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东唐再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因此史建瑭提出了一个跟人事问题不沾边的话题:“军使,潼关一侧为韩建,一侧为陕虢王珙,如今潼关被韩建所占据,我军若要过潼关,还得韩建答应……那我等是要打过潼关去吗?”
李曜哂笑一声,道:“不用。到那时,你持某手书一封,命人转交韩建或者潼关守将,他看了之后,自会开关放你过去。”
说罢也不迟疑,走到书案前坐下,冯道这个弟子做得极好,立刻铺纸研墨,不多时,李曜便提笔刷刷刷写了一封并不长的信件,然后吹干,放入信封,交给冯道用火漆封好,然后递给史建瑭。
史建瑭接过信函,也不多看,直接收好,道:“军使可还有他事交代?”
李曜摇头,道:“你们去准备一下,尽快开拔,军粮等过了潼关,攻克陕虢,自然就有了。陕虢弱镇,精锐牙兵还被带去河中,剩下的老弱病残……”
史建瑭傲然道:“军使放心,上次搅乱中原建瑭未能赶上,这次岂能错过?陕虢那些弱旅,我开山军若不能一战而下,岂非成了笑话?军使但去河中,等儿郎们的好消息!”
李曜哈哈一笑:“如此甚好。”
于是史建瑭与史俨便去传令准备转向拔营,郭崇韬则问道:“军使,某有一事不解:为何只遣开山军所部?嗣昭、嗣源二位将军所部,人数虽然略少,却也是精锐之师,何不一并带去,胜券更是在握无疑?”
李曜微微一笑,反问道:“你以为呢?”
郭崇韬迟疑片刻,尴尬道:“这个……崇韬愚钝。”
李曜摇头道:“你非是不知,而是觉得不好说。因为你以为,我不叫二位兄长所部前去,是怕他二人分功……安时,某说得可对?”
郭崇韬果然是说话不怎么爱拐弯的,听李曜自己说了出来,也就不是那么尴尬了,当下点头道:“难道明公并非此意?”
李曜微微摇头:“安时,我开山军在河东,大功可少?我李存曜在大王麾下,功劳可少?实则某对功劳早就看得淡了,某对二位兄长也没有这等私心。”他微微一笑,又轻轻一叹,道:“只是你要知道,二位兄长皆是大王义子,从军日久,功勋卓著,地位甚高。以国宝的资历,他能驾驭得了么?可若是让二位兄长其中之一为主将,则我开山军出兵最多,却没拿到主将,纵然国宝不说,麾下将士肯么?与其如此,不如只教国宝领我开山军去,反倒简单。”
郭崇韬这才知道李曜的用意,当下恍然道:“原来如此,崇韬明白了。”
李曜点点头,道:“你也要随军而去的,先去休息休息吧。”
郭崇韬乃去,李曜则对冯道说道:“去,请李司徒来。”
李承嗣为开山军副使,如今史建瑭领军而去,却不是他,总得来解释一番。
------------------------------
ps:这一章纠结了三天,并不是无风这三天忙到没办法,而是为了把这一章写得满意。包括李曜与郭崇韬之间真正的第一次会面,二人的性格要对应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话锋,说话的风格、语气等等,都要仔细,再加上这一仗的打法安排之类,因此费了些时候。不过好在,写完之后我个人基本还算满意。
当然,思考归思考,写的时候仍是我习惯性的“一次完稿”风格,绝不回头检查错别字,因此有时候因为手误而出的错别字,想必那是肯定有的……这个只能请大家包涵了,无风绝对是懒汉中的战斗机。
第209章出镇河中(九)
李承嗣进得帐中,便见李曜正微蹙眉头看着一方沙盘,似在思索什么。
他上前一步,拱手道:“军使。”
李曜抬头,露出笑容,招招手:“承嗣来了,来,看这沙盘。”
眼前这沙盘,比前些日子展示给李克用的关中形势要小,但比例更大,布局更加精细。李承嗣走上前去,看了看山川河流的走势,问道:“这是河中镇?”
李曜点点头,拿着自己的马鞭朝沙盘偏西南方一指:“不错,这里就是蒲州。”
李承嗣看了一眼,见蒲州城上插着一面小旗帜状的薄木板,木板上写着:朱温,汴陕军八万余。再看黄河对岸,赫然写着:晋,七万余。
看了这个兵力对比,他奇道:“我军也当是八万余,接近九万,为何只有七万余了?”
李曜淡淡地道:“我开山军除甲旅之外,余者无法参加此渡河之战。”
李承嗣愕然不解:“那却为何?”
李曜指了指沙盘最南边,道:“此处是潼关,往东是陕虢,又东是洛阳,再东便是汴州。潼关乃同华节度使韩建辖区,此贼早已被我军打服,王行瑜之死,更是让他落胆,你说如今我若要出潼关,凭他,岂敢阻拦?而陕虢本非强镇大藩,如今精兵锐卒已随王珙北上河中,欲拦河中富庶,留守的,不过几千老弱,我开山军若是突然杀到,他们如何幸免?而洛阳,某前次便曾打破过一回,张全义如今还被我软禁,那洛阳城乃是他一手加固翻修的,城防弱点何在,他早已拱手相告,并绘洛阳城防图与我……如此说来,眼下就是潼关好过、陕虢易克、洛阳如吾家后院,既然如此,我开山军何必去蒲津渡那根本施展不开之处凑热闹?”
李承嗣闻言,一喜一惊,仔细想了想才道:“军使此策确实妙计,只是大王今日不是传下王命,召军使速去渡口破敌么?若我开山军抗命不遵,只怕……这个……”
李曜道:“某已命国宝领兵转头东南,出潼关,踏陕虢,克洛阳,震汴梁!”
李承嗣吃惊道:“军使真要抗命?”
李曜瞥了他一眼,淡淡地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这一策,好处显而易见,只要陕虢一破,王珙便是丧家之犬,朱温留他无用;洛阳一克,汴梁危殆,朱温不可能放弃汴梁根本重地,只能扔下河中千里回援,如此河中不攻而克,岂不比水战死磕好得多?承嗣,我言尽于此,你可还有异议?”
李承嗣微微一震,下意识看了李曜一眼,只见他也正朝自己看来。他之觉得,李曜的目光平静得犹如深潭之水,明明毫无动怒之意,更无什么杀机,只是深不可测的平静,但正是这种过分的平静,却叫人下意识有些胆寒,不敢与之相争。
他自知跟随李曜时日较他人要短,获得的信任自然也有所不及,当下微微低下头,以示恭顺:“仆自随军使中原转战,便视军使为毕生之范,而后得入开山,更窃喜此邀天之幸,今生今世,愿为军使马前一卒。军使才高望著,胸中丘壑岂是承嗣愚鲁之辈可能度量?但有差遣,承嗣莫不想从!”
李曜方才一直仔细观察他的言语神色,见并无迟疑造作,便收了那副表情,露出笑容,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道:“承嗣过谦了,以你之能,天下虽大,总有安身立命之处,而在我河东,自然也无人会将你亏待,出将入相,指日可待。”
李承嗣松了口气,笑着应承。李曜遂与之说起二人领牙兵旅会同李嗣昭、李嗣源二军到达蒲州对岸后的应对之策,李承嗣一一称是,告辞而别。待出得中军大帐,心中不禁寻思:“大王虽是河东主心骨,但历来军中自有派系,我今已入开山军,虽为时尚短,但蒙军使不弃,委我为副,我也当找些机会,表明忠心,才是道理。”他心有所思,径直回了帐。
史建瑭领军一动,李嗣昭与李嗣源便觉诧异,联袂来到李曜帐中,问开山军大军怎的转头向东南走了。李曜将实情告之,然后道:“我三人乃大王义儿,若是领兵去打陕虢、洛阳,而未能遵命赶到蒲津渡,只恐难以交代,是以命国宝领兵,我等仍去蒲津渡,助大王破敌,收复河中。”
李嗣昭外粗内细,一听便明白李曜是担心他二人如果南下,史建瑭必然有所顾忌,施展不开手脚。不过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跟着李曜走,也决计不会吃亏,李曜这几年来的表现他最清楚不过,这不是个吃独食的人,对于自己人,李曜从不吝啬。再说,自己与李曜关系密切,可以说是他入河东之后第一个盟友,至今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盟友,以李曜之智,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卸磨杀驴的蠢事来。
于是便点头,道:“正阳这般考虑,正合我意,国宝素来智勇兼备,过去不得机会发挥,因而声名不彰,如今有此良机,我料必将一战成名。至于我等,为今之计,就看正阳的水军偷袭之计是否成功了。”
李嗣源相对于李嗣昭来说,心眼更加实在,当时便道:“国宝领开山军去破陕虢、洛阳,更有洛阳城防图在手,左右不过是牛刀杀鸡而已,本就无须某与九兄同往。某还是担心蒲津渡那边不好打……说实在的,纵然有了舰船,又是军械监打造之物,东西是差不了,可麾下弟兄们要说马战步战,那是没的说,但这水战……某就怕才过了河,他们连路都走不稳。要知道如今还是隆冬,河水虽然未曾结冰,但河上风高浪大,要是摇晃得厉害……”
李曜摆手道:“此事某早有考虑,今次调动的船舶分为两类,一类是战船,一类是运兵船。战船由于缺乏水军,并不甚多,主要是抽调的一批常年跑河的水手暂时为之,作用也大多作为侦查船只。以某定计,此战决胜之地,仍是在陆地之上,对于水军而言,只是一次初步演练,检验兵船质量罢了,二位兄长可以放心。至于水上浪大的问题,倒是不用担心,那兵船虽是大型战船临时充当,一艘却也能载四五百人,我今调动二十余艘,一次便能渡河万人,以蒲津渡之宽度而言,至多半个时辰便能一渡,我军七万余人,留下辎重等,战兵也就是五万余人,不到三个时辰便能全过……更何况,我军渡河之时,也是朱温下定决心撤退之时,第一渡有万人大军,足够了。”
李嗣源听了,果然笑道:“正阳既然算得周全,某这目不识丁之辈也就放心了。”
... -->>
因此史建瑭提出了一个跟人事问题不沾边的话题:“军使,潼关一侧为韩建,一侧为陕虢王珙,如今潼关被韩建所占据,我军若要过潼关,还得韩建答应……那我等是要打过潼关去吗?”
李曜哂笑一声,道:“不用。到那时,你持某手书一封,命人转交韩建或者潼关守将,他看了之后,自会开关放你过去。”
说罢也不迟疑,走到书案前坐下,冯道这个弟子做得极好,立刻铺纸研墨,不多时,李曜便提笔刷刷刷写了一封并不长的信件,然后吹干,放入信封,交给冯道用火漆封好,然后递给史建瑭。
史建瑭接过信函,也不多看,直接收好,道:“军使可还有他事交代?”
李曜摇头,道:“你们去准备一下,尽快开拔,军粮等过了潼关,攻克陕虢,自然就有了。陕虢弱镇,精锐牙兵还被带去河中,剩下的老弱病残……”
史建瑭傲然道:“军使放心,上次搅乱中原建瑭未能赶上,这次岂能错过?陕虢那些弱旅,我开山军若不能一战而下,岂非成了笑话?军使但去河中,等儿郎们的好消息!”
李曜哈哈一笑:“如此甚好。”
于是史建瑭与史俨便去传令准备转向拔营,郭崇韬则问道:“军使,某有一事不解:为何只遣开山军所部?嗣昭、嗣源二位将军所部,人数虽然略少,却也是精锐之师,何不一并带去,胜券更是在握无疑?”
李曜微微一笑,反问道:“你以为呢?”
郭崇韬迟疑片刻,尴尬道:“这个……崇韬愚钝。”
李曜摇头道:“你非是不知,而是觉得不好说。因为你以为,我不叫二位兄长所部前去,是怕他二人分功……安时,某说得可对?”
郭崇韬果然是说话不怎么爱拐弯的,听李曜自己说了出来,也就不是那么尴尬了,当下点头道:“难道明公并非此意?”
李曜微微摇头:“安时,我开山军在河东,大功可少?我李存曜在大王麾下,功劳可少?实则某对功劳早就看得淡了,某对二位兄长也没有这等私心。”他微微一笑,又轻轻一叹,道:“只是你要知道,二位兄长皆是大王义子,从军日久,功勋卓著,地位甚高。以国宝的资历,他能驾驭得了么?可若是让二位兄长其中之一为主将,则我开山军出兵最多,却没拿到主将,纵然国宝不说,麾下将士肯么?与其如此,不如只教国宝领我开山军去,反倒简单。”
郭崇韬这才知道李曜的用意,当下恍然道:“原来如此,崇韬明白了。”
李曜点点头,道:“你也要随军而去的,先去休息休息吧。”
郭崇韬乃去,李曜则对冯道说道:“去,请李司徒来。”
李承嗣为开山军副使,如今史建瑭领军而去,却不是他,总得来解释一番。
------------------------------
ps:这一章纠结了三天,并不是无风这三天忙到没办法,而是为了把这一章写得满意。包括李曜与郭崇韬之间真正的第一次会面,二人的性格要对应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话锋,说话的风格、语气等等,都要仔细,再加上这一仗的打法安排之类,因此费了些时候。不过好在,写完之后我个人基本还算满意。
当然,思考归思考,写的时候仍是我习惯性的“一次完稿”风格,绝不回头检查错别字,因此有时候因为手误而出的错别字,想必那是肯定有的……这个只能请大家包涵了,无风绝对是懒汉中的战斗机。
第209章出镇河中(九)
李承嗣进得帐中,便见李曜正微蹙眉头看着一方沙盘,似在思索什么。
他上前一步,拱手道:“军使。”
李曜抬头,露出笑容,招招手:“承嗣来了,来,看这沙盘。”
眼前这沙盘,比前些日子展示给李克用的关中形势要小,但比例更大,布局更加精细。李承嗣走上前去,看了看山川河流的走势,问道:“这是河中镇?”
李曜点点头,拿着自己的马鞭朝沙盘偏西南方一指:“不错,这里就是蒲州。”
李承嗣看了一眼,见蒲州城上插着一面小旗帜状的薄木板,木板上写着:朱温,汴陕军八万余。再看黄河对岸,赫然写着:晋,七万余。
看了这个兵力对比,他奇道:“我军也当是八万余,接近九万,为何只有七万余了?”
李曜淡淡地道:“我开山军除甲旅之外,余者无法参加此渡河之战。”
李承嗣愕然不解:“那却为何?”
李曜指了指沙盘最南边,道:“此处是潼关,往东是陕虢,又东是洛阳,再东便是汴州。潼关乃同华节度使韩建辖区,此贼早已被我军打服,王行瑜之死,更是让他落胆,你说如今我若要出潼关,凭他,岂敢阻拦?而陕虢本非强镇大藩,如今精兵锐卒已随王珙北上河中,欲拦河中富庶,留守的,不过几千老弱,我开山军若是突然杀到,他们如何幸免?而洛阳,某前次便曾打破过一回,张全义如今还被我软禁,那洛阳城乃是他一手加固翻修的,城防弱点何在,他早已拱手相告,并绘洛阳城防图与我……如此说来,眼下就是潼关好过、陕虢易克、洛阳如吾家后院,既然如此,我开山军何必去蒲津渡那根本施展不开之处凑热闹?”
李承嗣闻言,一喜一惊,仔细想了想才道:“军使此策确实妙计,只是大王今日不是传下王命,召军使速去渡口破敌么?若我开山军抗命不遵,只怕……这个……”
李曜道:“某已命国宝领兵转头东南,出潼关,踏陕虢,克洛阳,震汴梁!”
李承嗣吃惊道:“军使真要抗命?”
李曜瞥了他一眼,淡淡地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这一策,好处显而易见,只要陕虢一破,王珙便是丧家之犬,朱温留他无用;洛阳一克,汴梁危殆,朱温不可能放弃汴梁根本重地,只能扔下河中千里回援,如此河中不攻而克,岂不比水战死磕好得多?承嗣,我言尽于此,你可还有异议?”
李承嗣微微一震,下意识看了李曜一眼,只见他也正朝自己看来。他之觉得,李曜的目光平静得犹如深潭之水,明明毫无动怒之意,更无什么杀机,只是深不可测的平静,但正是这种过分的平静,却叫人下意识有些胆寒,不敢与之相争。
他自知跟随李曜时日较他人要短,获得的信任自然也有所不及,当下微微低下头,以示恭顺:“仆自随军使中原转战,便视军使为毕生之范,而后得入开山,更窃喜此邀天之幸,今生今世,愿为军使马前一卒。军使才高望著,胸中丘壑岂是承嗣愚鲁之辈可能度量?但有差遣,承嗣莫不想从!”
李曜方才一直仔细观察他的言语神色,见并无迟疑造作,便收了那副表情,露出笑容,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道:“承嗣过谦了,以你之能,天下虽大,总有安身立命之处,而在我河东,自然也无人会将你亏待,出将入相,指日可待。”
李承嗣松了口气,笑着应承。李曜遂与之说起二人领牙兵旅会同李嗣昭、李嗣源二军到达蒲州对岸后的应对之策,李承嗣一一称是,告辞而别。待出得中军大帐,心中不禁寻思:“大王虽是河东主心骨,但历来军中自有派系,我今已入开山军,虽为时尚短,但蒙军使不弃,委我为副,我也当找些机会,表明忠心,才是道理。”他心有所思,径直回了帐。
史建瑭领军一动,李嗣昭与李嗣源便觉诧异,联袂来到李曜帐中,问开山军大军怎的转头向东南走了。李曜将实情告之,然后道:“我三人乃大王义儿,若是领兵去打陕虢、洛阳,而未能遵命赶到蒲津渡,只恐难以交代,是以命国宝领兵,我等仍去蒲津渡,助大王破敌,收复河中。”
李嗣昭外粗内细,一听便明白李曜是担心他二人如果南下,史建瑭必然有所顾忌,施展不开手脚。不过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跟着李曜走,也决计不会吃亏,李曜这几年来的表现他最清楚不过,这不是个吃独食的人,对于自己人,李曜从不吝啬。再说,自己与李曜关系密切,可以说是他入河东之后第一个盟友,至今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盟友,以李曜之智,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卸磨杀驴的蠢事来。
于是便点头,道:“正阳这般考虑,正合我意,国宝素来智勇兼备,过去不得机会发挥,因而声名不彰,如今有此良机,我料必将一战成名。至于我等,为今之计,就看正阳的水军偷袭之计是否成功了。”
李嗣源相对于李嗣昭来说,心眼更加实在,当时便道:“国宝领开山军去破陕虢、洛阳,更有洛阳城防图在手,左右不过是牛刀杀鸡而已,本就无须某与九兄同往。某还是担心蒲津渡那边不好打……说实在的,纵然有了舰船,又是军械监打造之物,东西是差不了,可麾下弟兄们要说马战步战,那是没的说,但这水战……某就怕才过了河,他们连路都走不稳。要知道如今还是隆冬,河水虽然未曾结冰,但河上风高浪大,要是摇晃得厉害……”
李曜摆手道:“此事某早有考虑,今次调动的船舶分为两类,一类是战船,一类是运兵船。战船由于缺乏水军,并不甚多,主要是抽调的一批常年跑河的水手暂时为之,作用也大多作为侦查船只。以某定计,此战决胜之地,仍是在陆地之上,对于水军而言,只是一次初步演练,检验兵船质量罢了,二位兄长可以放心。至于水上浪大的问题,倒是不用担心,那兵船虽是大型战船临时充当,一艘却也能载四五百人,我今调动二十余艘,一次便能渡河万人,以蒲津渡之宽度而言,至多半个时辰便能一渡,我军七万余人,留下辎重等,战兵也就是五万余人,不到三个时辰便能全过……更何况,我军渡河之时,也是朱温下定决心撤退之时,第一渡有万人大军,足够了。”
李嗣源听了,果然笑道:“正阳既然算得周全,某这目不识丁之辈也就放心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