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做人两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的邓艾,后来被调往西部的关陇战区,从此成为蜀汉最后一位主帅姜维的克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正元二年(255)二月,司马昭接替病死的大哥司马师,执掌朝政。当年夏天,姜维欺负新上台的对手,统领数万大军,进攻曹魏的狄道县。这狄道县在今甘肃省的临洮县,位于洮河下游的东岸,是当时曹魏关陇战区的军事要塞之一。在洮河西岸的一战,姜维把孤军冒进的曹魏守将王经,打得狼狈而逃,震动了曹魏。司马昭立即挑选得力将领,奔赴关陇战区稳定局面。而当时已经提拔到京城洛阳,担任中央禁卫军将领的邓艾,就被选中了。邓艾到达前线后,第一次独自单挑姜维,就以大胜的战果,把姜维的胜利势头拦腰打断。
这场单挑,发生在甘露元年(256)。当年七月,姜维统领大军,进攻当初诸葛亮出兵的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祁山乡)。但是,邓艾对姜维的用兵,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所以早有防备,设下重兵阻截。姜维见状,回转头来,取道西北方向,前去突袭曹魏的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哪知道邓艾同样料到姜维会有这一手,亲自在他必须经过的武城山(在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南),堵住了他的去路。姜维发起攻击,没有能占到便宜。当天晚上,姜维悄悄指挥大军掉头向东,渡过渭河南岸一条支流,前去偷袭支流的北岸边,曹魏另一个军事要塞上邽县城(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不料邓艾对他的招数也有周密的预案,在上邽附近一个叫做段谷的山间谷道中,设下埋伏,向姜维发起伏击。当场杀死敌军将领十多人,士兵上千人,大获全胜,《三国志》卷四十四《姜维传》说是杀得对方“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段谷这一战,邓艾以出色的智慧和指挥,彻底扭转了曹魏在陇西战场上的不利态势。
战事结束后,战败者姜维,被迫仿效诸葛亮的先例,向蜀汉朝廷请求自我贬官谢罪;而战胜者邓艾,则升任镇西将军,陇西战区司令长官,封为邓县侯。这邓县,在今湖北省邓州市,诸葛亮当初隐居的隆中,就属于邓县管辖。把邓县赏赐给正好姓邓的邓艾做封地,而且又在邓艾家乡棘阳县的南边不远,在当时,就算是一种带有衣锦还乡色彩的特别荣光了。
段谷之战后,姜维先后又向邓艾所在的陇西战区,发动过两次进攻,希望挽回局面。一次翻越秦岭,指向长城。此处的长城,不是指万里长城,而是秦岭山麓的一处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另一次再度出兵陇西,指向侯和,在今甘肃省卓尼县东北。但是这两次攻势,都被邓艾成功逼退。此时的姜维,真是有“既生维,何生艾”的切肤之痛。
但是,邓艾很快就要把姜维的切肤之痛,变成巨大的亡国之痛了。
回顾邓艾的成长历程,值得深思的闪光亮点有三。首先,是他持续不懈的励志精神和刻苦努力。人的一生,往往是这样:你不努力,就绝对没有一点点改变命运的可能;你努力了,就会有改变命运的希望。邓艾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一旦机遇来到,他就抓住了。如其不然,他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死之时最多是一个资深的放牛娃而已。其次,他又能够根据先天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途径。他没有自怨自艾,怪罪爹妈没给他一副伶牙俐齿;也没有迁怒于他人,跟歧视他的一帮家伙对着干,偷偷在别人的饮水里边去下毒。他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读书充电的正道上。最后,还有尤其令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地位变了但是良心完全没有变,成功之后首先想到的事就是去报恩。可以说,争取地位的改变比较容易,保持良心的善良原生态,那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要不然,当今那些已然上升为明星的人物,就不会闹出那么多的负面新闻了。这正是:
英雄何必高门后,试看将军出牧郎。
要想知道邓艾如何指挥两万人马,一举攻灭了蜀汉政权,请看下节。
二功成身死
作为三国名将,邓艾最为辉煌的战功,当然要数他以两万多人马,出其不意打下成都,一举攻灭了蜀汉政权。三国当中被他攻灭了一国,功劳实在太大。但是,就在建立大功之后才两个月,他竟然又被自己的同僚陷害,父子二人惨遭屠杀,命运的落差也实在太大。那么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在进攻蜀汉的战争中,参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么样的盘算?战争僵持阶段又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表现?邓艾取得成功主要凭借什么样的人性品质?他惨遭陷害和屠杀,又是什么群体的阴暗人性起了关键性作用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参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么样的盘算?
景元四年(263)五月,曹魏宣布对蜀汉发起全面进攻。正式的诏书虽然是由十八岁的皇帝曹奂发布,但是背后的操纵者,却是执政大臣司马昭。司马昭心中的盘算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他的如意算盘,归结起来是一句话: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的第一步。
原来,经过他父亲司马懿、大哥司马师两代人的经营,司马家族已经牢牢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并且将权力的接力棒,交到司马昭的手上。三年前,二十岁的年轻皇帝曹髦,企图使用武力对抗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在皇宫门前,只留下他一句表达极度愤怒的话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流传至今。司马昭改立十五岁的曹奂当皇帝,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第一步铺平道路。
什么是司马昭突破性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他自己的爵位,突破侯爵的限制,提升到公爵。因为曹魏制度规定,异姓大臣最高只能封侯爵,皇室宗亲才能封公爵、王爵。作为异姓大臣的司马昭,首先要成为公爵,才能够进一步称王、称帝。因此,小皇帝曹奂一登基,就接连发布圣旨,要把司马昭提升为公爵,其实这都是司马昭自己导演的戏码而已。既然是戏码,就要演得逼真,所以小皇帝一连封了三次,司马昭也一连推辞了三次。事不过三,下一次不会推辞了。但是,这终归不是小事,最好有一个充分的理由,于是就有了讨伐蜀汉的战争。当年十月间,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司马昭就以我军连连取胜为由,欣然接受晋国公爵的封号。他的封地有十个郡,大多都在先秦时期晋国的故地,所以就把国号确定为“晋”。
既然这场战争出自政治上的盘算,那么就必须打胜而不能打败。司马昭估计蜀汉总兵力最多九万,于是动员了十八万大军,接近曹魏全国兵力的二分之一,超过对方一倍,组成三路大军。又精心挑选了指挥官,定下总体战略方针。第一路大军三万多人马,指挥官邓艾,任务是正面围攻敌军主帅姜维;第二路大军也是三万多人马,指挥官诸葛绪,任务是截断姜维后路。以上两路人马,在西面的陇西战场担任主攻,而最吃力的正面主攻,则落在邓艾的身上。第三路大军十多万人马,指挥官是钟会,任务是从东面的汉中战场乘虚而入,充当后援,借机扩大战果。
邓艾此前一直在陇西的前线,与蜀汉的姜维较量,对于京城中司马昭发动这场战争的政治盘算,并不完全清楚。因此,在最初风闻朝廷要出兵的消息时,他曾经一再上奏,认为从军事上看,攻灭对方的时机还没有成熟。他是一直同蜀汉交锋的大将,说话当然有分量。司马昭只好特别派遣自己的心腹幕僚师纂,前去给邓艾当下属,向他直接传达自己的意图。司马昭的老爸司马懿,当年曾经是大力提携邓艾的恩人,邓艾得知此事的玄机和背景,立即不再反对,而是下定决心,勇挑重担,完成好最吃力的正面主攻任务。
后援大军的指挥官钟会,曹魏开国元勋钟繇的小儿子,是一个心思特别复杂的人物。他智商很高,多才多艺,从小就受到众人的赞美;后来仕途也通畅,成为司马氏的心腹智囊,经常参与机密大事的策划。司马昭把十多万后援大军交给他指挥,完全不是偶然。但是,钟会的能耐大,野心也大,一旦羽翼丰满,他就会铤而走险。此番第一次手握强兵,独自在外发号施令,而且担任最为轻松的后援,他心里很兴奋,认为以自己的非凡才干,建立大功易如反掌;如果天赐良机,说不定还能自创一片天地。他带着如此心态上了前线,而此后邓艾的惨死,就与钟会这样的复杂心态直接相关。
曹魏三路大兵压境,蜀汉凭借高山险阻的有利地势拼死抵抗,一度造成战局的僵持。在僵持阶段,曹魏的前线指挥官又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表现呢?
最初的战争形势,曹魏一度占据上风。此前蜀汉军队的主力,一直由主帅姜维带领,长期在西面的陇西战场与邓艾较量。因此,东面的汉中战场相对平静,兵力也明显配备不足,就给钟会提供了乘虚而入的绝好机会。钟会在关中平原,将手下的十多万人马,从西向东分成三路,通过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向南穿越秦岭,平行向前推进,非常顺利地就进入对方的地盘,推进到蜀汉北方的军事大本营汉中。
姜维在西面的陇西战场得知消息后,断然率领主力军团撤出陇西战场,快速向东南方向转移。他同从后方成都赶来的援军会合之后,在剑阁一带,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全力坚守。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是成都北面的天险门户。据笔者多次实地考察,此处的剑门山脉,东西绵延上百里,地势非常独特:南面是平缓上升的斜坡,而北面则是高峻陡峭的悬崖,如同利剑劈成,很难攀登,形成对北面的天然险阻。当时南来北往的通行,只有借助高峻岩壁上修建的悬空栈道,而栈道当时称为阁道,故而有剑阁之名。唐代在此设置剑门关,为天下雄关之一。白居易《长恨歌》形容是“云栈萦纡登剑阁”;李白《蜀道难》的感叹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现今这里则是著名的历史古迹和国家公园。
钟会十多万大军,在剑阁受阻,前进不得。眼看军粮就要耗尽,而后方的补给线又要穿越秦岭,过于漫长,接应不上,他心中就打起小算盘。如果继续等待,军粮耗尽之日,就是失败到来之时,便宜没有占到,反而惹上大祸。如果赶快撤军,虽然面子上不好看,但也能够交代,此前诸葛亮也曾经多次因为粮食耗尽而撤军啊!两害取其轻,他便生出全身而退的念头来。
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到来,使他摆脱了困境。此人就是诸葛绪。
原来,此时此刻,从陇西战场追击姜维的邓艾和诸葛绪,来到阴平郡一带。阴平郡位于现今甘肃与四川两省的交界地区,当时的政治中心是阴平县,在今甘肃省的文县。从这里向西南方向,穿越两省交界的高峻山脉摩天岭,有一条极为艰难崎岖的道路,可以从西边绕开剑阁,直接插向成都。此时的邓艾,与钟会只是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完全不同,他的心中依然是以国事为重,一心想完成好进攻蜀汉的任务。他向诸葛绪提出:现今蜀汉的主力被吸引到剑阁一带,其后方的成都必定空虚,我们如果在此处挑选精锐人马,从这条山间小路突然杀到成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定然可以一战成功。伙计,怎么样?一起干吧!
不料诸葛绪却打起个人的小算盘来。这条小路极为艰难崎岖,路途还长达好几百里,我凭什么要跟你去吃这个苦?吃苦不说,还要冒险,万一中途遭到对方强烈抵抗,我们退都退不回来,很可能把命都要丢在那里,那就更不划算了。但是,他嘴巴上又不能这样明说,就另外找了一个拿得出手的理由,回答说:我当初接受的指令很明确,是截断姜维的后路;你说的从西面杀往成都,不符合上级指示。言外之意,就是不赞成。邓艾很失望,但是并不退缩,他决定独自去挑这副重担。
诸葛绪带上本部人马,离开邓艾走了,前去同钟会汇合。钟会听了他的介绍,心中不禁大喜。为什么呢?因为邓艾径自冒险去进攻成都,对自己好处多多。如果邓艾成功,自己就能趁机分享红利;即便邓艾成功不了,他到敌方背后去活动,姜维必定要分出兵力去对付,我的压力就小了;哪怕邓艾全军覆灭,责任由他自负,也与我无关。总之,邓艾此举,对我只有利而无害,当然是大好事。邓艾我要利用,诸葛绪我也要利用。他立刻秘密报告司马昭,说是诸葛绪胆小怕死,不敢跟随邓艾挺进,然后下令把诸葛绪押上囚车,送回京城治罪。钟会只耍了一个小小的手腕儿,就把诸葛绪那三万多人马,收编到自己手下,然后在剑阁坐下来,以旁观者的心态,看邓艾的表演究竟如何,然后好出手收取私人的红利。
钟会绞尽脑汁拨弄个人小算盘的时候,邓艾却正在积极准备出兵。他能够取得预料的辉煌成功吗?他会凭借什么样的人性品质去取得成功呢?
此时的邓艾,已经到了七十岁的古稀之年,是三路大军指挥官中最为年长的一位,比刚刚四十岁的钟会,整整大了三十岁。但是,此时此刻,他又是所有指挥官中,气势和决心最为雄壮的一位,自私自利小算盘打得最少的一位。他从手下三万多人中,精心挑选出两万多精锐将士,然后挥兵出发。
首先要征服的,就是东西走向,最高海拔将近三千米的摩天岭。初冬十月,摩天岭上寒风袭人。邓艾身先士卒,从北面攀登到山顶后,又从南面原始森林的无人地带穿越下山。在完全无法下脚的地方,他就带头用毛毡紧紧裹住自己的身体,然后从高处翻滚而下。由于所带的粮食不多,山路攀登时体力消耗又大,所以经常忍饥挨饿。但是,看到七十岁的白发老将军,依然勇敢昂扬,不气馁,不叫苦,全军将士也就保持旺盛的士气,向前推进。
邓艾的行军路线,全长七百多里。按照现今最新的行政区划,大体是从甘肃省文县东南的青崖关,翻越摩天岭,到达四川省的青川县城附近;再经过青川县向南,到达江油市的雁门镇;在雁门镇掉头向西,到达平武县的南坝镇,也就是蜀汉的江油关;从南坝镇再向南,有一条险峻的山崖小路,当时叫做左担道,可以到达绵阳市,当时叫做涪县。左担道的得名,是在这里通行时,有一个方向上,只能用左边肩膀挑担子,如果用习惯的右边肩膀挑,就会与山崖发生碰撞而失足掉下山去。到达绵阳市之后,前往成都就是一马平川,没有高山阻挡了。
邓艾突然杀到江油关,在此守卫的蜀汉将领马邈,吓得赶紧举手投降。现今传统戏剧的《江油关》,演唱的就是这段故事。江油关丢失的消息传到成都,朝廷立即派遣诸葛亮的儿子,当时担任高级将领卫将军的诸葛瞻,率领一支人马前去阻击邓艾。诸葛瞻到达涪县之后,幕僚黄崇及时提出建议,赶快继续推进到前方的左担道一带,扼守险峻的山口,不让对方进入平原地带。如果诸葛瞻采用这个建议,邓艾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但是,实战经验严重不足的诸葛瞻,却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而是在平坦的涪县坐等邓艾。两军一接战,以逸待劳的诸葛瞻前锋部队,竟然败下阵来。诸葛瞻只好后退一百里左右,在绵竹县(今四川省德阳市北黄许镇)摆开阵势,再度迎战。
邓艾派遣儿子邓忠、将领师纂,从左右两边发动钳形攻势。激战开始时,吸取教训的诸葛瞻占据上风。两员将领没有得手,回去报告邓艾说:“对方打不下来啊!”邓艾勃然大怒,厉声喝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打不下来!”就要下令将儿子和师纂一并斩首。吓得两人赶紧指挥手下兵马,再度投入战斗。反正都是死,两人拼命向前冲锋。这一战,诸葛瞻和张飞的儿子张遵,当场阵亡。大获全胜的邓艾,乘势向前推进到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逼近蜀汉的京城成都。
当年十一月,对整个战局并不完全清楚的刘禅和朝廷群臣,误以为前方的军情已经大势已去,决定举手投降。至此,蜀汉政权灭亡,邓艾取得了最理想的辉煌胜利。
但是,仅仅两个月后,立下大功的邓艾却惨遭陷害和屠杀,是什么群体的阴暗人性,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呢?
话说邓艾接受投降之后,为了安抚蜀汉君臣,使他们促使在前线的姜维大军,放下武器接受现实,立即采取了如下权宜性的政策措施:一是以曹魏朝廷名义,给予刘禅骠骑将军的高级军职;二是优待而不侮辱投降的蜀汉君臣;三是严厉禁止全军将士,在成都烧杀抢掠,使社会秩序保持平稳安定。有了这样的政策措施做基础,刘禅就安心向前线发出一道道投降指令,于是姜维也在涪县,率领军队向钟会缴械投降。
姜维一投降,钟会就陡然起了野心。曹魏的十八万大军,现今除了邓艾手下的两万,其余十多万都在自己手中。蜀汉投降的军队,姜维统领的主力军团几万人马,也归自己掌控。手握二十万强兵,又在四面封闭、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不是天赐良机,让我在此当第二个刘备吗?野心发了芽,他就针对两个关键人物施加手段。一个是姜维,他在当地有人脉,要好好拉拢他,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另一个是邓艾,他是现今此处唯一手中有军队的人,必须设法铲除他。主意打定,钟会就停下脚步,在成都北面的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实施自己的野心计划。
这边的邓艾,在成都安定人心之后,就向朝廷建议,乘势进攻东面的孙吴,并为此提出种种计划。他的建议,虽然有一点越权的意味,但是也仅仅限于纸面上的建议,并未在得到朝廷批复之前,擅自采取任何行动。但是,阴险的钟会却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他秘密上奏司马昭,诬告邓艾有心谋反,还耍出另外一个狠毒的阴招。这是什么阴招呢?
原来,这钟会出自书法名家,其父钟繇,是各种书法字体都擅长的全能型书法大家,后世把他与东晋王羲之,并称为“钟王”。“自古诗称李杜,而今字仰钟王”的钟,说的就是他。钟会得到父亲的传授,也能书写各种字体,尤其善于模仿别人的字迹,可惜没有用在正道上。他秘密派出心腹人员,在半路上拦截邓艾向朝廷呈送表章的使者,然后模仿邓艾的笔迹,故意把奏章写得来措辞嚣张自大,然后再密封后呈送给司马昭。这一招实在太毒辣,司马昭立即下令将邓艾押到京城问罪。邓艾心中没有鬼,所以并未举兵反抗,父子俩束手就擒。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钟会进入成都,随即下令把邓艾父子用囚车送往京城。这样一来,曹魏的十八万人马,再加上蜀汉的好几万军队,就全部抓在了钟会手中。
除掉邓艾,钟会就召集众将官,以声讨司马昭为名,正式拥兵独立。不料此举引起将士的哗变,钟会和姜维,都在混乱中被杀死。军队的总监察官卫瓘,出头收拾了局面。这卫瓘曾经伙同钟会,诬陷邓艾,又想独吞剿灭钟会叛乱的功劳,所以当他发觉邓艾的部下,已经前去解救邓艾父子的时候,立即派遣精锐部队跟踪而去。邓艾半路上被解救出来,回转成都。不料迎头碰上卫瓘派来的部队,邓艾父子当场被杀。死的地方叫做三造亭,正好就属于他们打败诸葛瞻的绵竹县。
邓艾之死,根本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是士大夫群体的阴暗心理在作怪。诬陷和谋杀邓艾,有两个凶手:钟会,父亲钟繇是曹魏开国元勋;卫瓘,父亲卫觊是曹魏尚书台大臣。两个凶手都出自世代为官的名门士大夫,这绝非偶然。大体说来,东汉时期的士大夫群体,是社会政治的中坚,散发的也主要是正能量。到了曹魏,这个群体的政治优势更加强化,从而形成了带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门阀观念,高门对寒门的歧视和排斥开始出现,开始散发出负能量。邓艾出身于半农奴,本人当过放牛娃,是典型的寒门。他年轻的时候,对寒门的歧视和排斥还不强烈,所以还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和越级提拔。但是,到了他古稀之年,世道就变了,四十岁的钟会,四十四岁的卫瓘,这批新生代的高门,就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建立了令人眼红的盖世奇功,不遭到暗算才是怪事。于是,他大功告成之日,就是死于非命之时。
邓艾虽然含冤而死,但他的用兵才能依然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在极为艰难不利的条件下,敏锐捕捉到难得的战机,断然采取坚决的行动,最后以两万兵马,攻灭了蜀汉政权,促使统一局面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建立了曹魏其他名将难以相比的辉煌战功。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我认为他应当评为曹魏战将型名将当中的第一名。
邓艾能够建立如此辉煌的战功,表面看来,是因为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怕苦,所以能够穿越险阻;不怕死,所以敢于勇往直前。但是,再往深层次探究就会发觉,使他得以成功的人性品质,根本还在于出以公心,公而忘私。七十岁的皓首老翁,从放牛娃做到征西将军,封为邓县侯——高端的军衔,顶尖的爵位,说地位有地位,说待遇有待遇,说荣耀有荣耀,说风光有风光。如果纯粹从私心杂念上考虑,他完全没有必要去吃这般的苦,去拼这般的命,去冒这般的险。可见一定是有更重要的人性品质在激励他,这人性品质至少是“三心”:一是责任心,既然庄严承担了主攻任务,就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荣誉心,既然上战场两军对决,就不能丧失军人的荣誉;三是感恩心,既然司马家的两代人,对我提拔和重用,就不能敷衍了事。这“三种心”,应当说都属于充满阳光的正能量。这正是:
战果辉煌如探究,三心齐备是根源。
关于邓艾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二名张辽。
战将型名将第二名——张辽
在这之前,他跟的三个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残暴,吕布又太反复无常。老板不行,他这个员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成就。到了三十岁头上,张辽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操,从此就开始大放光彩……
良将魁首
曹魏的将领群体中,与曹魏没有宗族关系的异姓将领占多数。其中有五位虎将,最为出色,所以陈寿《三国志》卷十七把他们安排在同一卷中,称为“五子良将”。本节我们要讲的这位,就是五子良将中独占魁首的张辽。张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三十而立”这句话放在他身上非常合适?他成为曹操的手下之后,建立了哪些留名青史的战功?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能够取得辉煌的战功,是凭借什么样的可贵品质,又能够给后世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做人两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的邓艾,后来被调往西部的关陇战区,从此成为蜀汉最后一位主帅姜维的克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正元二年(255)二月,司马昭接替病死的大哥司马师,执掌朝政。当年夏天,姜维欺负新上台的对手,统领数万大军,进攻曹魏的狄道县。这狄道县在今甘肃省的临洮县,位于洮河下游的东岸,是当时曹魏关陇战区的军事要塞之一。在洮河西岸的一战,姜维把孤军冒进的曹魏守将王经,打得狼狈而逃,震动了曹魏。司马昭立即挑选得力将领,奔赴关陇战区稳定局面。而当时已经提拔到京城洛阳,担任中央禁卫军将领的邓艾,就被选中了。邓艾到达前线后,第一次独自单挑姜维,就以大胜的战果,把姜维的胜利势头拦腰打断。
这场单挑,发生在甘露元年(256)。当年七月,姜维统领大军,进攻当初诸葛亮出兵的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祁山乡)。但是,邓艾对姜维的用兵,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所以早有防备,设下重兵阻截。姜维见状,回转头来,取道西北方向,前去突袭曹魏的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哪知道邓艾同样料到姜维会有这一手,亲自在他必须经过的武城山(在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南),堵住了他的去路。姜维发起攻击,没有能占到便宜。当天晚上,姜维悄悄指挥大军掉头向东,渡过渭河南岸一条支流,前去偷袭支流的北岸边,曹魏另一个军事要塞上邽县城(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不料邓艾对他的招数也有周密的预案,在上邽附近一个叫做段谷的山间谷道中,设下埋伏,向姜维发起伏击。当场杀死敌军将领十多人,士兵上千人,大获全胜,《三国志》卷四十四《姜维传》说是杀得对方“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段谷这一战,邓艾以出色的智慧和指挥,彻底扭转了曹魏在陇西战场上的不利态势。
战事结束后,战败者姜维,被迫仿效诸葛亮的先例,向蜀汉朝廷请求自我贬官谢罪;而战胜者邓艾,则升任镇西将军,陇西战区司令长官,封为邓县侯。这邓县,在今湖北省邓州市,诸葛亮当初隐居的隆中,就属于邓县管辖。把邓县赏赐给正好姓邓的邓艾做封地,而且又在邓艾家乡棘阳县的南边不远,在当时,就算是一种带有衣锦还乡色彩的特别荣光了。
段谷之战后,姜维先后又向邓艾所在的陇西战区,发动过两次进攻,希望挽回局面。一次翻越秦岭,指向长城。此处的长城,不是指万里长城,而是秦岭山麓的一处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另一次再度出兵陇西,指向侯和,在今甘肃省卓尼县东北。但是这两次攻势,都被邓艾成功逼退。此时的姜维,真是有“既生维,何生艾”的切肤之痛。
但是,邓艾很快就要把姜维的切肤之痛,变成巨大的亡国之痛了。
回顾邓艾的成长历程,值得深思的闪光亮点有三。首先,是他持续不懈的励志精神和刻苦努力。人的一生,往往是这样:你不努力,就绝对没有一点点改变命运的可能;你努力了,就会有改变命运的希望。邓艾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一旦机遇来到,他就抓住了。如其不然,他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死之时最多是一个资深的放牛娃而已。其次,他又能够根据先天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途径。他没有自怨自艾,怪罪爹妈没给他一副伶牙俐齿;也没有迁怒于他人,跟歧视他的一帮家伙对着干,偷偷在别人的饮水里边去下毒。他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读书充电的正道上。最后,还有尤其令人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地位变了但是良心完全没有变,成功之后首先想到的事就是去报恩。可以说,争取地位的改变比较容易,保持良心的善良原生态,那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要不然,当今那些已然上升为明星的人物,就不会闹出那么多的负面新闻了。这正是:
英雄何必高门后,试看将军出牧郎。
要想知道邓艾如何指挥两万人马,一举攻灭了蜀汉政权,请看下节。
二功成身死
作为三国名将,邓艾最为辉煌的战功,当然要数他以两万多人马,出其不意打下成都,一举攻灭了蜀汉政权。三国当中被他攻灭了一国,功劳实在太大。但是,就在建立大功之后才两个月,他竟然又被自己的同僚陷害,父子二人惨遭屠杀,命运的落差也实在太大。那么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在进攻蜀汉的战争中,参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么样的盘算?战争僵持阶段又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表现?邓艾取得成功主要凭借什么样的人性品质?他惨遭陷害和屠杀,又是什么群体的阴暗人性起了关键性作用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参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么样的盘算?
景元四年(263)五月,曹魏宣布对蜀汉发起全面进攻。正式的诏书虽然是由十八岁的皇帝曹奂发布,但是背后的操纵者,却是执政大臣司马昭。司马昭心中的盘算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他的如意算盘,归结起来是一句话: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的第一步。
原来,经过他父亲司马懿、大哥司马师两代人的经营,司马家族已经牢牢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并且将权力的接力棒,交到司马昭的手上。三年前,二十岁的年轻皇帝曹髦,企图使用武力对抗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在皇宫门前,只留下他一句表达极度愤怒的话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流传至今。司马昭改立十五岁的曹奂当皇帝,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第一步铺平道路。
什么是司马昭突破性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他自己的爵位,突破侯爵的限制,提升到公爵。因为曹魏制度规定,异姓大臣最高只能封侯爵,皇室宗亲才能封公爵、王爵。作为异姓大臣的司马昭,首先要成为公爵,才能够进一步称王、称帝。因此,小皇帝曹奂一登基,就接连发布圣旨,要把司马昭提升为公爵,其实这都是司马昭自己导演的戏码而已。既然是戏码,就要演得逼真,所以小皇帝一连封了三次,司马昭也一连推辞了三次。事不过三,下一次不会推辞了。但是,这终归不是小事,最好有一个充分的理由,于是就有了讨伐蜀汉的战争。当年十月间,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司马昭就以我军连连取胜为由,欣然接受晋国公爵的封号。他的封地有十个郡,大多都在先秦时期晋国的故地,所以就把国号确定为“晋”。
既然这场战争出自政治上的盘算,那么就必须打胜而不能打败。司马昭估计蜀汉总兵力最多九万,于是动员了十八万大军,接近曹魏全国兵力的二分之一,超过对方一倍,组成三路大军。又精心挑选了指挥官,定下总体战略方针。第一路大军三万多人马,指挥官邓艾,任务是正面围攻敌军主帅姜维;第二路大军也是三万多人马,指挥官诸葛绪,任务是截断姜维后路。以上两路人马,在西面的陇西战场担任主攻,而最吃力的正面主攻,则落在邓艾的身上。第三路大军十多万人马,指挥官是钟会,任务是从东面的汉中战场乘虚而入,充当后援,借机扩大战果。
邓艾此前一直在陇西的前线,与蜀汉的姜维较量,对于京城中司马昭发动这场战争的政治盘算,并不完全清楚。因此,在最初风闻朝廷要出兵的消息时,他曾经一再上奏,认为从军事上看,攻灭对方的时机还没有成熟。他是一直同蜀汉交锋的大将,说话当然有分量。司马昭只好特别派遣自己的心腹幕僚师纂,前去给邓艾当下属,向他直接传达自己的意图。司马昭的老爸司马懿,当年曾经是大力提携邓艾的恩人,邓艾得知此事的玄机和背景,立即不再反对,而是下定决心,勇挑重担,完成好最吃力的正面主攻任务。
后援大军的指挥官钟会,曹魏开国元勋钟繇的小儿子,是一个心思特别复杂的人物。他智商很高,多才多艺,从小就受到众人的赞美;后来仕途也通畅,成为司马氏的心腹智囊,经常参与机密大事的策划。司马昭把十多万后援大军交给他指挥,完全不是偶然。但是,钟会的能耐大,野心也大,一旦羽翼丰满,他就会铤而走险。此番第一次手握强兵,独自在外发号施令,而且担任最为轻松的后援,他心里很兴奋,认为以自己的非凡才干,建立大功易如反掌;如果天赐良机,说不定还能自创一片天地。他带着如此心态上了前线,而此后邓艾的惨死,就与钟会这样的复杂心态直接相关。
曹魏三路大兵压境,蜀汉凭借高山险阻的有利地势拼死抵抗,一度造成战局的僵持。在僵持阶段,曹魏的前线指挥官又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表现呢?
最初的战争形势,曹魏一度占据上风。此前蜀汉军队的主力,一直由主帅姜维带领,长期在西面的陇西战场与邓艾较量。因此,东面的汉中战场相对平静,兵力也明显配备不足,就给钟会提供了乘虚而入的绝好机会。钟会在关中平原,将手下的十多万人马,从西向东分成三路,通过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向南穿越秦岭,平行向前推进,非常顺利地就进入对方的地盘,推进到蜀汉北方的军事大本营汉中。
姜维在西面的陇西战场得知消息后,断然率领主力军团撤出陇西战场,快速向东南方向转移。他同从后方成都赶来的援军会合之后,在剑阁一带,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全力坚守。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是成都北面的天险门户。据笔者多次实地考察,此处的剑门山脉,东西绵延上百里,地势非常独特:南面是平缓上升的斜坡,而北面则是高峻陡峭的悬崖,如同利剑劈成,很难攀登,形成对北面的天然险阻。当时南来北往的通行,只有借助高峻岩壁上修建的悬空栈道,而栈道当时称为阁道,故而有剑阁之名。唐代在此设置剑门关,为天下雄关之一。白居易《长恨歌》形容是“云栈萦纡登剑阁”;李白《蜀道难》的感叹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现今这里则是著名的历史古迹和国家公园。
钟会十多万大军,在剑阁受阻,前进不得。眼看军粮就要耗尽,而后方的补给线又要穿越秦岭,过于漫长,接应不上,他心中就打起小算盘。如果继续等待,军粮耗尽之日,就是失败到来之时,便宜没有占到,反而惹上大祸。如果赶快撤军,虽然面子上不好看,但也能够交代,此前诸葛亮也曾经多次因为粮食耗尽而撤军啊!两害取其轻,他便生出全身而退的念头来。
关键时刻,一个人的到来,使他摆脱了困境。此人就是诸葛绪。
原来,此时此刻,从陇西战场追击姜维的邓艾和诸葛绪,来到阴平郡一带。阴平郡位于现今甘肃与四川两省的交界地区,当时的政治中心是阴平县,在今甘肃省的文县。从这里向西南方向,穿越两省交界的高峻山脉摩天岭,有一条极为艰难崎岖的道路,可以从西边绕开剑阁,直接插向成都。此时的邓艾,与钟会只是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完全不同,他的心中依然是以国事为重,一心想完成好进攻蜀汉的任务。他向诸葛绪提出:现今蜀汉的主力被吸引到剑阁一带,其后方的成都必定空虚,我们如果在此处挑选精锐人马,从这条山间小路突然杀到成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定然可以一战成功。伙计,怎么样?一起干吧!
不料诸葛绪却打起个人的小算盘来。这条小路极为艰难崎岖,路途还长达好几百里,我凭什么要跟你去吃这个苦?吃苦不说,还要冒险,万一中途遭到对方强烈抵抗,我们退都退不回来,很可能把命都要丢在那里,那就更不划算了。但是,他嘴巴上又不能这样明说,就另外找了一个拿得出手的理由,回答说:我当初接受的指令很明确,是截断姜维的后路;你说的从西面杀往成都,不符合上级指示。言外之意,就是不赞成。邓艾很失望,但是并不退缩,他决定独自去挑这副重担。
诸葛绪带上本部人马,离开邓艾走了,前去同钟会汇合。钟会听了他的介绍,心中不禁大喜。为什么呢?因为邓艾径自冒险去进攻成都,对自己好处多多。如果邓艾成功,自己就能趁机分享红利;即便邓艾成功不了,他到敌方背后去活动,姜维必定要分出兵力去对付,我的压力就小了;哪怕邓艾全军覆灭,责任由他自负,也与我无关。总之,邓艾此举,对我只有利而无害,当然是大好事。邓艾我要利用,诸葛绪我也要利用。他立刻秘密报告司马昭,说是诸葛绪胆小怕死,不敢跟随邓艾挺进,然后下令把诸葛绪押上囚车,送回京城治罪。钟会只耍了一个小小的手腕儿,就把诸葛绪那三万多人马,收编到自己手下,然后在剑阁坐下来,以旁观者的心态,看邓艾的表演究竟如何,然后好出手收取私人的红利。
钟会绞尽脑汁拨弄个人小算盘的时候,邓艾却正在积极准备出兵。他能够取得预料的辉煌成功吗?他会凭借什么样的人性品质去取得成功呢?
此时的邓艾,已经到了七十岁的古稀之年,是三路大军指挥官中最为年长的一位,比刚刚四十岁的钟会,整整大了三十岁。但是,此时此刻,他又是所有指挥官中,气势和决心最为雄壮的一位,自私自利小算盘打得最少的一位。他从手下三万多人中,精心挑选出两万多精锐将士,然后挥兵出发。
首先要征服的,就是东西走向,最高海拔将近三千米的摩天岭。初冬十月,摩天岭上寒风袭人。邓艾身先士卒,从北面攀登到山顶后,又从南面原始森林的无人地带穿越下山。在完全无法下脚的地方,他就带头用毛毡紧紧裹住自己的身体,然后从高处翻滚而下。由于所带的粮食不多,山路攀登时体力消耗又大,所以经常忍饥挨饿。但是,看到七十岁的白发老将军,依然勇敢昂扬,不气馁,不叫苦,全军将士也就保持旺盛的士气,向前推进。
邓艾的行军路线,全长七百多里。按照现今最新的行政区划,大体是从甘肃省文县东南的青崖关,翻越摩天岭,到达四川省的青川县城附近;再经过青川县向南,到达江油市的雁门镇;在雁门镇掉头向西,到达平武县的南坝镇,也就是蜀汉的江油关;从南坝镇再向南,有一条险峻的山崖小路,当时叫做左担道,可以到达绵阳市,当时叫做涪县。左担道的得名,是在这里通行时,有一个方向上,只能用左边肩膀挑担子,如果用习惯的右边肩膀挑,就会与山崖发生碰撞而失足掉下山去。到达绵阳市之后,前往成都就是一马平川,没有高山阻挡了。
邓艾突然杀到江油关,在此守卫的蜀汉将领马邈,吓得赶紧举手投降。现今传统戏剧的《江油关》,演唱的就是这段故事。江油关丢失的消息传到成都,朝廷立即派遣诸葛亮的儿子,当时担任高级将领卫将军的诸葛瞻,率领一支人马前去阻击邓艾。诸葛瞻到达涪县之后,幕僚黄崇及时提出建议,赶快继续推进到前方的左担道一带,扼守险峻的山口,不让对方进入平原地带。如果诸葛瞻采用这个建议,邓艾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但是,实战经验严重不足的诸葛瞻,却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而是在平坦的涪县坐等邓艾。两军一接战,以逸待劳的诸葛瞻前锋部队,竟然败下阵来。诸葛瞻只好后退一百里左右,在绵竹县(今四川省德阳市北黄许镇)摆开阵势,再度迎战。
邓艾派遣儿子邓忠、将领师纂,从左右两边发动钳形攻势。激战开始时,吸取教训的诸葛瞻占据上风。两员将领没有得手,回去报告邓艾说:“对方打不下来啊!”邓艾勃然大怒,厉声喝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打不下来!”就要下令将儿子和师纂一并斩首。吓得两人赶紧指挥手下兵马,再度投入战斗。反正都是死,两人拼命向前冲锋。这一战,诸葛瞻和张飞的儿子张遵,当场阵亡。大获全胜的邓艾,乘势向前推进到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逼近蜀汉的京城成都。
当年十一月,对整个战局并不完全清楚的刘禅和朝廷群臣,误以为前方的军情已经大势已去,决定举手投降。至此,蜀汉政权灭亡,邓艾取得了最理想的辉煌胜利。
但是,仅仅两个月后,立下大功的邓艾却惨遭陷害和屠杀,是什么群体的阴暗人性,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呢?
话说邓艾接受投降之后,为了安抚蜀汉君臣,使他们促使在前线的姜维大军,放下武器接受现实,立即采取了如下权宜性的政策措施:一是以曹魏朝廷名义,给予刘禅骠骑将军的高级军职;二是优待而不侮辱投降的蜀汉君臣;三是严厉禁止全军将士,在成都烧杀抢掠,使社会秩序保持平稳安定。有了这样的政策措施做基础,刘禅就安心向前线发出一道道投降指令,于是姜维也在涪县,率领军队向钟会缴械投降。
姜维一投降,钟会就陡然起了野心。曹魏的十八万大军,现今除了邓艾手下的两万,其余十多万都在自己手中。蜀汉投降的军队,姜维统领的主力军团几万人马,也归自己掌控。手握二十万强兵,又在四面封闭、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不是天赐良机,让我在此当第二个刘备吗?野心发了芽,他就针对两个关键人物施加手段。一个是姜维,他在当地有人脉,要好好拉拢他,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另一个是邓艾,他是现今此处唯一手中有军队的人,必须设法铲除他。主意打定,钟会就停下脚步,在成都北面的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实施自己的野心计划。
这边的邓艾,在成都安定人心之后,就向朝廷建议,乘势进攻东面的孙吴,并为此提出种种计划。他的建议,虽然有一点越权的意味,但是也仅仅限于纸面上的建议,并未在得到朝廷批复之前,擅自采取任何行动。但是,阴险的钟会却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他秘密上奏司马昭,诬告邓艾有心谋反,还耍出另外一个狠毒的阴招。这是什么阴招呢?
原来,这钟会出自书法名家,其父钟繇,是各种书法字体都擅长的全能型书法大家,后世把他与东晋王羲之,并称为“钟王”。“自古诗称李杜,而今字仰钟王”的钟,说的就是他。钟会得到父亲的传授,也能书写各种字体,尤其善于模仿别人的字迹,可惜没有用在正道上。他秘密派出心腹人员,在半路上拦截邓艾向朝廷呈送表章的使者,然后模仿邓艾的笔迹,故意把奏章写得来措辞嚣张自大,然后再密封后呈送给司马昭。这一招实在太毒辣,司马昭立即下令将邓艾押到京城问罪。邓艾心中没有鬼,所以并未举兵反抗,父子俩束手就擒。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钟会进入成都,随即下令把邓艾父子用囚车送往京城。这样一来,曹魏的十八万人马,再加上蜀汉的好几万军队,就全部抓在了钟会手中。
除掉邓艾,钟会就召集众将官,以声讨司马昭为名,正式拥兵独立。不料此举引起将士的哗变,钟会和姜维,都在混乱中被杀死。军队的总监察官卫瓘,出头收拾了局面。这卫瓘曾经伙同钟会,诬陷邓艾,又想独吞剿灭钟会叛乱的功劳,所以当他发觉邓艾的部下,已经前去解救邓艾父子的时候,立即派遣精锐部队跟踪而去。邓艾半路上被解救出来,回转成都。不料迎头碰上卫瓘派来的部队,邓艾父子当场被杀。死的地方叫做三造亭,正好就属于他们打败诸葛瞻的绵竹县。
邓艾之死,根本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是士大夫群体的阴暗心理在作怪。诬陷和谋杀邓艾,有两个凶手:钟会,父亲钟繇是曹魏开国元勋;卫瓘,父亲卫觊是曹魏尚书台大臣。两个凶手都出自世代为官的名门士大夫,这绝非偶然。大体说来,东汉时期的士大夫群体,是社会政治的中坚,散发的也主要是正能量。到了曹魏,这个群体的政治优势更加强化,从而形成了带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门阀观念,高门对寒门的歧视和排斥开始出现,开始散发出负能量。邓艾出身于半农奴,本人当过放牛娃,是典型的寒门。他年轻的时候,对寒门的歧视和排斥还不强烈,所以还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和越级提拔。但是,到了他古稀之年,世道就变了,四十岁的钟会,四十四岁的卫瓘,这批新生代的高门,就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建立了令人眼红的盖世奇功,不遭到暗算才是怪事。于是,他大功告成之日,就是死于非命之时。
邓艾虽然含冤而死,但他的用兵才能依然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在极为艰难不利的条件下,敏锐捕捉到难得的战机,断然采取坚决的行动,最后以两万兵马,攻灭了蜀汉政权,促使统一局面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建立了曹魏其他名将难以相比的辉煌战功。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我认为他应当评为曹魏战将型名将当中的第一名。
邓艾能够建立如此辉煌的战功,表面看来,是因为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怕苦,所以能够穿越险阻;不怕死,所以敢于勇往直前。但是,再往深层次探究就会发觉,使他得以成功的人性品质,根本还在于出以公心,公而忘私。七十岁的皓首老翁,从放牛娃做到征西将军,封为邓县侯——高端的军衔,顶尖的爵位,说地位有地位,说待遇有待遇,说荣耀有荣耀,说风光有风光。如果纯粹从私心杂念上考虑,他完全没有必要去吃这般的苦,去拼这般的命,去冒这般的险。可见一定是有更重要的人性品质在激励他,这人性品质至少是“三心”:一是责任心,既然庄严承担了主攻任务,就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荣誉心,既然上战场两军对决,就不能丧失军人的荣誉;三是感恩心,既然司马家的两代人,对我提拔和重用,就不能敷衍了事。这“三种心”,应当说都属于充满阳光的正能量。这正是:
战果辉煌如探究,三心齐备是根源。
关于邓艾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二名张辽。
战将型名将第二名——张辽
在这之前,他跟的三个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残暴,吕布又太反复无常。老板不行,他这个员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成就。到了三十岁头上,张辽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操,从此就开始大放光彩……
良将魁首
曹魏的将领群体中,与曹魏没有宗族关系的异姓将领占多数。其中有五位虎将,最为出色,所以陈寿《三国志》卷十七把他们安排在同一卷中,称为“五子良将”。本节我们要讲的这位,就是五子良将中独占魁首的张辽。张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三十而立”这句话放在他身上非常合适?他成为曹操的手下之后,建立了哪些留名青史的战功?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能够取得辉煌的战功,是凭借什么样的可贵品质,又能够给后世哪些有益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