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五代刀锋(出书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柴荣用手指轻轻抚过坚硬冰冷的城墙,感受着时间在岩石上刻出的一道道痕迹。他还想起那一天,他半开玩笑地问擅长术数的王朴,要王朴算算自己还有多长寿命。王朴磨蹭了半天,终于说了个三十年。那时的他豪情万丈,大笑道:“如真如此,当以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如今,时间已转眼过去了五年多,第一个“十年”已过半,他能在剩下的时间里完成平定天下,终结乱世的梦想么?
柴荣扬起头,朝着燕云十六州的方向望去。北方,那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那是他故乡的方向,更是令整个中原都蒙羞的地方。那事关天下兴亡的燕云十六州,如果能在他有生之年收复,就算他不能彻底平定天下,再造盛世,也算为后世留下了点什么吧。想到这里,他毅然转身,朝着殿内大步而去。是的,身边的人正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就算与生命赛跑,与命运为敌,他也要全力向着梦想发起最后的战役。
次日早朝,柴荣宣布了亲征幽燕的决定。众大臣大感意外,面面相觑。但这一次,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深深知道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的意义和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也许是因为高平、关西和淮南,每一次坚持己见与力排众议,都为柴荣带来了辉煌的胜利,再也没有人敢质疑皇帝的决定。就算辽军的强大世人皆知,就算结束南征才刚刚一年,众大臣在稍显犹豫之后还是众口一词地表示了拥护。
所有的军事部署,柴荣早已了然于心。他宣布:任命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代理东京留守、判开封府事,留守京城;三司使张美代理大内都部署,负责后勤物资的协调保障;义武节度使孙行友负责太行山一带的防御,严防北汉乘机南侵;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为先锋,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王审琦等一干精兵强将全部随同出征。
一声令下,三军耸动,猛将云集,剑指北方,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之战即将打响。
出征之前,柴荣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内,凝视着那卷早已烂熟于心的燕云十六州地图,久久难以入睡。早在十年前,他随同父亲郭威兵至邢州时,便劝父亲一鼓作气收复幽燕,但终因后汉皇帝一纸退兵令而作罢。七年前,他外镇澶州,曾接到辽国学士李浣密信,告知辽主昏庸无道,请求朝廷尽快对幽燕用兵。他欣喜若狂,急报已是后周皇帝的郭威。但那时的郭威正忙于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峻等人,哪里还有心思北伐。而等到柴荣登基,高平决战险些失利,让他知道中原羸弱,知道后周内部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五年多来,就算他励精图治,事必躬亲,每天忙得不知昼夜,他心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那最初的梦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也许,正是这梦想在支撑着他像铁人一样以惊人的精力与效率不停地战斗。
这些年,但凡稍有闲暇,他便会对着这卷地图,一次次研究收复幽燕的战术、打法。而随着一次次战役的历练,他不断地吸取着教训与经验,以此来修正完善北伐的战术。现在,他确信自己已经找到最好的方式去赢得这场胜利。用十二个字归纳他的战术,那便是“水陆并进,攻其不备,速战速决。”
水陆并进,这是他通过南征获取的宝贵经验。他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水网资源,尽可能用水路运输兵员及粮草辎重,以解决大军的补给,缓解将士远征之疲劳。所以,在这之前,他紧急征调大量人力,疏通各条水道,使以汴水为核心的运输水网一路向北,延伸到辽军控制的瀛州(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附近。
攻其不备,这是他基于对敌情的了解作出的大胆选择。各方情报显示,辽军主力尚在幽州以北,幽州以南各州城、关隘的防备甚为空虚。如果能严守机密,在辽军尚未防备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首先夺取瓦桥关(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益津关(今河北省霸州市)、淤口关(今河北省霸州市)以南的所谓关南地区,然后直逼幽州(今北京市),便有可能在辽军主力到来之前便攻下幽州,从而为决战赢得先机。
而能否速战速决,则是此战成败的关键。如果能在攻其不备的前提下尽快收复关南,击破幽州,再伺机打援,这一战便胜算大增。柴荣知道,如果在敌军主力到来之前不能拿下幽州,战局便会变得异常艰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图将难以实现。因为,以此时后周的国力,显然经不起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一切都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一切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似乎都在掌握中。但为什么身经百战的他,此时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与惶恐?不错,他已贵为天子,不仅独霸中原,国力蒸蒸日上,更重创北汉、后蜀,降服南唐,威名著于四海。在许多人看来,他已是五代以来最成功的皇帝。但他却不以为然。在他自己看来,如果他是真龙天子,那也只是尚在蛰伏的潜龙。若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将辽人驱逐到长城以北,彻底解除北方威胁,再挟此余威,荡平诸藩,统一天下,让百姓享受太平盛世,那才算龙飞九天,不枉此生。而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才是梦想的开始,才是潜龙腾渊之时!
想到这里,柴荣激动地推开窗,天际已经发白,一轮红日正穿破云雾,冉冉而起,正似有万千长虹,从胸中激射而出。
48天鹅之舞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尽起大军,挥师北伐。出征之前,他发布了一道颇有深意的诏书。诏书中说,“既为万乘之君,宜去兆民之患”,黄河一带水患严重,“秋夏则波涛罔测,三冬则边鄙惊搔”,为了安国利人,将北上沧州为民除害。乍一看,这是皇帝要去河北治理水患,没有人会把这道诏书与北方的强敌联系起来。
只有随同出征的将领们知道,皇帝心里最大的“兆民之患”便是沦为敌手的燕云十六州。这一次,他们的敌人根本不是什么水患,而是中原谈之色变的契丹大军。行事一向果敢的柴荣发布如此语焉不详的诏书,这还是第一次。之前不管伐北汉、征淮南,柴荣的亲征诏书无一不历数对方罪状,大义凛然,气势逼人。显然,这次关系重大的北伐,柴荣视为机密之事,他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被委以先锋重任的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带着精兵首先出发,马不停蹄,密奔沧州。随后,柴荣带着他的“治水”大军浩浩荡荡地上路了,不紧不慢地向北走了半个月,于四月十六日进入沧州城。一到沧州,整支军队突然提速。柴荣只稍作休息,当日便率领步骑数万迅速出城,抄捷径一路向北,直扑边境。天下只知道柴荣要到沧州治水,完全不知后周大军已经发动。柴荣率军北进之时,河北各州县的百姓竟浑然不知。
柴荣的第一个目标是宁州(今河北省青县)。宁州距离沧州不过数十里,正处于运河之上,占领了这里,周军便可水陆并进,直达益津关。
十七日,柴荣亲率大军到达宁州城下。黑压压的后周大军突然包围宁州城,令毫无防备的辽兵几乎惊掉了下巴。守将王洪惊慌失措地跑上城楼,一眼就看到了万人军中那顶耀眼的杏黄顶盖,看到了威震天下的后周皇帝端坐于战马上的挺拔身影。斗志顿时荡然无存,王洪立即投降。
顺利拿下宁州极大地鼓舞了周军士气。柴荣任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分率大军沿着运河水陆并进。水疾浪涌,江风呼啸。柴荣挺立于龙船之上,看着江岸上千军万马正向北疾进,运河中战舰头尾相接长达数十里,这样的进军场面,可谓声威浩大,气势磅礴。此情此景令柴荣感慨万千。五代以降,契丹屡次南侵,中原败多胜少。数十年间,唯有“战神”李存勖能两胜正处于扩张期的契丹人。但自石敬塘割地以来,面对契丹铁骑的长刀,中原虽屡次奋起反击却终究再难踏进幽燕之地,北方的威胁如空中的阴霾,愈加浓重。这一次,他能创造历史吗?
三日之后,后周船队到达独流口(今天津市静海县北),随即又沿水道向西。二十六日,柴荣兵至益津关。守关辽军均是老弱,见后周水陆大军连天接地而来,哪里还敢出战,连忙开城投降。
从益津关往西,水道逐渐狭窄,大船再难通行。柴荣下令弃船登陆,上马继续西进。柴荣一马当先,只管向西疾奔,早把大部队甩在了身后。等到天黑时,跟在身边的侍卫已不足五百人。漆黑的夜里,隐约可见辽军侦骑四处出没,刀光闪闪,这可把一些随行官员吓得不轻,个个站在士兵身后,连大气也不敢出。柴荣却毫不在意,吩咐在野外就地扎营。营帐立了起来,篝火也点了起来,漫天繁星下,柴荣全身戎装,手扶佩剑,端坐在营地正中,与将士们高谈阔论,根本没把出没的辽兵放在眼里。辽军侦骑围着营地转了几圈,终于没敢进攻,四散而去。柴荣仰天大笑:“堂堂天子,岂惧区区胡虏乎!”
第二天清晨,赵匡胤领兵赶上,直驱瓦桥关。守关辽将自知不敌,开关投降。柴荣从瓦桥关穿城而过,领兵直扑莫州。二十九日,莫州守将刘楚信率城投降。直到此时,李重进、张永德等人才率本部人马陆续赶到瓦桥关,后周主力云集于海河以南,对瓦桥关以南的最后一个重镇瀛州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瀛州守将高彦晖见势不妙,只好率城投降。
从沧州出兵不到半月,周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拔宁、莫、瀛三州,淤口、益津、瓦桥三关,收复了全部关南之地。柴荣“水陆并进,攻其不备,速战速决”的战术已获得初步成功。
此时,辽军负责幽燕地区的统帅萧思温才刚刚接到柴荣亲征,后周大举北伐的消息。萧思温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婿,又是前朝宰相、辽国权臣萧敌鲁的侄儿,凭借家族势力被推上了辽军主帅之位,其实是个无能之辈。周军大举北伐的消息如晴天霹雳,把没有多少战争经验的萧思温炸得头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如何应对。他麾下倒是有不少猛将,听到战事乍起,立刻点燃了契丹人身上的好战之气,纷纷要求带兵迎战。萧思温细细一想,柴荣如日中天,是个极不容易对付的人物,若贸然出战兵败,恐怕连幽州也守不住。想到这里,他当即把几个请战的将领呵斥了一番。正闹腾间,各地战报急如星火,纷至沓来,一会儿说莫州、瀛州也丢了,一会儿又报,后周大将孙行友已攻取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守将李在钦遭擒,被拉到柴荣面前砍了脑袋。
萧思温目瞪口呆。难道那柴荣带的都是飞天神兵,一夜之间就席卷了整个关南之地,连拔四州?此时的幽州城更是一片闹腾,柴荣即将亲率大军打到城下的流言满天飞,城中百姓纷纷卷起行李逃难,遁入西山躲避战祸。很快,整个燕云地区都炸开了锅,人心惶惶,风声鹤唳。
萧思温知道再不有所表示,不死在柴荣手里,也会死在自己皇帝刀下。他连忙修书一封,急报辽都,请求朝廷大军来援,同时表示,自己愿意率兵亲征,战死沙场也不足惜。萧思温的报告传入辽国朝廷,群臣大惊,皇帝耶律璟更是吓得面如土色。议论了半天,耶律璟竟然说:“想那关南之地,原本就是汉地,就算全丢了,就当还给他们,何失之有?”众臣听了,无不瞠目结舌,面面相觑。
当辽国上下一片惊慌,手足无措之时,柴荣已集结了全部大军,准备渡过海河,直逼幽州。
五月初二,柴荣在行宫宴请众将,商议夺取幽州之策。没想到形势大好之际,许多将领却怯战了。张永德等一干将领纷纷说:“陛下离京不过三十二天,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创不世之功。但从瓦桥关向北,水路已不可用,士卒疲惫,补给艰难。再说契丹主力都集结于幽州以北,再继续深入,恐怕有失,反而折损大功。”柴荣听了,勃然大怒。他怒斥道:“燕云十六州一日不复,朕一日不得安眠!只要能一举夺下幽州,契丹主力又有何惧?决战便决战,正好一战而平塞北!”见柴荣如此坚决,张永德等人面红耳赤,再不敢言。
柴荣当即下令,刘重进为先锋都指挥使,当日率军出发,夺取固安(今河北省固安县),并在渡口架桥,准备渡河北上。当夜,柴荣便率军到达渡口。
安阳河边,看着正在河边忙着架桥的士兵,柴荣面色凝重,一言不发,一股郁结之气正在胸口弥漫。想自己十年等待,奋发图强,只为了这一刻。只要能在有生之年收复燕云十六州,他死也可以瞑目。但他万万没想到,在初战告捷,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众将居然心生怯意,毫无斗志。登基之初,面对朝廷和军中弥漫着的老迈消沉之气,他曾经怒发冲冠,不惜当众怒斥四朝老臣冯道,更不惜痛下决心,斩杀高平之战中临阵脱逃的樊爱能等人。其后,他又冒着非议,力推限佛,甚至不惜亲手拿起利斧,挥向金光闪闪的佛像。他做这些,难道是完全为了自己吗?这些年,他以灯蛾扑火般的牺牲精神全力推动着各种变革,无非是为了强国富民,为天下消除边患,让万民苍生重享太平盛世。但现在,他知道,希望以一己之力在短短数年内就改变世道人心显然是个神话。难道,真的是自己操之过急了吗?
想到这里,一种挫败感袭上心头,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拒绝自己北伐建议时的无奈,明白了父亲临死前的那句“刚者易折,欲速不达。”柴荣长叹一声,仰头看天,夜空中阴霾密布,看不见一丝星光,就像这乱世,黑暗而漫长,令人绝望。
柴荣忽然觉得头晕目眩,胸中似有巨浪翻卷,一时竟把持不住,踉跄着向后退了几步。众人忽见皇帝如此,都惊呼起来。眩晕越来越厉害,柴荣想说什么却怎么也说不话来,只觉得两眼一黑,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皇帝突发急病,众将哪里还敢继续架桥,赶紧抬着柴荣连夜返回瓦桥关。
休息了一夜,柴荣强起而立,仍感觉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站立不稳。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有加重之势。李重进、赵匡胤、张永德等人赶来问安,见皇帝脸色苍白,面容憔悴,一夜之间,竟像老了十岁。众将大惊,急忙扶柴荣靠床坐下,个个侍立一旁,不敢多语。房内一片死寂,仿佛能听见柴荣那颗不甘的心脏在顽强地跳动。大家知道,皇帝正在和自己的内心激烈地交战,难道这一次,这位名震天下的英雄竟然要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病放弃一生的梦想?
那一刻,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五丈原,想起秋风中的诸葛亮,想起大诗人杜甫的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一定知道,他不是神,只是一个凡人,他再努力,再强大,也敌不过命运。天意如此,他再不甘心,又能如何?人们听见皇帝长长地叹了口气,好像要吐出一生的郁结,又好像是放下一生的重负。不知什么时候,泪水已经盈满了他的眼眶。
“告诉刘重进,毁掉安阳河上的浮桥,率军返回瓦桥关。”
“瓦桥、益津二关控扼幽蓟,不可失去。下诏,改瓦桥关为雄州,改益津关为霸州,令韩通调滨州、棣州等地壮丁民夫在此二地修筑城池。命侍卫马步都指挥使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义成节度使留后陈思让为雄州都部署,各率所部士兵留守,严防敌军南下。”
“再传令给李筠、孙行友,命他二人各率所部,严密监视北汉军队动向,一旦敌军进扰,坚决打击之。”
最后,人们听见皇帝用低沉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你们各位,都下去准备撤军吧!”一口气说完这些,柴荣似乎已累得再也说不出话。他疲惫地挥挥手,闭上了双眼。人们再不敢看悲痛中的皇帝一眼,齐声领命,匆匆而去。
五月初八,柴荣率军从瓦桥关南返,历时三十八天的北伐就此落幕。短短一月的时间,柴荣收复四州三关,威震天下,耸动燕云,使契丹“屏气不敢南牧”。他的这次北伐虽然短暂,但却将界河从葫芦河向北推进了近两百里,奠定了宋辽以海河、大清河为界的基础。
这也许是中原王朝在其后三百年间最接近于收复燕云的一次北伐。二十年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挟灭北汉之余威,再次北伐,结果在高粱河之战中一败涂地。从此,中原王朝离燕云十六州越来越远,失去的土地却越来越多,直至南宋灭亡。
历史没有如果。无法知道如果柴荣不突然患病,如果继续北伐,战事会如何发展。但至少我们知道,这是柴荣短暂的军事生涯中一次华彩的演出,也是他在那个乱世的舞台上最后的天鹅之舞。
49潜龙的悲歌
虽然柴荣已经抱病南归,但他的亲征在契丹造成的震动还在继续。辽皇耶律璟派特使日行七百里赶到太原,命令北汉发兵骚扰后周边境。北汉不敢怠慢,匆匆发兵,结果遭到严阵以待的周军打击,灰头土脸而回。后周大将李筠报复性反击,攻陷辽州(今山西左权县),擒获守将,令北汉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幽州统帅萧思温则率辽军胆战心惊地行至益津关(今河北省霸州市)附近,便借口敌军不知所踪,梭巡不前。柴荣的这次雷霆一击,虽然未能收复幽州,但却迅速平定了关南之地,给不可一世的辽人以极大震撼,十余年内不敢南犯,为日后赵匡胤平定南方诸国扫除了后患。
这支大军重新回到了沧州,在华北平原上迤逦南行。人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虽然这次短暂的北伐已取得辉煌战绩,但他们早已把胜利的喜悦忘得一干二净,整支大军都沉浸在压抑的气氛中。而此时,回师途中的柴荣却正经历着身体与内心的双重煎熬。他分明感到,自己的病情正在一天天加重,就算回到京城,看来也难以逃过此劫。他实在没想到,上天对他竟如此残酷,竟然只给了他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转瞬之间,他那些的华丽梦想和壮志雄心都被命运残酷地撕裂。
一个官员骑马匆匆赶了上来,举止惊惶,神色诡异。见到皇帝,他颇为隐秘地取出一个袋子,低声报告:“这是士兵们清晨在军营内发现的,事关重大,臣不敢隐瞒,是以赶来飞报陛下。”柴荣有些诧异地从轿子里抬起身,接过袋子细看。里面装着一块三尺余长的木板,取出一看,赫然写着“点检做天子”五字。
柴荣只觉得大脑“轰”地一声。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自... -->>
柴荣用手指轻轻抚过坚硬冰冷的城墙,感受着时间在岩石上刻出的一道道痕迹。他还想起那一天,他半开玩笑地问擅长术数的王朴,要王朴算算自己还有多长寿命。王朴磨蹭了半天,终于说了个三十年。那时的他豪情万丈,大笑道:“如真如此,当以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如今,时间已转眼过去了五年多,第一个“十年”已过半,他能在剩下的时间里完成平定天下,终结乱世的梦想么?
柴荣扬起头,朝着燕云十六州的方向望去。北方,那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那是他故乡的方向,更是令整个中原都蒙羞的地方。那事关天下兴亡的燕云十六州,如果能在他有生之年收复,就算他不能彻底平定天下,再造盛世,也算为后世留下了点什么吧。想到这里,他毅然转身,朝着殿内大步而去。是的,身边的人正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就算与生命赛跑,与命运为敌,他也要全力向着梦想发起最后的战役。
次日早朝,柴荣宣布了亲征幽燕的决定。众大臣大感意外,面面相觑。但这一次,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深深知道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的意义和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也许是因为高平、关西和淮南,每一次坚持己见与力排众议,都为柴荣带来了辉煌的胜利,再也没有人敢质疑皇帝的决定。就算辽军的强大世人皆知,就算结束南征才刚刚一年,众大臣在稍显犹豫之后还是众口一词地表示了拥护。
所有的军事部署,柴荣早已了然于心。他宣布:任命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代理东京留守、判开封府事,留守京城;三司使张美代理大内都部署,负责后勤物资的协调保障;义武节度使孙行友负责太行山一带的防御,严防北汉乘机南侵;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为先锋,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王审琦等一干精兵强将全部随同出征。
一声令下,三军耸动,猛将云集,剑指北方,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之战即将打响。
出征之前,柴荣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内,凝视着那卷早已烂熟于心的燕云十六州地图,久久难以入睡。早在十年前,他随同父亲郭威兵至邢州时,便劝父亲一鼓作气收复幽燕,但终因后汉皇帝一纸退兵令而作罢。七年前,他外镇澶州,曾接到辽国学士李浣密信,告知辽主昏庸无道,请求朝廷尽快对幽燕用兵。他欣喜若狂,急报已是后周皇帝的郭威。但那时的郭威正忙于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峻等人,哪里还有心思北伐。而等到柴荣登基,高平决战险些失利,让他知道中原羸弱,知道后周内部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但这五年多来,就算他励精图治,事必躬亲,每天忙得不知昼夜,他心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那最初的梦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也许,正是这梦想在支撑着他像铁人一样以惊人的精力与效率不停地战斗。
这些年,但凡稍有闲暇,他便会对着这卷地图,一次次研究收复幽燕的战术、打法。而随着一次次战役的历练,他不断地吸取着教训与经验,以此来修正完善北伐的战术。现在,他确信自己已经找到最好的方式去赢得这场胜利。用十二个字归纳他的战术,那便是“水陆并进,攻其不备,速战速决。”
水陆并进,这是他通过南征获取的宝贵经验。他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水网资源,尽可能用水路运输兵员及粮草辎重,以解决大军的补给,缓解将士远征之疲劳。所以,在这之前,他紧急征调大量人力,疏通各条水道,使以汴水为核心的运输水网一路向北,延伸到辽军控制的瀛州(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附近。
攻其不备,这是他基于对敌情的了解作出的大胆选择。各方情报显示,辽军主力尚在幽州以北,幽州以南各州城、关隘的防备甚为空虚。如果能严守机密,在辽军尚未防备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首先夺取瓦桥关(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益津关(今河北省霸州市)、淤口关(今河北省霸州市)以南的所谓关南地区,然后直逼幽州(今北京市),便有可能在辽军主力到来之前便攻下幽州,从而为决战赢得先机。
而能否速战速决,则是此战成败的关键。如果能在攻其不备的前提下尽快收复关南,击破幽州,再伺机打援,这一战便胜算大增。柴荣知道,如果在敌军主力到来之前不能拿下幽州,战局便会变得异常艰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图将难以实现。因为,以此时后周的国力,显然经不起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一切都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一切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似乎都在掌握中。但为什么身经百战的他,此时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与惶恐?不错,他已贵为天子,不仅独霸中原,国力蒸蒸日上,更重创北汉、后蜀,降服南唐,威名著于四海。在许多人看来,他已是五代以来最成功的皇帝。但他却不以为然。在他自己看来,如果他是真龙天子,那也只是尚在蛰伏的潜龙。若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将辽人驱逐到长城以北,彻底解除北方威胁,再挟此余威,荡平诸藩,统一天下,让百姓享受太平盛世,那才算龙飞九天,不枉此生。而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战,才是梦想的开始,才是潜龙腾渊之时!
想到这里,柴荣激动地推开窗,天际已经发白,一轮红日正穿破云雾,冉冉而起,正似有万千长虹,从胸中激射而出。
48天鹅之舞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尽起大军,挥师北伐。出征之前,他发布了一道颇有深意的诏书。诏书中说,“既为万乘之君,宜去兆民之患”,黄河一带水患严重,“秋夏则波涛罔测,三冬则边鄙惊搔”,为了安国利人,将北上沧州为民除害。乍一看,这是皇帝要去河北治理水患,没有人会把这道诏书与北方的强敌联系起来。
只有随同出征的将领们知道,皇帝心里最大的“兆民之患”便是沦为敌手的燕云十六州。这一次,他们的敌人根本不是什么水患,而是中原谈之色变的契丹大军。行事一向果敢的柴荣发布如此语焉不详的诏书,这还是第一次。之前不管伐北汉、征淮南,柴荣的亲征诏书无一不历数对方罪状,大义凛然,气势逼人。显然,这次关系重大的北伐,柴荣视为机密之事,他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被委以先锋重任的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带着精兵首先出发,马不停蹄,密奔沧州。随后,柴荣带着他的“治水”大军浩浩荡荡地上路了,不紧不慢地向北走了半个月,于四月十六日进入沧州城。一到沧州,整支军队突然提速。柴荣只稍作休息,当日便率领步骑数万迅速出城,抄捷径一路向北,直扑边境。天下只知道柴荣要到沧州治水,完全不知后周大军已经发动。柴荣率军北进之时,河北各州县的百姓竟浑然不知。
柴荣的第一个目标是宁州(今河北省青县)。宁州距离沧州不过数十里,正处于运河之上,占领了这里,周军便可水陆并进,直达益津关。
十七日,柴荣亲率大军到达宁州城下。黑压压的后周大军突然包围宁州城,令毫无防备的辽兵几乎惊掉了下巴。守将王洪惊慌失措地跑上城楼,一眼就看到了万人军中那顶耀眼的杏黄顶盖,看到了威震天下的后周皇帝端坐于战马上的挺拔身影。斗志顿时荡然无存,王洪立即投降。
顺利拿下宁州极大地鼓舞了周军士气。柴荣任命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分率大军沿着运河水陆并进。水疾浪涌,江风呼啸。柴荣挺立于龙船之上,看着江岸上千军万马正向北疾进,运河中战舰头尾相接长达数十里,这样的进军场面,可谓声威浩大,气势磅礴。此情此景令柴荣感慨万千。五代以降,契丹屡次南侵,中原败多胜少。数十年间,唯有“战神”李存勖能两胜正处于扩张期的契丹人。但自石敬塘割地以来,面对契丹铁骑的长刀,中原虽屡次奋起反击却终究再难踏进幽燕之地,北方的威胁如空中的阴霾,愈加浓重。这一次,他能创造历史吗?
三日之后,后周船队到达独流口(今天津市静海县北),随即又沿水道向西。二十六日,柴荣兵至益津关。守关辽军均是老弱,见后周水陆大军连天接地而来,哪里还敢出战,连忙开城投降。
从益津关往西,水道逐渐狭窄,大船再难通行。柴荣下令弃船登陆,上马继续西进。柴荣一马当先,只管向西疾奔,早把大部队甩在了身后。等到天黑时,跟在身边的侍卫已不足五百人。漆黑的夜里,隐约可见辽军侦骑四处出没,刀光闪闪,这可把一些随行官员吓得不轻,个个站在士兵身后,连大气也不敢出。柴荣却毫不在意,吩咐在野外就地扎营。营帐立了起来,篝火也点了起来,漫天繁星下,柴荣全身戎装,手扶佩剑,端坐在营地正中,与将士们高谈阔论,根本没把出没的辽兵放在眼里。辽军侦骑围着营地转了几圈,终于没敢进攻,四散而去。柴荣仰天大笑:“堂堂天子,岂惧区区胡虏乎!”
第二天清晨,赵匡胤领兵赶上,直驱瓦桥关。守关辽将自知不敌,开关投降。柴荣从瓦桥关穿城而过,领兵直扑莫州。二十九日,莫州守将刘楚信率城投降。直到此时,李重进、张永德等人才率本部人马陆续赶到瓦桥关,后周主力云集于海河以南,对瓦桥关以南的最后一个重镇瀛州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瀛州守将高彦晖见势不妙,只好率城投降。
从沧州出兵不到半月,周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拔宁、莫、瀛三州,淤口、益津、瓦桥三关,收复了全部关南之地。柴荣“水陆并进,攻其不备,速战速决”的战术已获得初步成功。
此时,辽军负责幽燕地区的统帅萧思温才刚刚接到柴荣亲征,后周大举北伐的消息。萧思温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婿,又是前朝宰相、辽国权臣萧敌鲁的侄儿,凭借家族势力被推上了辽军主帅之位,其实是个无能之辈。周军大举北伐的消息如晴天霹雳,把没有多少战争经验的萧思温炸得头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如何应对。他麾下倒是有不少猛将,听到战事乍起,立刻点燃了契丹人身上的好战之气,纷纷要求带兵迎战。萧思温细细一想,柴荣如日中天,是个极不容易对付的人物,若贸然出战兵败,恐怕连幽州也守不住。想到这里,他当即把几个请战的将领呵斥了一番。正闹腾间,各地战报急如星火,纷至沓来,一会儿说莫州、瀛州也丢了,一会儿又报,后周大将孙行友已攻取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守将李在钦遭擒,被拉到柴荣面前砍了脑袋。
萧思温目瞪口呆。难道那柴荣带的都是飞天神兵,一夜之间就席卷了整个关南之地,连拔四州?此时的幽州城更是一片闹腾,柴荣即将亲率大军打到城下的流言满天飞,城中百姓纷纷卷起行李逃难,遁入西山躲避战祸。很快,整个燕云地区都炸开了锅,人心惶惶,风声鹤唳。
萧思温知道再不有所表示,不死在柴荣手里,也会死在自己皇帝刀下。他连忙修书一封,急报辽都,请求朝廷大军来援,同时表示,自己愿意率兵亲征,战死沙场也不足惜。萧思温的报告传入辽国朝廷,群臣大惊,皇帝耶律璟更是吓得面如土色。议论了半天,耶律璟竟然说:“想那关南之地,原本就是汉地,就算全丢了,就当还给他们,何失之有?”众臣听了,无不瞠目结舌,面面相觑。
当辽国上下一片惊慌,手足无措之时,柴荣已集结了全部大军,准备渡过海河,直逼幽州。
五月初二,柴荣在行宫宴请众将,商议夺取幽州之策。没想到形势大好之际,许多将领却怯战了。张永德等一干将领纷纷说:“陛下离京不过三十二天,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创不世之功。但从瓦桥关向北,水路已不可用,士卒疲惫,补给艰难。再说契丹主力都集结于幽州以北,再继续深入,恐怕有失,反而折损大功。”柴荣听了,勃然大怒。他怒斥道:“燕云十六州一日不复,朕一日不得安眠!只要能一举夺下幽州,契丹主力又有何惧?决战便决战,正好一战而平塞北!”见柴荣如此坚决,张永德等人面红耳赤,再不敢言。
柴荣当即下令,刘重进为先锋都指挥使,当日率军出发,夺取固安(今河北省固安县),并在渡口架桥,准备渡河北上。当夜,柴荣便率军到达渡口。
安阳河边,看着正在河边忙着架桥的士兵,柴荣面色凝重,一言不发,一股郁结之气正在胸口弥漫。想自己十年等待,奋发图强,只为了这一刻。只要能在有生之年收复燕云十六州,他死也可以瞑目。但他万万没想到,在初战告捷,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众将居然心生怯意,毫无斗志。登基之初,面对朝廷和军中弥漫着的老迈消沉之气,他曾经怒发冲冠,不惜当众怒斥四朝老臣冯道,更不惜痛下决心,斩杀高平之战中临阵脱逃的樊爱能等人。其后,他又冒着非议,力推限佛,甚至不惜亲手拿起利斧,挥向金光闪闪的佛像。他做这些,难道是完全为了自己吗?这些年,他以灯蛾扑火般的牺牲精神全力推动着各种变革,无非是为了强国富民,为天下消除边患,让万民苍生重享太平盛世。但现在,他知道,希望以一己之力在短短数年内就改变世道人心显然是个神话。难道,真的是自己操之过急了吗?
想到这里,一种挫败感袭上心头,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拒绝自己北伐建议时的无奈,明白了父亲临死前的那句“刚者易折,欲速不达。”柴荣长叹一声,仰头看天,夜空中阴霾密布,看不见一丝星光,就像这乱世,黑暗而漫长,令人绝望。
柴荣忽然觉得头晕目眩,胸中似有巨浪翻卷,一时竟把持不住,踉跄着向后退了几步。众人忽见皇帝如此,都惊呼起来。眩晕越来越厉害,柴荣想说什么却怎么也说不话来,只觉得两眼一黑,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皇帝突发急病,众将哪里还敢继续架桥,赶紧抬着柴荣连夜返回瓦桥关。
休息了一夜,柴荣强起而立,仍感觉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站立不稳。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有加重之势。李重进、赵匡胤、张永德等人赶来问安,见皇帝脸色苍白,面容憔悴,一夜之间,竟像老了十岁。众将大惊,急忙扶柴荣靠床坐下,个个侍立一旁,不敢多语。房内一片死寂,仿佛能听见柴荣那颗不甘的心脏在顽强地跳动。大家知道,皇帝正在和自己的内心激烈地交战,难道这一次,这位名震天下的英雄竟然要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病放弃一生的梦想?
那一刻,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五丈原,想起秋风中的诸葛亮,想起大诗人杜甫的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一定知道,他不是神,只是一个凡人,他再努力,再强大,也敌不过命运。天意如此,他再不甘心,又能如何?人们听见皇帝长长地叹了口气,好像要吐出一生的郁结,又好像是放下一生的重负。不知什么时候,泪水已经盈满了他的眼眶。
“告诉刘重进,毁掉安阳河上的浮桥,率军返回瓦桥关。”
“瓦桥、益津二关控扼幽蓟,不可失去。下诏,改瓦桥关为雄州,改益津关为霸州,令韩通调滨州、棣州等地壮丁民夫在此二地修筑城池。命侍卫马步都指挥使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义成节度使留后陈思让为雄州都部署,各率所部士兵留守,严防敌军南下。”
“再传令给李筠、孙行友,命他二人各率所部,严密监视北汉军队动向,一旦敌军进扰,坚决打击之。”
最后,人们听见皇帝用低沉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你们各位,都下去准备撤军吧!”一口气说完这些,柴荣似乎已累得再也说不出话。他疲惫地挥挥手,闭上了双眼。人们再不敢看悲痛中的皇帝一眼,齐声领命,匆匆而去。
五月初八,柴荣率军从瓦桥关南返,历时三十八天的北伐就此落幕。短短一月的时间,柴荣收复四州三关,威震天下,耸动燕云,使契丹“屏气不敢南牧”。他的这次北伐虽然短暂,但却将界河从葫芦河向北推进了近两百里,奠定了宋辽以海河、大清河为界的基础。
这也许是中原王朝在其后三百年间最接近于收复燕云的一次北伐。二十年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挟灭北汉之余威,再次北伐,结果在高粱河之战中一败涂地。从此,中原王朝离燕云十六州越来越远,失去的土地却越来越多,直至南宋灭亡。
历史没有如果。无法知道如果柴荣不突然患病,如果继续北伐,战事会如何发展。但至少我们知道,这是柴荣短暂的军事生涯中一次华彩的演出,也是他在那个乱世的舞台上最后的天鹅之舞。
49潜龙的悲歌
虽然柴荣已经抱病南归,但他的亲征在契丹造成的震动还在继续。辽皇耶律璟派特使日行七百里赶到太原,命令北汉发兵骚扰后周边境。北汉不敢怠慢,匆匆发兵,结果遭到严阵以待的周军打击,灰头土脸而回。后周大将李筠报复性反击,攻陷辽州(今山西左权县),擒获守将,令北汉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幽州统帅萧思温则率辽军胆战心惊地行至益津关(今河北省霸州市)附近,便借口敌军不知所踪,梭巡不前。柴荣的这次雷霆一击,虽然未能收复幽州,但却迅速平定了关南之地,给不可一世的辽人以极大震撼,十余年内不敢南犯,为日后赵匡胤平定南方诸国扫除了后患。
这支大军重新回到了沧州,在华北平原上迤逦南行。人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虽然这次短暂的北伐已取得辉煌战绩,但他们早已把胜利的喜悦忘得一干二净,整支大军都沉浸在压抑的气氛中。而此时,回师途中的柴荣却正经历着身体与内心的双重煎熬。他分明感到,自己的病情正在一天天加重,就算回到京城,看来也难以逃过此劫。他实在没想到,上天对他竟如此残酷,竟然只给了他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转瞬之间,他那些的华丽梦想和壮志雄心都被命运残酷地撕裂。
一个官员骑马匆匆赶了上来,举止惊惶,神色诡异。见到皇帝,他颇为隐秘地取出一个袋子,低声报告:“这是士兵们清晨在军营内发现的,事关重大,臣不敢隐瞒,是以赶来飞报陛下。”柴荣有些诧异地从轿子里抬起身,接过袋子细看。里面装着一块三尺余长的木板,取出一看,赫然写着“点检做天子”五字。
柴荣只觉得大脑“轰”地一声。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