗣伦再未出声,直接带着四名属下冲了进来,他脸色急切,但一见李曜,却仍先说道:“李军使,嗣伦搅扰了。”
李曜已然收了剑势,微笑道:“初阳方升,折兄便不请自来,看来军情有变。”
折嗣伦没有多说,只是用力点了点头,道:“家父请李军使白虎节堂一叙,以议军情。”
李曜颌首道:“既然如此,军情紧急,他事难顾,就请折兄带路,某这便去。憨……朱旅帅,你去传我号令,全军立即生活造饭,而后武装待命,不得延误。”
折嗣伦见李曜立即安排全军待命,不禁心头一松,暗道:“难怪并帅放心叫李正阳只带五百兵来援我府谷,此人果然将才。他见我清早便来寻他,便知是军情有变;然则他明知军情有变,却既不拖延时间,贻误战机,又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同时,却偏偏还立即下令全军立即处于随时待命出发之状,如此临危不乱,处置得宜,不是将才是什么?”
当下立即带李曜前往中堂,而憨娃儿则去了飞腾军驻地,宣布李曜的命令。
李曜到得中堂外,还未见着折宗本,反倒是门口一位家丁匆匆过来,一脸急切地对折嗣伦道:“大郎君,郎中说了,少阿娘或今日,或明日,就要生产了。”
李曜一愣,看着折嗣伦,只见折嗣伦面色一喜,却又一皱眉:“如今正要大战,只怕冲撞血煞……”
“大战又何妨。”李曜笑道:“若是个小郎君,这大战正是为他出世添点血气,折掘氏北地男儿,还怕血气不成?”李曜说折掘氏,是因为折氏是折掘氏改为单字汉姓,他们和西夏王族拓拔氏都出身于党项羌,更早则都出自鲜卑族,和吐谷浑也有亲戚关系。折掘氏汉晋之际就已是西北大姓了,五胡十六国时的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王后,就是出自鲜卑折掘氏(《晋书》南凉载记),秃发就是拓拔氏的一支,而以游牧民族的习惯,后族一般都来自大部落,以折掘王后来看,可知折掘氏当时是可以和拓拔氏结为婚姻同盟的大族了。(注:另外也有说鲜卑折掘氏是古代匈奴折兰王的后代,国破后又融入鲜卑族。但由于史书没有明证,又并非学术界主流思想,因而本书不采取这一说法。)
折嗣伦一听,也自释然,点头道:“不错,我羌族传统,小儿出生,为父者要在其额头抹一道指血,正是赐予其血气悍勇之意,某家儿郎,怕甚血气!”
李曜刚哈哈一笑,忽然一愣,笑声戛然而止,迟疑起来。
折嗣伦一见,心中一怔,见他表现古怪,忙问:“李军使这是……?”
李曜忽然面色怪异,问折嗣伦道:“折兄,恕某冒昧,你之妻妾,今年可有产子者以及仍有孕在身者?”
折嗣伦摇头道:“某只有一妻,过去从不得孕……此事说来话长,拙荆原不可孕,某与她自小青梅竹马,又不肯弃之,幸而去年某在府谷碰见一位跛脚乞丐,状如饿殍,一条腿上生着碗口大一个脓包,时不时有污血流出。某见他可怜,一时生了善心,命人买了几个蒸饼与他去吃,哪知那乞丐吃完,便对某说:‘妇人所以无子,由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也。虚则风寒乘袭子宫,绝孕无子。非得温暖药,则无以去风寒而资化育之妙,惟用辛温剂,加引经至下焦,走肾及心胞,散风寒,暖子宫为要也’,此人说话之时,毫不见涩,倒是精通医理。”
李曜听了,不禁好奇,一个乞丐居然能说这番话?这话要是王秦所言,他倒是相信,启玄子王冰王公留下的“素问”,对于治疗不孕不育这方面,肯定是有过人之处无疑,不过那是太原王家的本事啊,这乞丐难道也有这等大能?不过话说回来,这乞丐的话听起来倒似乎也有些道理。
果然折嗣伦继续道:“某正惊异,那乞丐又道:‘反之,肾阴不足,精亏血少,阴血同源,血海不充,天癸乏源,子宫干涩,或阴虚内热,热扰冲任,亦不能成孕。’某更异之,那乞丐却不再说医理,只是说了一方,命某回来照药抓取熬汤服用便是,说完便转身走了。”
李曜奇道:“莫非折兄便信了此人所言?不知那乞丐所赠医方,用了甚药?”
折嗣伦苦笑道:“医药无小事,某哪敢轻信?那乞丐所赐奇方,用药并不复杂,只是熟地、山药、山萸肉、女贞子、菟丝子、白芍、黄精几味,只是调配有些繁杂而已。这方子拿回来之后,某问了许多医家,都说没见过这等方子,但这几味药,却都是调理之药,服之倒也无碍。于是某便想,既然总也没有坏处,何妨试它一试?不料此药居然神效非常,拙荆原本时常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舌质红且少苔,服用之后,这些症状很快消失,而后便怀上了孩儿……某如今想来,果然还是汉人学问高,‘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某那时若非起了善心,那乞丐纵有良方,焉能赐我?”
折嗣伦说完,唏嘘不已。他今年已是二十八九,几近而立之年,古人此时方才得子,已然是极迟,自然感慨。
李曜若非知道折嗣伦不是那种信口开河之人,几乎就要怀疑他是故意开自己的玩笑了,这种事还真有人碰到?天底下的高人逸士就真这么多?自己碰到了钟离权,学了灵宝毕法和青龙剑法,而折嗣伦则碰到个跛子乞丐,虽然没学什么东西,却得了一手妙方,治好了老婆的不孕之症。
最好笑的是,自己碰上的钟离权也就罢了,这折嗣伦碰上的高人居然是个跛了脚,形如饿殍,腿上有个大脓包随时冒血的乞丐,这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李曜于是言归正传,问道:“也就是说,如今折兄今年,绝不会有第二名孩儿诞生?”
折嗣伦实在想不通李曜为何总执着与此问,但如今他折家需要李曜帮忙,自然不会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当下点头道:“正是。”
李曜就笑了起来,道:“曾有一异人指点于某,若此番来府州,有友人得子,此子今后必为使相。”
折嗣伦大吃一惊,道:“府谷不过一小镇,即便某今日所得乃是一子,然则今后至多也就是一兵马使,如何能得使相高位?”
李曜笑着道:“听闻折氏府谷,如今内政皆由折兄掌握,而折兄访查疾苦,奖励耕牧,为政以宽,人争归附,是以府谷人口日见增多,财帛日渐丰厚,如此来看,焉知数十年后,府谷不为府州?焉知数十年后,令郎不为使相?”
折嗣伦摇头苦笑道:“原来李军使只是说笑。”
李曜见他不信,忽然道:“今日只须折兄依某一事,某便与折兄打两个赌,一赌此番折兄必然弄璋,二赌此子将来必为使相。——折兄赌是不赌?”
折嗣伦哈哈一笑:“有何不敢赌?却不知李军使的要求是甚?”
李曜道:“此子取名,须叫从远,折从远。”
折嗣伦面色一变,愕然道:“某早几年便已定下此名,言今后有子,便名从远,李军使怎会……怎会这般巧合?”
李曜哈哈大笑:“折兄啊折兄,这可由不得你不信了,那高人与我说,‘你去府谷,友人诞子,其名从远,后至使相。’你看看,太准了不是?”
多,杀红了眼哪管是死是活。而文官们要死,就得自己认真拿主意,得看死得值不值。前文提的那个顶撞过冯道的忠诚之士卢导,说话的时候振振有词,潞王做皇帝后也没见他为闵帝尽节尽忠啊!
冯道能逃过一场场的兵乱政变,没有被哪个主子一生气砍了头,不是因为他会曲意逢迎,到处讨好,而是由他“事当务实”的办事风格,和“与物无竞”的个人风范所致。好几次他都被牵连上了,结果皇帝都说:“这个老头不是多事的人,别找他的麻烦。”当时每一位军阀做了皇帝之后,都梦想着天下太平,江山永固,而冯道被人们评为“承平之良相”、“多才博学”、“清俭宽弘”,所以皇帝们都不讨厌冯道这样的人,都愿意给他大官做。
宋朝的文人骂冯道,是通过苛求古人为现实服务。江山一统了,天下太平了,文人们做官的机会多了,变节的可能又少了,所谓饱汉不管饿汉的饥,“你看,我们多忠心啊,从来不变节啊!”也不看看,你们有机会么?
但事实上,大宋朝从五代继承下来的丢人事情,他们还是不敢多说,贤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对后晋石敬塘贿赂契丹的事啧啧称道,认为花钱买太平,所费不过数县的赋税而已,是很值得的。
而且冯道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叛徒”不一样,他没有朝秦暮楚,今天投奔这个,明天又倒向那个,没有为敌人提供过情报,也没有回过头来残害自己人,他只是随着朝代的变更而改换门庭,就像乱世漩涡里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没有被浪头打翻。卖国叛国的事,冯道毕竟不曾干过。所以后世有些人在文章中把冯道和秦桧汪精卫周作人扯在一起,实在有失公平。
在古代女人失贞、寡妇再嫁是了不得的罪过,而现代人们连“黄昏恋”都开始提倡了,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一位乱世的书生,非要让人家“死给你看”?
在李曜看来,冯道不仅没有失贞,反而是天下最贞。他每在一朝,所做所为都是为百姓做事。其个人道德之高,除了那个李曜根本看不上眼的“忠君”之外,历代有几个能比?就算司马光,也没有找到他的其他恶行。
脑子里充斥着这许多现代思想和古代思想的冲突,李曜在席上便显得沉默寡言,折宗本年老成精,察言观色之下,只道李曜忧心军务,又鞍马劳顿,因而宴饮一毕,便早早散席,安排人请李曜等人各去休息。至于飞腾军,折宗本早已空出营盘,请他们入内,倒也不必李曜多问。
当夜,李曜深思许久,仔细回顾自己穿越近两年来所做的一切,他自问:原先我所思所想,是否过于自私?在这样一个唐末临近五代的世界中,我该如何去做,才不枉费穿越一场?
良久之后,他亲自研墨,提笔写下一首无题诗:
北地生贤者,夜半助邻耕。
方寸无诸恶,狼丛久立身。
道德公孤贵,仪范尔独尊。
谁言失忠节,唯民不唯君。[注:原创诗作,谢绝转载]
诗本有题,《冯道》是也,只是不能宣之于纸笔尔!
------------------------------
此章主要写李曜触景生情,其在唐末“人生观”的变化,这对于今后的剧情,乃至李曜性格的转变,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着墨较多。另外关于冯道,诸君可看做无风一家之言,甚至所谓“小说家言”,当真不当真,都尽随意,此人原本就是争论千年的人物,谁可为其盖棺定论?
第087章拓跋增兵
翌日清晨,李曜早已起来做完灵宝毕法的修习,正在院中练剑,忽然听到外面几个匆匆的脚步声正在接近。他身边不远处的憨娃儿本在舞棍,此时猛地收势,单手持棍斜指地面,一双眼睛盯着大门。
折嗣伦的声音响起:“李军使可起了?”
门口下人回答道:“回大郎君,李军使早已起了,正在院中练剑,还有朱旅帅也来了。”
折嗣伦再未出声,直接带着四名属下冲了进来,他脸色急切,但一见李曜,却仍先说道:“李军使,嗣伦搅扰了。”
李曜已然收了剑势,微笑道:“初阳方升,折兄便不请自来,看来军情有变。”
折嗣伦没有多说,只是用力点了点头,道:“家父请李军使白虎节堂一叙,以议军情。”
李曜颌首道:“既然如此,军情紧急,他事难顾,就请折兄带路,某这便去。憨……朱旅帅,你去传我号令,全军立即生活造饭,而后武装待命,不得延误。”
折嗣伦见李曜立即安排全军待命,不禁心头一松,暗道:“难怪并帅放心叫李正阳只带五百兵来援我府谷,此人果然将才。他见我清早便来寻他,便知是军情有变;然则他明知军情有变,却既不拖延时间,贻误战机,又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同时,却偏偏还立即下令全军立即处于随时待命出发之状,如此临危不乱,处置得宜,不是将才是什么?”
当下立即带李曜前往中堂,而憨娃儿则去了飞腾军驻地,宣布李曜的命令。
李曜到得中堂外,还未见着折宗本,反倒是门口一位家丁匆匆过来,一脸急切地对折嗣伦道:“大郎君,郎中说了,少阿娘或今日,或明日,就要生产了。”
李曜一愣,看着折嗣伦,只见折嗣伦面色一喜,却又一皱眉:“如今正要大战,只怕冲撞血煞……”
“大战又何妨。”李曜笑道:“若是个小郎君,这大战正是为他出世添点血气,折掘氏北地男儿,还怕血气不成?”李曜说折掘氏,是因为折氏是折掘氏改为单字汉姓,他们和西夏王族拓拔氏都出身于党项羌,更早则都出自鲜卑族,和吐谷浑也有亲戚关系。折掘氏汉晋之际就已是西北大姓了,五胡十六国时的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王后,就是出自鲜卑折掘氏(《晋书》南凉载记),秃发就是拓拔氏的一支,而以游牧民族的习惯,后族一般都来自大部落,以折掘王后来看,可知折掘氏当时是可以和拓拔氏结为婚姻同盟的大族了。(注:另外也有说鲜卑折掘氏是古代匈奴折兰王的后代,国破后又融入鲜卑族。但由于史书没有明证,又并非学术界主流思想,因而本书不采取这一说法。)
折嗣伦一听,也自释然,点头道:“不错,我羌族传统,小儿出生,为父者要在其额头抹一道指血,正是赐予其血气悍勇之意,某家儿郎,怕甚血气!”
李曜刚哈哈一笑,忽然一愣,笑声戛然而止,迟疑起来。
折嗣伦一见,心中一怔,见他表现古怪,忙问:“李军使这是……?”
李曜忽然面色怪异,问折嗣伦道:“折兄,恕某冒昧,你之妻妾,今年可有产子者以及仍有孕在身者?”
折嗣伦摇头道:“某只有一妻,过去从不得孕……此事说来话长,拙荆原不可孕,某与她自小青梅竹马,又不肯弃之,幸而去年某在府谷碰见一位跛脚乞丐,状如饿殍,一条腿上生着碗口大一个脓包,时不时有污血流出。某见他可怜,一时生了善心,命人买了几个蒸饼与他去吃,哪知那乞丐吃完,便对某说:‘妇人所以无子,由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也。虚则风寒乘袭子宫,绝孕无子。非得温暖药,则无以去风寒而资化育之妙,惟用辛温剂,加引经至下焦,走肾及心胞,散风寒,暖子宫为要也’,此人说话之时,毫不见涩,倒是精通医理。”
李曜听了,不禁好奇,一个乞丐居然能说这番话?这话要是王秦所言,他倒是相信,启玄子王冰王公留下的“素问”,对于治疗不孕不育这方面,肯定是有过人之处无疑,不过那是太原王家的本事啊,这乞丐难道也有这等大能?不过话说回来,这乞丐的话听起来倒似乎也有些道理。
果然折嗣伦继续道:“某正惊异,那乞丐又道:‘反之,肾阴不足,精亏血少,阴血同源,血海不充,天癸乏源,子宫干涩,或阴虚内热,热扰冲任,亦不能成孕。’某更异之,那乞丐却不再说医理,只是说了一方,命某回来照药抓取熬汤服用便是,说完便转身走了。”
李曜奇道:“莫非折兄便信了此人所言?不知那乞丐所赠医方,用了甚药?”
折嗣伦苦笑道:“医药无小事,某哪敢轻信?那乞丐所赐奇方,用药并不复杂,只是熟地、山药、山萸肉、女贞子、菟丝子、白芍、黄精几味,只是调配有些繁杂而已。这方子拿回来之后,某问了许多医家,都说没见过这等方子,但这几味药,却都是调理之药,服之倒也无碍。于是某便想,既然总也没有坏处,何妨试它一试?不料此药居然神效非常,拙荆原本时常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舌质红且少苔,服用之后,这些症状很快消失,而后便怀上了孩儿……某如今想来,果然还是汉人学问高,‘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某那时若非起了善心,那乞丐纵有良方,焉能赐我?”
折嗣伦说完,唏嘘不已。他今年已是二十八九,几近而立之年,古人此时方才得子,已然是极迟,自然感慨。
李曜若非知道折嗣伦不是那种信口开河之人,几乎就要怀疑他是故意开自己的玩笑了,这种事还真有人碰到?天底下的高人逸士就真这么多?自己碰到了钟离权,学了灵宝毕法和青龙剑法,而折嗣伦则碰到个跛子乞丐,虽然没学什么东西,却得了一手妙方,治好了老婆的不孕之症。
最好笑的是,自己碰上的钟离权也就罢了,这折嗣伦碰上的高人居然是个跛了脚,形如饿殍,腿上有个大脓包随时冒血的乞丐,这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李曜于是言归正传,问道:“也就是说,如今折兄今年,绝不会有第二名孩儿诞生?”
折嗣伦实在想不通李曜为何总执着与此问,但如今他折家需要李曜帮忙,自然不会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当下点头道:“正是。”
李曜就笑了起来,道:“曾有一异人指点于某,若此番来府州,有友人得子,此子今后必为使相。”
折嗣伦大吃一惊,道:“府谷不过一小镇,即便某今日所得乃是一子,然则今后至多也就是一兵马使,如何能得使相高位?”
李曜笑着道:“听闻折氏府谷,如今内政皆由折兄掌握,而折兄访查疾苦,奖励耕牧,为政以宽,人争归附,是以府谷人口日见增多,财帛日渐丰厚,如此来看,焉知数十年后,府谷不为府州?焉知数十年后,令郎不为使相?”
折嗣伦摇头苦笑道:“原来李军使只是说笑。”
李曜见他不信,忽然道:“今日只须折兄依某一事,某便与折兄打两个赌,一赌此番折兄必然弄璋,二赌此子将来必为使相。——折兄赌是不赌?”
折嗣伦哈哈一笑:“有何不敢赌?却不知李军使的要求是甚?”
李曜道:“此子取名,须叫从远,折从远。”
折嗣伦面色一变,愕然道:“某早几年便已定下此名,言今后有子,便名从远,李军使怎会……怎会这般巧合?”
李曜哈哈大笑:“折兄啊折兄,这可由不得你不信了,那高人与我说,‘你去府谷,友人诞子,其名从远,后至使相。’你看看,太准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