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汉血丹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七十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剪灭掉西楚霸王的最后残余势力,统一天下。一面承袭了秦制的郡县制,一面又分封诸侯,天下疆域内,郡县与封国并行。
刘姓王室子弟加上八个异姓王,总共一口气分封了将近四十多个诸侯。这一方面是为了酬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天下的需要。
然而,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这条铁律,似乎适用于任何朝代。大汉朝建立后还没有几年的功夫,未央宫与地方诸侯之间便开始互相猜忌,杀机骤起!
八个异姓王,一个都没有得到幸免。从高祖皇帝五年到十一年,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以及第二任燕王卢绾,或死或逃,被全部铲除。
看来不是姓刘的都不会和自己一条心啊!刘邦吸取教训,杀白马为盟,给后世子孙立下了规矩:“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后,把这些被灭掉的异姓王的封地,都分给了自己的几个儿子。如此一来,诸侯王占据了天下大片土地,几乎占了一半儿还多。当时全国五十多个郡,诸侯国就占了近四十个,归中央政府管辖的,也不过就十余个郡县而已。在大汉版图上,中、西部的一小半儿地区,直属于未央宫。而北、东、南的大部地区则分属于诸侯。
汉高祖原以为依靠亲情和血缘,就可以使基业牢固,社稷永存,但是,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美梦。
这些诸侯王刚刚被分封时,或年纪尚小,或者羽翼未丰,还不足为虑。可是到了文帝时候,诸侯王势力已经迅速膨胀起来,大者跨州连郡,拥城数十,宫室百官已经与长安没有什么两样了。更过分的是,其中几个较大的诸侯国,不用汉朝法令,自己弄了一套,生杀大权握在手中,简直比皇帝还要威风。
可以说,汉文帝在位的时间段,就是一个与地方诸侯王不断斗争的过程。这牵扯了他大量的精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忧心重重。如果没有这些内患,想必这位仁德的帝王,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灿烂吧!
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他看到贾谊的《治安疏》,内心无疑是欢喜的。这位书生在奏疏中,形象地说明了朝廷所面临的天下形势,最大的隐患就是诸侯为患一方。
诸侯王和未央宫的关系,就如同人的小腿和腰一样粗,指头与大腿一样大,这样比例失调,连日常起居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敏捷的行动了。倘若有一两个指头抽搐,身心都不得安宁,若不及早根治,必然病入膏肓,即使有扁鹊的高超医术,也不能起死回生。
因此,这位热血书生第一次提出了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政权的建议。
然而,他的这条经国之策,提出的并不是时候。可以说是火侯未到,最后无疾而终,人亡政息。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利益和各种矛盾之争,终于使朝廷和诸侯王之间来了一次总爆发。
比起贾谊来,汉景皇帝的老师晁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硬派。一篇“削藩策”,终于引发了席卷天下的七国之乱。
这场历时三个多月的叛乱,给大汉王朝的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创伤。可以说是用力过猛,火候太老,做成了夹生饭。虽然平息了叛乱,铲除了首恶,但诸侯们与未央宫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摆平,只是深深地潜伏埋藏了起来。
这些往事,身为贾谊衣钵传人的主父偃自然都知道的很清楚。他历经世事,有一个词语叫做“疏不间亲”,理解的比谁都透彻。姓刘的终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啊!皇家的那些事儿,谁搀和进去谁倒霉,贾谊放逐,晁错腰斩,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看着云崖边少年意气风发的模样,心中却是深深的担忧。元召的脾性,他了解颇多,他既然已经开始做的事,就一定有过详细的考虑,别人很难再说服他。
只是,这次非比他从前所做的那些事,凶险程度非比寻常。他真的都想好了吗?
“自古以来,疏不间亲,皇家更是薄情,这个道理你要牢牢的记着!在任何情况下,以自身安全为第一考虑,才是你最应该做的事。至于其余的,一切都要以这个为前提……明白了吗?”
看了看与宴席之间相隔的距离,料想无人听见,主父偃终于说出了心底的话。
水寒话暖,无需多言,只此一句,足见挚诚。元召回过身来,笑容和秋天的太阳一样灿烂。
... -->>
七十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剪灭掉西楚霸王的最后残余势力,统一天下。一面承袭了秦制的郡县制,一面又分封诸侯,天下疆域内,郡县与封国并行。
刘姓王室子弟加上八个异姓王,总共一口气分封了将近四十多个诸侯。这一方面是为了酬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天下的需要。
然而,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这条铁律,似乎适用于任何朝代。大汉朝建立后还没有几年的功夫,未央宫与地方诸侯之间便开始互相猜忌,杀机骤起!
八个异姓王,一个都没有得到幸免。从高祖皇帝五年到十一年,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以及第二任燕王卢绾,或死或逃,被全部铲除。
看来不是姓刘的都不会和自己一条心啊!刘邦吸取教训,杀白马为盟,给后世子孙立下了规矩:“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后,把这些被灭掉的异姓王的封地,都分给了自己的几个儿子。如此一来,诸侯王占据了天下大片土地,几乎占了一半儿还多。当时全国五十多个郡,诸侯国就占了近四十个,归中央政府管辖的,也不过就十余个郡县而已。在大汉版图上,中、西部的一小半儿地区,直属于未央宫。而北、东、南的大部地区则分属于诸侯。
汉高祖原以为依靠亲情和血缘,就可以使基业牢固,社稷永存,但是,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美梦。
这些诸侯王刚刚被分封时,或年纪尚小,或者羽翼未丰,还不足为虑。可是到了文帝时候,诸侯王势力已经迅速膨胀起来,大者跨州连郡,拥城数十,宫室百官已经与长安没有什么两样了。更过分的是,其中几个较大的诸侯国,不用汉朝法令,自己弄了一套,生杀大权握在手中,简直比皇帝还要威风。
可以说,汉文帝在位的时间段,就是一个与地方诸侯王不断斗争的过程。这牵扯了他大量的精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忧心重重。如果没有这些内患,想必这位仁德的帝王,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灿烂吧!
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他看到贾谊的《治安疏》,内心无疑是欢喜的。这位书生在奏疏中,形象地说明了朝廷所面临的天下形势,最大的隐患就是诸侯为患一方。
诸侯王和未央宫的关系,就如同人的小腿和腰一样粗,指头与大腿一样大,这样比例失调,连日常起居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敏捷的行动了。倘若有一两个指头抽搐,身心都不得安宁,若不及早根治,必然病入膏肓,即使有扁鹊的高超医术,也不能起死回生。
因此,这位热血书生第一次提出了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政权的建议。
然而,他的这条经国之策,提出的并不是时候。可以说是火侯未到,最后无疾而终,人亡政息。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利益和各种矛盾之争,终于使朝廷和诸侯王之间来了一次总爆发。
比起贾谊来,汉景皇帝的老师晁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硬派。一篇“削藩策”,终于引发了席卷天下的七国之乱。
这场历时三个多月的叛乱,给大汉王朝的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创伤。可以说是用力过猛,火候太老,做成了夹生饭。虽然平息了叛乱,铲除了首恶,但诸侯们与未央宫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摆平,只是深深地潜伏埋藏了起来。
这些往事,身为贾谊衣钵传人的主父偃自然都知道的很清楚。他历经世事,有一个词语叫做“疏不间亲”,理解的比谁都透彻。姓刘的终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啊!皇家的那些事儿,谁搀和进去谁倒霉,贾谊放逐,晁错腰斩,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看着云崖边少年意气风发的模样,心中却是深深的担忧。元召的脾性,他了解颇多,他既然已经开始做的事,就一定有过详细的考虑,别人很难再说服他。
只是,这次非比他从前所做的那些事,凶险程度非比寻常。他真的都想好了吗?
“自古以来,疏不间亲,皇家更是薄情,这个道理你要牢牢的记着!在任何情况下,以自身安全为第一考虑,才是你最应该做的事。至于其余的,一切都要以这个为前提……明白了吗?”
看了看与宴席之间相隔的距离,料想无人听见,主父偃终于说出了心底的话。
水寒话暖,无需多言,只此一句,足见挚诚。元召回过身来,笑容和秋天的太阳一样灿烂。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