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战争从未如此热血:二战美日太平洋大对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撤退命令下达后,所有道路上都充斥着撤退的军队,加上没有疏导交通的宪兵进行维护,现场出现了混乱。指挥官们非常担心,尾追的日军会趁机进行炮击。还好,本间和奈良都没能想到这一招。
美军的后卫部队很尽责,尽管抵抗力微弱,但仍坚持到了主力撤出为止。1942年1月25日,美国大兵们得以全部撤出纳堤阵地,这些撤下来的士兵看起来个个像行尸走肉似的。
除了连续作战带来的疲困不堪外,他们主要是饿成了这副模样。
就在巴丹大撤退前,麦克阿瑟曾将他的撤退计划报告给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马歇尔不仅表示同意,还答应尽量派遣援军。不过,当时马歇尔的想法只是为了给麦帅灌点蜜糖水,打打气、鼓鼓劲而已。在日军基本控制太平洋的制海权、制空权的情况下,“彩虹五号”计划事实上已告夭折,海路和空中运输都变得极其危险。无论马歇尔本人还是美国海军部长,都不会为此铤而走险。
另一方面,由艾森豪威尔主持的华盛顿会议认为,美国所能提供的船舶、飞机和兵员,难以同时满足欧洲和太平洋两个战场的需要,必须有所侧重。侧重哪里呢,自然还是欧洲战场,所谓“欧洲第一”或者是“(打)希特勒第一”。
撤到巴丹后,麦克阿瑟马上发电报求援。但除了从澳大利亚和爪哇开来三条货船外,马歇尔的那些保证全未兑现。
麦克阿瑟苦笑着把他遇到的尴尬,比喻成是一次野外行军。行军中,上司告诉士兵,下一个水源地大约还有十英里远,其实根本就不是。在多次上当后,饥渴难耐的士兵只好对上司说:“长官,你不用多说了,谢谢上帝,我们还能坚持。”
回头面对巴丹军民,麦克阿瑟连苦笑的表情都做不出来了。按照最初的军需统计,搬来巴丹的物资至少能够维持半年,但这个乐观的想法很快就被证明不成立。
除了美菲军外,还有许多难民逃入巴丹。本间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使巴丹粮食储存大为减少的机会,便有意将巴丹北面的居民,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赶进美菲军防线。因为他很清楚,麦克阿瑟不可能听任这些难民饿死。
巴丹难民一下子达到了2.6万人,加上8万美菲军,总计有10万之众。正如本间预计的那样,麦克阿瑟不得不在美菲军的阵地后面,为这些可怜的人建立难民营,并被迫将士兵的粮食配给减少一半,后来又降到四分之一。即使这样,仍然是僧多粥少。
麦克阿瑟用悲观的口吻向华盛顿报告了美菲军现状:损失超过总兵力的三分之一,有的部队甚至已接近三分之二。
以如此沮丧的语调来叙述事实,当然是为了能尽快从上司那里要到援助。本质上,这位骄傲的将军是从不肯向任何困难和挫折低头的。
在整个巴丹防御战中,麦克阿瑟只到纳堤防线去过一次。有人免不了说三道四,背地里骂麦克阿瑟是胆小鬼,但这些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他。
一战时,麦克阿瑟曾和巴顿一起征战欧洲战场。两人在高地上进行指挥时,一发炮弹在身边爆炸,尘土迎面扑来,巴顿笔直地站着,然而还是向后退了一步。
麦克阿瑟纹丝不动,并且幽了巴顿一默:“别害怕,上校,你是听不到打中你的那发炮弹的。”
巴顿由此对麦克阿瑟非常佩服,他告诉家人:“麦克阿瑟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麦克阿瑟不会舍弃他的士兵,他说过的一句话曾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如果是活,我与大家一块儿活;如果是死,我也与大家一块儿死。”
麦克阿瑟不去第一线,是因为承诺中的援军和物资盼星星盼月亮,总也盼不到。他无法对一线官兵兑现自己的诺言... -->>
撤退命令下达后,所有道路上都充斥着撤退的军队,加上没有疏导交通的宪兵进行维护,现场出现了混乱。指挥官们非常担心,尾追的日军会趁机进行炮击。还好,本间和奈良都没能想到这一招。
美军的后卫部队很尽责,尽管抵抗力微弱,但仍坚持到了主力撤出为止。1942年1月25日,美国大兵们得以全部撤出纳堤阵地,这些撤下来的士兵看起来个个像行尸走肉似的。
除了连续作战带来的疲困不堪外,他们主要是饿成了这副模样。
就在巴丹大撤退前,麦克阿瑟曾将他的撤退计划报告给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马歇尔不仅表示同意,还答应尽量派遣援军。不过,当时马歇尔的想法只是为了给麦帅灌点蜜糖水,打打气、鼓鼓劲而已。在日军基本控制太平洋的制海权、制空权的情况下,“彩虹五号”计划事实上已告夭折,海路和空中运输都变得极其危险。无论马歇尔本人还是美国海军部长,都不会为此铤而走险。
另一方面,由艾森豪威尔主持的华盛顿会议认为,美国所能提供的船舶、飞机和兵员,难以同时满足欧洲和太平洋两个战场的需要,必须有所侧重。侧重哪里呢,自然还是欧洲战场,所谓“欧洲第一”或者是“(打)希特勒第一”。
撤到巴丹后,麦克阿瑟马上发电报求援。但除了从澳大利亚和爪哇开来三条货船外,马歇尔的那些保证全未兑现。
麦克阿瑟苦笑着把他遇到的尴尬,比喻成是一次野外行军。行军中,上司告诉士兵,下一个水源地大约还有十英里远,其实根本就不是。在多次上当后,饥渴难耐的士兵只好对上司说:“长官,你不用多说了,谢谢上帝,我们还能坚持。”
回头面对巴丹军民,麦克阿瑟连苦笑的表情都做不出来了。按照最初的军需统计,搬来巴丹的物资至少能够维持半年,但这个乐观的想法很快就被证明不成立。
除了美菲军外,还有许多难民逃入巴丹。本间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使巴丹粮食储存大为减少的机会,便有意将巴丹北面的居民,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赶进美菲军防线。因为他很清楚,麦克阿瑟不可能听任这些难民饿死。
巴丹难民一下子达到了2.6万人,加上8万美菲军,总计有10万之众。正如本间预计的那样,麦克阿瑟不得不在美菲军的阵地后面,为这些可怜的人建立难民营,并被迫将士兵的粮食配给减少一半,后来又降到四分之一。即使这样,仍然是僧多粥少。
麦克阿瑟用悲观的口吻向华盛顿报告了美菲军现状:损失超过总兵力的三分之一,有的部队甚至已接近三分之二。
以如此沮丧的语调来叙述事实,当然是为了能尽快从上司那里要到援助。本质上,这位骄傲的将军是从不肯向任何困难和挫折低头的。
在整个巴丹防御战中,麦克阿瑟只到纳堤防线去过一次。有人免不了说三道四,背地里骂麦克阿瑟是胆小鬼,但这些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他。
一战时,麦克阿瑟曾和巴顿一起征战欧洲战场。两人在高地上进行指挥时,一发炮弹在身边爆炸,尘土迎面扑来,巴顿笔直地站着,然而还是向后退了一步。
麦克阿瑟纹丝不动,并且幽了巴顿一默:“别害怕,上校,你是听不到打中你的那发炮弹的。”
巴顿由此对麦克阿瑟非常佩服,他告诉家人:“麦克阿瑟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麦克阿瑟不会舍弃他的士兵,他说过的一句话曾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如果是活,我与大家一块儿活;如果是死,我也与大家一块儿死。”
麦克阿瑟不去第一线,是因为承诺中的援军和物资盼星星盼月亮,总也盼不到。他无法对一线官兵兑现自己的诺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