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唐朝诡事录2:长安鬼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玄宗:“当时有侍中这个官职吗?”
张果:“您又不是那时的人,如何知道那时没侍中一职?”说罢,上驴而去。
蝙蝠确实有成精的可能。比如,下面的主人公就遭遇过这样的事。主人公叫木师古,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名字,听上去就像个得道之人。
道士的名字往往具有特点,多取“玄”“隐”“微”“静”等悠远之字。不过,也有例外,按《宣室志》记载:“大历年间,有仆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自云姓仆名仆,莫知其所由来。家于光州乐安县黄土山……神仙频降,有姓崔者,亦云名崔,有姓杜者,亦云名杜,其诸姓亦尔,则与仆仆先生姓名相类矣。”
也就是说,这些得道之人的名字分别叫:仆仆、崔崔、杜杜……
接着说木师古。故事中,他的身份是位旅行者。德宗贞元初年的一个夏天,他背着包正行走在江南金陵地界——又是贞元年间!
日暮时分,木师古投宿到一座古寺。
木师古拜见住持,住持指向侧厢房的一间陋室。
木师古有游侠性情,非常不悦,因为他看到本应住人的客厅紧紧地闭着,以为住持看不起他,就质问住持:“我为什么不能住这一间?”
住持说:“并非我吝惜,只因这客厅有凶物,入住者非伤即死,我在此寺生活了三十多年,客厅伤了三十人!一年前,我令徒弟将其关闭,再不敢住人。”
木师古执意要住。
他越听住持的话越是感到好奇。
住持没办法,只好叫徒弟打开厅门,收拾了一下,叫木师古进去。
房间一明两暗,正中是厅堂,左右是寝室。木师古转悠了一下,看出这屋子确实已有很久没有住人了,因为积尘遍地,结有蛛网。
木师古此刻才相信住持说的是实话,但现在已经骑虎难下,即使这里面真的有凶物,也只能住下了。
入夜后,木师古做了准备,从行李里抽出一把尖刀,枕于头下。这觉算是睡不好了。他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一直在琢磨:会有什么怪异事发生?他又检查了一下里屋和外面的厅堂,没发现可疑的地方。
迷迷糊糊中,木师古挨到二更天。
忽然,躺在床上的木师古感到一阵寒冷,一下子就醒了。
要知道,现在是盛夏。木师古在黑暗中有些紧张。随后,他感到这股寒冷是从帷幄外一点点飘过来的,仿佛有人在扇扇子。
木师古悄悄起身,猛地抽出尖刀,向帷幄外砍去。
到底是常在江湖上行走的人,虽然木师古开始有些担心不安,但凶怪之事发生后还是能主动出击。
木师古并没有下床看,而是收好尖刀,再次躺下。时间到了四更,他感到那股寒冷之气又吹了过来,木师古又抽出刀来……
天亮后,寺里诸僧叩门,木师古安然应答,众人皆惊。
大家进屋,在床边发现了两只中刀而亡的蝙蝠。每一只,翅膀都有一尺八寸长,眼珠突兀,呈银色。
寺院住持说:“按《神异秘经法》的说法,百岁蝙蝠往往会附于生人的嘴上,吸其精气,以求长生。到三百岁时,就可化为人形,飞游天界。现此二物被灭,可见它们还不到三百岁,法力还不是很厉害。”
蝙蝠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秘的象征,这种神秘来自它们的模样和习性:它们的相貌如此怪异,因类似老鼠,在唐时又被称为仙鼠。它们有一双没有羽毛的肉翅,喜欢倒挂着休息,夜间才出来活动,没人知道它们白天待在哪里。
这所有的一切都给人想象的空间。
古寺中的蝙蝠,单翅长达一尺八寸,双翅张开近四尺,个头非常大(现在发现的最大蝙蝠即吸血蝙蝠,双翅张开可达1.5米)。故事中,讲到蝙蝠吸人精气后,满三百岁,可化人形,但更多的观点认为,到了一千岁时,它们的颜色可由黑色变为白色,最后化为人形,甚至修炼成仙。所以,唐人对白色蝙蝠是非常敬畏的。
说到蝙蝠的颜色,按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的记载,南方还有一种红色蝙蝠:“刘君云,南中红蕉花时,有红蝙蝠集花中,南人呼为红蝙蝠……”这种蝙蝠和其所喜欢栖息的美人蕉都是有剧毒的。
至于木师古,他背上行囊继续上路了。后来,有人在浙江赤城山看到过他。
太岁与灵芝
先说发生在唐朝宁州的一则短新闻:
当地农民耕地,在地里掘得一物,样子类似堆积在一起的菌类,上面似乎有上千只眼睛一样的东西,农民不知挖到的是什么,把它移到路边,行人大多也摇头不知,直到一个西域胡僧出现:“你挖到的是太岁,快埋掉,否则……”
农民虽没读过什么书,但也在老人那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别在太岁头上动土!”惊恐中,他赶紧将太岁移回原处,埋进土里,但一年后他和家人还是死去了。
在太岁头上动土,历来被认为将会招致灾祸。这种禁忌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比唐朝还遥远的时代,人们就对太岁充满敬畏,认为太岁充满神秘色彩,见过它的人万中无一,一旦遇上则是极恶的凶兆。
关于太岁出现的新闻不止此一条。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有记载:山东即墨县百姓王丰掘地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王丰担心遇见了太岁,慌忙把坑填上,但晚了,“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那肉块追至王丰家,“经宿肉长,塞于庭”。几日后,王家老少全部暴毙而亡。在这里,令人恐怖的是太岁不断变大,最终塞满了王家的庭院。
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并不是虚构出来的东西,在人间确有其物。
它是一种生在土壤里的非常少见的“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黏细菌复合体”。它有一个特点:假如你拿刀切一块,它马上又会长上。所以,在古人看来,太岁具有超能力。
当然,也有不怕太岁的。
晁良贞能判知名,性刚鸷,不惧鬼。每年,恒掘太岁地竖屋。后忽得一肉,大于食魁,良贞鞭之数百,送通衢。其夜,使人阴影听之。三更后,车骑众来至肉所,问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报之?”太岁云:“彼正荣盛,如之奈何!”明失所在。(《广异记》)
晁良贞曾在地里挖出一个太岁,不但不害怕,还抽了太岁数百鞭。后来,有一天晚上,他偷听到有声音问太岁为什么受辱而不报仇,太岁沮丧地说:“晁良贞精气强盛,我拿他也没办法啊!”转天,那个倒霉的太岁便不知道逃到哪儿了。看来,太岁也是看人下菜的,欺软怕硬。
另外,据古书上记载,倘若在地里挖到太岁,虽为凶兆,但若立刻抽它百鞭,便可免除灾难。晁良贞用鞭子抽打太岁的初衷即在于此。他很幸运,最后把太岁搞定。但也有不成功的:“上元末,复有李氏家不信太岁,掘之,得一块肉。相传云:‘得太岁者,鞭之数百,当免祸害。’李氏鞭九十余,忽然腾上,因失所在。李氏家有七十二口,死亡略尽……”
在上面的故事中,李氏用鞭子抽打了太岁九十多下,快到一百下时,太岁忽然消失不见,随后其家七十二口死亡殆尽,可谓功亏一篑。其实,对付太岁,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直接把它蒸着吃了,即以毒攻毒,一如下面故事中主人公所为。但意外的是,当主人公吃完后,发现那不是太岁。
兰陵萧逸人,亡其名。尝举进士,下第,遂焚其书,隐居潭水上,从道士学神仙。因绝粒吸气,每旦屈伸支体,冀延其寿。积十年余,发尽白,色枯而背偻,齿有堕者。一旦,引镜自视,勃然发怒,且曰:“吾弃声利,隐身田野间,绝粒吸气,冀得长生。今亦衰瘠如是,岂我之心哉?”即还居邺下,学商人逐什一之利。凡数年,资用大饶,为富家。后因治园屋发地,得物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逸人得之,惊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也。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肉食之,或可以免。”于是烹而食,味甚美,食且尽,自是逸人听视明,力愈壮,貌愈少,发之秃者尽黰然而长矣,齿之堕者亦骈然而生矣。逸人默自奇异,不敢告于人。后有道士至邺下,逢逸人,惊曰:“先生尝得饵仙药乎?何神气清晤... -->>
玄宗:“当时有侍中这个官职吗?”
张果:“您又不是那时的人,如何知道那时没侍中一职?”说罢,上驴而去。
蝙蝠确实有成精的可能。比如,下面的主人公就遭遇过这样的事。主人公叫木师古,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名字,听上去就像个得道之人。
道士的名字往往具有特点,多取“玄”“隐”“微”“静”等悠远之字。不过,也有例外,按《宣室志》记载:“大历年间,有仆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自云姓仆名仆,莫知其所由来。家于光州乐安县黄土山……神仙频降,有姓崔者,亦云名崔,有姓杜者,亦云名杜,其诸姓亦尔,则与仆仆先生姓名相类矣。”
也就是说,这些得道之人的名字分别叫:仆仆、崔崔、杜杜……
接着说木师古。故事中,他的身份是位旅行者。德宗贞元初年的一个夏天,他背着包正行走在江南金陵地界——又是贞元年间!
日暮时分,木师古投宿到一座古寺。
木师古拜见住持,住持指向侧厢房的一间陋室。
木师古有游侠性情,非常不悦,因为他看到本应住人的客厅紧紧地闭着,以为住持看不起他,就质问住持:“我为什么不能住这一间?”
住持说:“并非我吝惜,只因这客厅有凶物,入住者非伤即死,我在此寺生活了三十多年,客厅伤了三十人!一年前,我令徒弟将其关闭,再不敢住人。”
木师古执意要住。
他越听住持的话越是感到好奇。
住持没办法,只好叫徒弟打开厅门,收拾了一下,叫木师古进去。
房间一明两暗,正中是厅堂,左右是寝室。木师古转悠了一下,看出这屋子确实已有很久没有住人了,因为积尘遍地,结有蛛网。
木师古此刻才相信住持说的是实话,但现在已经骑虎难下,即使这里面真的有凶物,也只能住下了。
入夜后,木师古做了准备,从行李里抽出一把尖刀,枕于头下。这觉算是睡不好了。他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一直在琢磨:会有什么怪异事发生?他又检查了一下里屋和外面的厅堂,没发现可疑的地方。
迷迷糊糊中,木师古挨到二更天。
忽然,躺在床上的木师古感到一阵寒冷,一下子就醒了。
要知道,现在是盛夏。木师古在黑暗中有些紧张。随后,他感到这股寒冷是从帷幄外一点点飘过来的,仿佛有人在扇扇子。
木师古悄悄起身,猛地抽出尖刀,向帷幄外砍去。
到底是常在江湖上行走的人,虽然木师古开始有些担心不安,但凶怪之事发生后还是能主动出击。
木师古并没有下床看,而是收好尖刀,再次躺下。时间到了四更,他感到那股寒冷之气又吹了过来,木师古又抽出刀来……
天亮后,寺里诸僧叩门,木师古安然应答,众人皆惊。
大家进屋,在床边发现了两只中刀而亡的蝙蝠。每一只,翅膀都有一尺八寸长,眼珠突兀,呈银色。
寺院住持说:“按《神异秘经法》的说法,百岁蝙蝠往往会附于生人的嘴上,吸其精气,以求长生。到三百岁时,就可化为人形,飞游天界。现此二物被灭,可见它们还不到三百岁,法力还不是很厉害。”
蝙蝠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秘的象征,这种神秘来自它们的模样和习性:它们的相貌如此怪异,因类似老鼠,在唐时又被称为仙鼠。它们有一双没有羽毛的肉翅,喜欢倒挂着休息,夜间才出来活动,没人知道它们白天待在哪里。
这所有的一切都给人想象的空间。
古寺中的蝙蝠,单翅长达一尺八寸,双翅张开近四尺,个头非常大(现在发现的最大蝙蝠即吸血蝙蝠,双翅张开可达1.5米)。故事中,讲到蝙蝠吸人精气后,满三百岁,可化人形,但更多的观点认为,到了一千岁时,它们的颜色可由黑色变为白色,最后化为人形,甚至修炼成仙。所以,唐人对白色蝙蝠是非常敬畏的。
说到蝙蝠的颜色,按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的记载,南方还有一种红色蝙蝠:“刘君云,南中红蕉花时,有红蝙蝠集花中,南人呼为红蝙蝠……”这种蝙蝠和其所喜欢栖息的美人蕉都是有剧毒的。
至于木师古,他背上行囊继续上路了。后来,有人在浙江赤城山看到过他。
太岁与灵芝
先说发生在唐朝宁州的一则短新闻:
当地农民耕地,在地里掘得一物,样子类似堆积在一起的菌类,上面似乎有上千只眼睛一样的东西,农民不知挖到的是什么,把它移到路边,行人大多也摇头不知,直到一个西域胡僧出现:“你挖到的是太岁,快埋掉,否则……”
农民虽没读过什么书,但也在老人那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别在太岁头上动土!”惊恐中,他赶紧将太岁移回原处,埋进土里,但一年后他和家人还是死去了。
在太岁头上动土,历来被认为将会招致灾祸。这种禁忌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比唐朝还遥远的时代,人们就对太岁充满敬畏,认为太岁充满神秘色彩,见过它的人万中无一,一旦遇上则是极恶的凶兆。
关于太岁出现的新闻不止此一条。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有记载:山东即墨县百姓王丰掘地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王丰担心遇见了太岁,慌忙把坑填上,但晚了,“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那肉块追至王丰家,“经宿肉长,塞于庭”。几日后,王家老少全部暴毙而亡。在这里,令人恐怖的是太岁不断变大,最终塞满了王家的庭院。
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并不是虚构出来的东西,在人间确有其物。
它是一种生在土壤里的非常少见的“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黏细菌复合体”。它有一个特点:假如你拿刀切一块,它马上又会长上。所以,在古人看来,太岁具有超能力。
当然,也有不怕太岁的。
晁良贞能判知名,性刚鸷,不惧鬼。每年,恒掘太岁地竖屋。后忽得一肉,大于食魁,良贞鞭之数百,送通衢。其夜,使人阴影听之。三更后,车骑众来至肉所,问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报之?”太岁云:“彼正荣盛,如之奈何!”明失所在。(《广异记》)
晁良贞曾在地里挖出一个太岁,不但不害怕,还抽了太岁数百鞭。后来,有一天晚上,他偷听到有声音问太岁为什么受辱而不报仇,太岁沮丧地说:“晁良贞精气强盛,我拿他也没办法啊!”转天,那个倒霉的太岁便不知道逃到哪儿了。看来,太岁也是看人下菜的,欺软怕硬。
另外,据古书上记载,倘若在地里挖到太岁,虽为凶兆,但若立刻抽它百鞭,便可免除灾难。晁良贞用鞭子抽打太岁的初衷即在于此。他很幸运,最后把太岁搞定。但也有不成功的:“上元末,复有李氏家不信太岁,掘之,得一块肉。相传云:‘得太岁者,鞭之数百,当免祸害。’李氏鞭九十余,忽然腾上,因失所在。李氏家有七十二口,死亡略尽……”
在上面的故事中,李氏用鞭子抽打了太岁九十多下,快到一百下时,太岁忽然消失不见,随后其家七十二口死亡殆尽,可谓功亏一篑。其实,对付太岁,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直接把它蒸着吃了,即以毒攻毒,一如下面故事中主人公所为。但意外的是,当主人公吃完后,发现那不是太岁。
兰陵萧逸人,亡其名。尝举进士,下第,遂焚其书,隐居潭水上,从道士学神仙。因绝粒吸气,每旦屈伸支体,冀延其寿。积十年余,发尽白,色枯而背偻,齿有堕者。一旦,引镜自视,勃然发怒,且曰:“吾弃声利,隐身田野间,绝粒吸气,冀得长生。今亦衰瘠如是,岂我之心哉?”即还居邺下,学商人逐什一之利。凡数年,资用大饶,为富家。后因治园屋发地,得物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逸人得之,惊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也。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肉食之,或可以免。”于是烹而食,味甚美,食且尽,自是逸人听视明,力愈壮,貌愈少,发之秃者尽黰然而长矣,齿之堕者亦骈然而生矣。逸人默自奇异,不敢告于人。后有道士至邺下,逢逸人,惊曰:“先生尝得饵仙药乎?何神气清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