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本德宗道章 (2/2)
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素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你也一定不能接受,如果实在要给,你就要寝邱这个地方,
那个地方土地贫瘠,没什么油水,一般人不愿意到那里去做
官。这样,你才可以保住以后的安定。”
原典
苦莫苦于多愿。
注释
注曰:圣人之道,洁然无欲。于其物也,来则应之,
去则无系,未尝有愿也。古之多愿者,莫如秦皇、汉武。国则愿富,兵则愿
强;功则愿高,名则愿贵;宫室则愿华丽,姬嫔则愿美艳;四夷则愿服,神仙则愿致。
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卒至所求不获,而遗恨狼狈者,多愿之所苦也。
夫治国者,固不可多愿。至于贤人养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约乎!
王氏曰:“心所贪爱,不得其物;意在所谋,不遂其愿。二件不能称意,自苦于心。”
解释
人心不足,欲海无边。但欲望的满足和追求应该有个合适的度,突破了这个度,没有止境地、贪婪地去索取,只能
反过来伤害自己。
所以,圣人之道,淡泊无欲。对于身外之物,来就来,
去就去,无须牵挂。财物的聚散多寡,官位的高低去就,不值得为之大喜大悲。佛教认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因为人愿望渴求太多。所以,儒家主张无欲则刚,恭谦俭让,对人不求名,对物不求奢,是为君子。
文子说:祸患生于贪婪,幸福来自自我节制。圣人用心引导耳目,而小人则是用耳目引导心。
《吕氏春秋》说:事随心,心随欲,欲望没有节制心就没
有节制,心灵失去了约束就什么都可以干得出来。
举例
汉文帝崇尚清静无为,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花园、车马、服饰没有任何增加。他曾经想造一个露台,但一想到要花费百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经常穿的是很普通的粗布衣服,他的夫人们的衣服的边不能拖地,幛幔上不能绣花。他的陵墓都用瓦器修建。在他的带动之下,国家兴旺,百姓富足,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大展宏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的李若谷做并州太守时,有个人来投诉,说他的叔叔不认他这个侄子,企图侵吞他的财产。但把他的叔叔找来问了几次,都不承认告状的人是他的侄子。李若谷就让告状的人回家去打他的叔叔,他叔叔就到官府来告他的侄子忤逆
之罪。于是,证实了他们的叔侄关系,只能把财产分给侄子。
原典
悲莫悲于精散。
注释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
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
其合于形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
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解释
这里讲的是养生之道,也是人生的大道。心是身体的主宰,精神是人的根本。心理混乱,就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精神过度劳累、消耗、散乱,人的根本就动摇了,悲伤和灾难就来了。
这里强调的还是对欲望的节制。欲望的扩张就是对精神
的耗散。
《淮南子》说:人的耳目怎么能长久地劳作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怎么能老是活跃而不停下来呢?
原典
病莫病于无常。
注释
注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无常,
不其病乎?王氏曰:“万物有成败之理,人生有兴衰之数;若不
随时保养,必生患病。人之有生,必当有死。天理循环,世间万物岂能免于无常?”
解释
“常”就是常态、常理,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应该遵循的规律。无常是指无视或者不遵循这些规律,放纵自己,任意而为。其结果从身体上说会伤害身体,从人生上说,就是不
走正道,就会招来灾祸。
原典
短莫短于苟得。
注释
注曰:以不义得之,必以不义失之;未有苟得而能
长久者也。王氏曰:“贫贱人之所嫌,富贵人之所好。贤人君
子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理之事;强取不义之财,安身养命岂能长久?”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苟且的、不光彩的、不光明正大的方式得到的东西不会长久,因为那不属于你,你得到的很勉强,所以,最后一定会再失去。
《大学》说:以悖逆的方式得到的,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曾子说:记住啊,一定要记住,怎么出来的就怎么返回去,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目光短浅。
第二层含义是,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不能苟安于现实,要记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道理,孔子曾以“富贵无常”告诫王公、勉励百姓。所以,苟安现状的人,即使
不败亡也不会有所前进。
举例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不久,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召薛公问计,薛公说:“英布造反,不必担心。如果他东取吴,西
取楚,再传檄燕和赵,守住自己的地盘,那么山东一带就不
是汉朝的了,这是上策。如果他攻取了吴和楚,吞并了韩和
魏,占领廒仓,堵住成皋,那么胜败就不一定了,这是中策。如果他取了吴和蔡,又返回越国,这是下策,陛下你就高枕无忧了。”刘邦让人打探英布进军的路线,是下策,就问薛公:“他为什么不用上策,而出此下策呢?”薛公说:“英布是目光短浅之辈,只图眼前,不顾将来,怎么能有远大的志向呢?”不久,英布果然失败了。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各据一方,刘表拥兵十万,占据荆州。当时曹操打败了袁绍,出动全部兵力讨伐乌丸。刘备对刘表说:“现在曹操远征乌丸,许昌空虚,乘机攻打肯定成功,天下就可以传檄而定了。”刘表说:“我只要占据荆襄就满足了。”不久,曹操得胜而返,刘表后悔没用刘备的计策。曹操回来后,就率领大军讨伐刘表,大军未到,
刘表就病死了,他的儿子投降了曹操。
原典
幽莫幽于贪鄙。
注释
注曰:以身殉物,暗莫甚焉。
王氏曰:“美玉、黄金,人之所重;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倚力、恃势,心生贪爱,利己损人,巧计狂图,是为幽暗。”
解释
人一有贪心和贪念,就容易丧失理智。一旦被贪欲冲昏头脑,就不能把握自己,也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即使利害关系非常明白,也看不出来,所谓利令智昏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贪婪的人容易被物欲和眼前的小利所蒙蔽,招来
灾祸。
举例
元朝的刘秉忠,性情平静,淡泊名利,十七岁做官,不久就辞官,到山里隐居,做了僧人。后来元世祖召见他,他多次劝皇帝要取法自然,休养生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他后来官居太保,但仍然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吃很简单的饭菜,以天下为己任。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想杀了儿子公子建。公子建逃到了郑国,郑定公对他不错,但因为国家弱也不能帮他。这时,晋国想攻打郑国。就贿赂公子建做内应,答应灭郑后立他为王。公子建答应了,但阴谋还没开始实行,就败露了,
郑定公杀了他。
原典
孤莫孤于自恃。
注释
注曰:桀纣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项羽自恃
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载自恃其狡,卢杞自恃其奸,则气骄于外,而善不入耳;不闻善,则孤而无助,及其败,天下争从而亡之。
王氏曰:“自逞己能,不为善政,良言傍若无知,所行恣情纵意,倚着些小聪明,终无德行,必是傲慢于人。人说好言,执蔽不肯听从;好言语不听,好事不为,虽有千金、万众,不能信用,则如独行一般,智寡身孤,德残自恃。”
解释
自满者败,自恃者孤。自以为是,得意忘形,自然就陷入孤立。世上好骄傲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真有才,因而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另一种其实腹中空空,无德无能,但也照样谁都瞧不起。对于后者,失败是自然的;而对于恃才自傲的人来说,骄傲自满,过高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不听别
人的忠告,陷于盲目,反而把自己的长处变成了短处。
举例
曾子,战国时代鲁国人,他提出“每日三省吾身”,就
是每天都做自我批评,找出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后来成为
孔子的著名弟子和道统的传人。
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齐桓公贪图女色,还很爱吃,会享受,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这些投其所好的人,却想称霸天下,所以把国家大事都委托给管仲。管仲死后,鲍叔牙继任,他自知才能不如管仲,就劝桓公远离小人。桓公就把易牙等人赶走了。但这几个人走了之后,桓公吃不香,睡不好,也不说话,也没有了笑容,就又把他们召了回来。这样一来,几个小人当了权,齐国很快就乱了。
原典
危莫危于任疑。
注释
注曰:汉疑韩信而任之,而信几叛;唐疑李怀光而
任之,而怀光遂逆。王氏曰:“上疑于下,必无重用之心;下惧于上,事
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当休委。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业难成,犹有危亡之患。”
解释
常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很深刻的道理。
这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既要重用他,就不要怀疑他,
如果用而疑之,这对用人者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方
面是出于对事业成败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担忧。
《尚书》说:怀疑积累多了谋划就失败了。
荀子说:聪明人应该抛弃疑惑。
举例
王翦是秦国名将,他带领六十万大军讨伐楚国,秦始皇送他到灞上,王翦请求封给他良田美室。始皇说:“将军你放心走吧,怎么还担心贫穷呢?”王翦说:“我得赶紧请求啊,为了子孙后代。”始皇大笑。王翦走到国界了,又五次派使者向始皇请求封赏。有人说:“将军怎么和要饭的一样,太过分了。”王翦说:“不,秦王的性格多疑而残忍,现在差不多把整个国家的兵力都委托给我了。我不这样做,不能消除他的猜疑啊。”
刘备占据四川后,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驻守荆州。关羽向来瞧不起他的属将糜芳和傅士仁,在他攻打魏国的时候,让这两个人留守荆州,准备军需。关羽自己率领大军破樊城,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震动许昌。曹操很害怕,就派人去结交孙权。孙权引诱糜芳和傅士仁,二人投降,孙权派兵
袭击关羽的后路,导致了关羽的失败。
原典
败莫败于多私。
注释
注曰:赏不以功,罚不以罪;喜佞恶直,亲邪远贤;
小则结匹夫之怨,大则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败也。王氏曰:“不行公正之事,贪爱不义之财;欺公枉法,
私求财利。后有累己、败身之祸。”
解释
人都有私心和私利,此乃人之天性。但过分的自私就什么都得不到,相反,真正做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公无私的人却可以得到一切,这就是私与公的辩证法。所谓:“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取天下者也。”以及老子说的:“夫惟不私,故能成其私。”道理是一样的。
《尚书》说:以公灭私,人民就怀念他,没有公心,就会多为一己的私利打算。私心小则结匹夫之怨,私心大则激怒
天下人。
举例
项羽是楚国的名将,三年内率领五个诸侯灭了秦朝,从
此分封天下。项羽号称霸王,他力气过人,能够拔山举鼎,
天下无敌,大小七十多战,所向披靡。但项羽也因自恃英勇
而刚愎自用,导致辅佐他的人都走了,过了五年,就被刘邦打败。
隋炀帝亲自带兵出征高丽,楚国公杨玄感在黎阳造反。李密对他说:“现在天子远征高丽,接近幽州,和这里远隔千里。如果你派兵占领了蓟,就等于扼住了他的咽喉。这样,天子南有大海,北有胡兵,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一个月,粮草物资就用完了,那时候你只要举旗一呼,他的部队就会投降,不战而胜,这是上策。”杨玄感不听,他贪图洛
阳的财宝,就去包围洛阳,结果失利被斩。
你也一定不能接受,如果实在要给,你就要寝邱这个地方,
那个地方土地贫瘠,没什么油水,一般人不愿意到那里去做
官。这样,你才可以保住以后的安定。”
原典
苦莫苦于多愿。
注释
注曰:圣人之道,洁然无欲。于其物也,来则应之,
去则无系,未尝有愿也。古之多愿者,莫如秦皇、汉武。国则愿富,兵则愿
强;功则愿高,名则愿贵;宫室则愿华丽,姬嫔则愿美艳;四夷则愿服,神仙则愿致。
然而,国愈贫,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钝;卒至所求不获,而遗恨狼狈者,多愿之所苦也。
夫治国者,固不可多愿。至于贤人养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约乎!
王氏曰:“心所贪爱,不得其物;意在所谋,不遂其愿。二件不能称意,自苦于心。”
解释
人心不足,欲海无边。但欲望的满足和追求应该有个合适的度,突破了这个度,没有止境地、贪婪地去索取,只能
反过来伤害自己。
所以,圣人之道,淡泊无欲。对于身外之物,来就来,
去就去,无须牵挂。财物的聚散多寡,官位的高低去就,不值得为之大喜大悲。佛教认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因为人愿望渴求太多。所以,儒家主张无欲则刚,恭谦俭让,对人不求名,对物不求奢,是为君子。
文子说:祸患生于贪婪,幸福来自自我节制。圣人用心引导耳目,而小人则是用耳目引导心。
《吕氏春秋》说:事随心,心随欲,欲望没有节制心就没
有节制,心灵失去了约束就什么都可以干得出来。
举例
汉文帝崇尚清静无为,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花园、车马、服饰没有任何增加。他曾经想造一个露台,但一想到要花费百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经常穿的是很普通的粗布衣服,他的夫人们的衣服的边不能拖地,幛幔上不能绣花。他的陵墓都用瓦器修建。在他的带动之下,国家兴旺,百姓富足,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大展宏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的李若谷做并州太守时,有个人来投诉,说他的叔叔不认他这个侄子,企图侵吞他的财产。但把他的叔叔找来问了几次,都不承认告状的人是他的侄子。李若谷就让告状的人回家去打他的叔叔,他叔叔就到官府来告他的侄子忤逆
之罪。于是,证实了他们的叔侄关系,只能把财产分给侄子。
原典
悲莫悲于精散。
注释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
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
其合于形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
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解释
这里讲的是养生之道,也是人生的大道。心是身体的主宰,精神是人的根本。心理混乱,就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精神过度劳累、消耗、散乱,人的根本就动摇了,悲伤和灾难就来了。
这里强调的还是对欲望的节制。欲望的扩张就是对精神
的耗散。
《淮南子》说:人的耳目怎么能长久地劳作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怎么能老是活跃而不停下来呢?
原典
病莫病于无常。
注释
注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无常,
不其病乎?王氏曰:“万物有成败之理,人生有兴衰之数;若不
随时保养,必生患病。人之有生,必当有死。天理循环,世间万物岂能免于无常?”
解释
“常”就是常态、常理,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应该遵循的规律。无常是指无视或者不遵循这些规律,放纵自己,任意而为。其结果从身体上说会伤害身体,从人生上说,就是不
走正道,就会招来灾祸。
原典
短莫短于苟得。
注释
注曰:以不义得之,必以不义失之;未有苟得而能
长久者也。王氏曰:“贫贱人之所嫌,富贵人之所好。贤人君
子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理之事;强取不义之财,安身养命岂能长久?”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苟且的、不光彩的、不光明正大的方式得到的东西不会长久,因为那不属于你,你得到的很勉强,所以,最后一定会再失去。
《大学》说:以悖逆的方式得到的,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曾子说:记住啊,一定要记住,怎么出来的就怎么返回去,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目光短浅。
第二层含义是,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不能苟安于现实,要记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道理,孔子曾以“富贵无常”告诫王公、勉励百姓。所以,苟安现状的人,即使
不败亡也不会有所前进。
举例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不久,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召薛公问计,薛公说:“英布造反,不必担心。如果他东取吴,西
取楚,再传檄燕和赵,守住自己的地盘,那么山东一带就不
是汉朝的了,这是上策。如果他攻取了吴和楚,吞并了韩和
魏,占领廒仓,堵住成皋,那么胜败就不一定了,这是中策。如果他取了吴和蔡,又返回越国,这是下策,陛下你就高枕无忧了。”刘邦让人打探英布进军的路线,是下策,就问薛公:“他为什么不用上策,而出此下策呢?”薛公说:“英布是目光短浅之辈,只图眼前,不顾将来,怎么能有远大的志向呢?”不久,英布果然失败了。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各据一方,刘表拥兵十万,占据荆州。当时曹操打败了袁绍,出动全部兵力讨伐乌丸。刘备对刘表说:“现在曹操远征乌丸,许昌空虚,乘机攻打肯定成功,天下就可以传檄而定了。”刘表说:“我只要占据荆襄就满足了。”不久,曹操得胜而返,刘表后悔没用刘备的计策。曹操回来后,就率领大军讨伐刘表,大军未到,
刘表就病死了,他的儿子投降了曹操。
原典
幽莫幽于贪鄙。
注释
注曰:以身殉物,暗莫甚焉。
王氏曰:“美玉、黄金,人之所重;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倚力、恃势,心生贪爱,利己损人,巧计狂图,是为幽暗。”
解释
人一有贪心和贪念,就容易丧失理智。一旦被贪欲冲昏头脑,就不能把握自己,也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即使利害关系非常明白,也看不出来,所谓利令智昏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贪婪的人容易被物欲和眼前的小利所蒙蔽,招来
灾祸。
举例
元朝的刘秉忠,性情平静,淡泊名利,十七岁做官,不久就辞官,到山里隐居,做了僧人。后来元世祖召见他,他多次劝皇帝要取法自然,休养生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他后来官居太保,但仍然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吃很简单的饭菜,以天下为己任。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想杀了儿子公子建。公子建逃到了郑国,郑定公对他不错,但因为国家弱也不能帮他。这时,晋国想攻打郑国。就贿赂公子建做内应,答应灭郑后立他为王。公子建答应了,但阴谋还没开始实行,就败露了,
郑定公杀了他。
原典
孤莫孤于自恃。
注释
注曰:桀纣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项羽自恃
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载自恃其狡,卢杞自恃其奸,则气骄于外,而善不入耳;不闻善,则孤而无助,及其败,天下争从而亡之。
王氏曰:“自逞己能,不为善政,良言傍若无知,所行恣情纵意,倚着些小聪明,终无德行,必是傲慢于人。人说好言,执蔽不肯听从;好言语不听,好事不为,虽有千金、万众,不能信用,则如独行一般,智寡身孤,德残自恃。”
解释
自满者败,自恃者孤。自以为是,得意忘形,自然就陷入孤立。世上好骄傲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真有才,因而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另一种其实腹中空空,无德无能,但也照样谁都瞧不起。对于后者,失败是自然的;而对于恃才自傲的人来说,骄傲自满,过高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不听别
人的忠告,陷于盲目,反而把自己的长处变成了短处。
举例
曾子,战国时代鲁国人,他提出“每日三省吾身”,就
是每天都做自我批评,找出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后来成为
孔子的著名弟子和道统的传人。
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齐桓公贪图女色,还很爱吃,会享受,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这些投其所好的人,却想称霸天下,所以把国家大事都委托给管仲。管仲死后,鲍叔牙继任,他自知才能不如管仲,就劝桓公远离小人。桓公就把易牙等人赶走了。但这几个人走了之后,桓公吃不香,睡不好,也不说话,也没有了笑容,就又把他们召了回来。这样一来,几个小人当了权,齐国很快就乱了。
原典
危莫危于任疑。
注释
注曰:汉疑韩信而任之,而信几叛;唐疑李怀光而
任之,而怀光遂逆。王氏曰:“上疑于下,必无重用之心;下惧于上,事
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当休委。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业难成,犹有危亡之患。”
解释
常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很深刻的道理。
这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既要重用他,就不要怀疑他,
如果用而疑之,这对用人者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方
面是出于对事业成败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担忧。
《尚书》说:怀疑积累多了谋划就失败了。
荀子说:聪明人应该抛弃疑惑。
举例
王翦是秦国名将,他带领六十万大军讨伐楚国,秦始皇送他到灞上,王翦请求封给他良田美室。始皇说:“将军你放心走吧,怎么还担心贫穷呢?”王翦说:“我得赶紧请求啊,为了子孙后代。”始皇大笑。王翦走到国界了,又五次派使者向始皇请求封赏。有人说:“将军怎么和要饭的一样,太过分了。”王翦说:“不,秦王的性格多疑而残忍,现在差不多把整个国家的兵力都委托给我了。我不这样做,不能消除他的猜疑啊。”
刘备占据四川后,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驻守荆州。关羽向来瞧不起他的属将糜芳和傅士仁,在他攻打魏国的时候,让这两个人留守荆州,准备军需。关羽自己率领大军破樊城,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震动许昌。曹操很害怕,就派人去结交孙权。孙权引诱糜芳和傅士仁,二人投降,孙权派兵
袭击关羽的后路,导致了关羽的失败。
原典
败莫败于多私。
注释
注曰:赏不以功,罚不以罪;喜佞恶直,亲邪远贤;
小则结匹夫之怨,大则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败也。王氏曰:“不行公正之事,贪爱不义之财;欺公枉法,
私求财利。后有累己、败身之祸。”
解释
人都有私心和私利,此乃人之天性。但过分的自私就什么都得不到,相反,真正做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公无私的人却可以得到一切,这就是私与公的辩证法。所谓:“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取天下者也。”以及老子说的:“夫惟不私,故能成其私。”道理是一样的。
《尚书》说:以公灭私,人民就怀念他,没有公心,就会多为一己的私利打算。私心小则结匹夫之怨,私心大则激怒
天下人。
举例
项羽是楚国的名将,三年内率领五个诸侯灭了秦朝,从
此分封天下。项羽号称霸王,他力气过人,能够拔山举鼎,
天下无敌,大小七十多战,所向披靡。但项羽也因自恃英勇
而刚愎自用,导致辅佐他的人都走了,过了五年,就被刘邦打败。
隋炀帝亲自带兵出征高丽,楚国公杨玄感在黎阳造反。李密对他说:“现在天子远征高丽,接近幽州,和这里远隔千里。如果你派兵占领了蓟,就等于扼住了他的咽喉。这样,天子南有大海,北有胡兵,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一个月,粮草物资就用完了,那时候你只要举旗一呼,他的部队就会投降,不战而胜,这是上策。”杨玄感不听,他贪图洛
阳的财宝,就去包围洛阳,结果失利被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