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所以从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意识到了这样一点:皇帝是不好干的,国家是不好管的,而我是不行的,国家大事就交给信得过的人去干,自己能过好小日子就行了。
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判断使大明王朝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那么谁是信得过的人呢?对于隆庆而言,自然就是身边的那几位讲官了,除殷士儋外(原因很复杂,后面再讲),高拱、张居正、陈以勤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于是在隆庆初年(1567),礼部尚书陈以勤与吏部左侍郎张居正同时入阁。至此内阁已有六人,他们分别是首辅徐阶,次辅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
请注意上面的六人名单排序,它的顺序排列实在非同寻常。
在明代,内阁是讲究论资排辈的,先入阁的是前辈当首辅,后来的只能做小弟当跟班,那小弟怎么才能做首辅呢?很简单,等前辈都死光了,你就能当前辈了。
这里特别说明,早你一天入阁就是你的前辈,你就得排在后面,规矩是不能乱的。可能有人要问,要是两人同一天入阁怎么办呢?
那也简单,大家就比资历吧,你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我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那你就是前辈。如果连资历也相同,就比入阁时候的官级,你是正部,我是副部,你还是前辈。如果官级也相同,那就比年龄,反正不分出个先后不算完。
所以张居正虽然与陈以勤同时入阁,但论资历和官级,他都要差点,只能委屈点,排在第六了。
其实这种排序本也说不准,要说起来,排第二的李春芳还是陈以勤的学生,谁让人家进步快呢?这种事情,不能怨天尤人。
这就是隆庆初年的内阁顺序表,考虑到排序,再看看前面几位生龙活虎的状态,如果按自然死亡计算,张居正要想接班,至少也得等到七八十,这还是保底价。
不过幸好,除了论资排辈外,我国也不缺乏其他的优秀传统,比如不斗到死不罢休的斗争哲学。
就在张居正刚刚入阁之后不久,一场猛烈无比的风暴来临了。
正所谓十处打锣,九处有他,这次挑事的又是一位老熟人——胡应嘉。
弹劾,归隐
虽说上次投机不成,没有搞掉高拱,反而结了仇,但胡应嘉没有辞职,更不退休,这位仁兄注定是闲不下来的。很快,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为他提供了新的发挥途径——京察。
明代的官员制度是很严格的,每三年考核一次,每六年京察一次。顾名思义,京察就是京城检察,对象是全国五品以下官员(含五品),按此范围,全国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属都是考察对象(知府正五品)。
当然,也包括京城的京官。
这么一算起来,那些整天叫嚷的言官也都是考察对象,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统统是正七品,六部六科都给事中是正七品,给事中才从七品,算是包了饺子。
我查了一下,这个条例是明宪宗朱见深时开始实施的,很怀疑这是不是朱同志受不了骂,故意这么干的。
如果这真是他的本意,那他就要失望了,因为一百多年来,每次京察的结果总是地方官倒霉,言官安然无恙。想想也是,管京察的是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不是内阁大学士,连皇帝都怕言官,两位部长大人怎么敢干得罪人的事情呢?
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同了,除了地方官外,许多原先威风凛凛的御史、给事中都下了课,乖乖地回了家,朝野一片哗然,敢闹事的却不多。
因为此时的吏部尚书是一个超级猛人,他虽然没有入阁,却比大学士还狠——杨博。
说来惭愧,这位当年严世蕃口中的天下三杰竟然还活着,而且老而弥坚。这次京察是由他主导的,那就真算是一锤定音了:
想当年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就陪大学士巡边,之后镇守蒙古边疆,杀了二十多年人,又干了十几年政务,严嵩在时都要让老子三分,你们这些小瘪三,也只能去欺负皇帝,免了就免了,辞了就辞了,你敢怎样?
想想倒也是,现在的内阁成员中,除了徐阶外,其余五人见到他都得恭恭敬敬地行礼,谁还敢动他?
但这世上从不缺胆大的,胡应嘉估计是得罪了高拱,反正豁出去了,就摸了这个老虎屁股,他上书弹劾了杨博。
当然,弹劾也是有理由的。虽说这次从中央到地方,撤掉了很多的官员,但唯独有一类人却丝毫未动——山西人。而“凑巧”的是,杨博就是山西人。
狭隘的老乡观念是要不得的,是一定要摒弃的,这就是胡应嘉弹劾的主要内容。但文书送上去后,杨博还没做出反应,内阁就先动手了。
具体说来,是高拱要解决胡应嘉。他握着胡言官的那封奏疏,大声疾呼应该让胡应嘉趁早滚蛋,回家当老百姓。
之所以会落到这个局面,只是因为胡应嘉先生过于激动,结果忽视了一个程序问题。
京察的主办单位是吏部和都察院,而作为给事中,也是要参与其中的。胡应嘉全程办理了此事,却一言不发,现在京察结束了才来告状,你早干吗去了?
高拱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他辞严色厉,一边骂胡应嘉还一边斜眼瞟徐阶,那意思是你能拿我怎样。而郭朴也趁机凑了回热闹,跟着嚷起来,要严惩胡应嘉。
像徐阶这种老江湖,自然是不吃眼前亏的,如果再闹下去,就要骂到自己头上来了,所以他腰一弯,就势打了个滚:
“那好吧,我也同意。”
高拱,这可是你自找的,不用我出手,自然有人收拾你。
事实说明,高拱兄还是天真了点。他万万想不到,处罚令下达之日,就是他倒霉之时。
自打胡应嘉要贬官的传言由路边社传出之后,高拱就没消停过,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言官已经动员起来:胡应嘉替我们说话,既然高大人要他下课,我们就要高大人下台!
最先跳出来的是给事中辛自修、御史陈联芳,他们分别弹劾高拱滥用职权、压制言论等罪名。但高拱不愧为老牌政治家,轻而易举便一一化解。
然而当听说另一位言官准备出场弹劾时,高拱却顿时感到了末日的来临,这个人的名字叫欧阳一敬。
欧阳一敬,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给事中,从七品。
这是一份并不起眼的履历,但只要看看他的弹劾成绩,你就会发现他的可怕。
嘉靖年间,他弹劾太常少卿晋应槐,晋应槐罢官。
接着,他弹劾礼部尚书董份,董份罢官。
后他调任兵科给事中,弹劾广西总兵(军区司令员)、恭顺侯吴继爵,吴继爵罢官。也正是因为这位仁兄的一状,饱经沧桑的俞大猷大侠才得以接替此位,光荣退休。
三个月后,弹劾陕西总督陈其学、巡抚戴才,陈其学、戴才罢官。
如果你觉得他已经很有胆、很敢弹的话,那我建议你还是接着往下看,因为他还曾经弹劾以下这些人(排名不分先后):
英国公张溶、山西总兵董一奎、浙江总兵刘显、锦衣卫都督李隆等等。
所以从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意识到了这样一点:皇帝是不好干的,国家是不好管的,而我是不行的,国家大事就交给信得过的人去干,自己能过好小日子就行了。
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判断使大明王朝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那么谁是信得过的人呢?对于隆庆而言,自然就是身边的那几位讲官了,除殷士儋外(原因很复杂,后面再讲),高拱、张居正、陈以勤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于是在隆庆初年(1567),礼部尚书陈以勤与吏部左侍郎张居正同时入阁。至此内阁已有六人,他们分别是首辅徐阶,次辅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
请注意上面的六人名单排序,它的顺序排列实在非同寻常。
在明代,内阁是讲究论资排辈的,先入阁的是前辈当首辅,后来的只能做小弟当跟班,那小弟怎么才能做首辅呢?很简单,等前辈都死光了,你就能当前辈了。
这里特别说明,早你一天入阁就是你的前辈,你就得排在后面,规矩是不能乱的。可能有人要问,要是两人同一天入阁怎么办呢?
那也简单,大家就比资历吧,你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我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那你就是前辈。如果连资历也相同,就比入阁时候的官级,你是正部,我是副部,你还是前辈。如果官级也相同,那就比年龄,反正不分出个先后不算完。
所以张居正虽然与陈以勤同时入阁,但论资历和官级,他都要差点,只能委屈点,排在第六了。
其实这种排序本也说不准,要说起来,排第二的李春芳还是陈以勤的学生,谁让人家进步快呢?这种事情,不能怨天尤人。
这就是隆庆初年的内阁顺序表,考虑到排序,再看看前面几位生龙活虎的状态,如果按自然死亡计算,张居正要想接班,至少也得等到七八十,这还是保底价。
不过幸好,除了论资排辈外,我国也不缺乏其他的优秀传统,比如不斗到死不罢休的斗争哲学。
就在张居正刚刚入阁之后不久,一场猛烈无比的风暴来临了。
正所谓十处打锣,九处有他,这次挑事的又是一位老熟人——胡应嘉。
弹劾,归隐
虽说上次投机不成,没有搞掉高拱,反而结了仇,但胡应嘉没有辞职,更不退休,这位仁兄注定是闲不下来的。很快,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为他提供了新的发挥途径——京察。
明代的官员制度是很严格的,每三年考核一次,每六年京察一次。顾名思义,京察就是京城检察,对象是全国五品以下官员(含五品),按此范围,全国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属都是考察对象(知府正五品)。
当然,也包括京城的京官。
这么一算起来,那些整天叫嚷的言官也都是考察对象,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统统是正七品,六部六科都给事中是正七品,给事中才从七品,算是包了饺子。
我查了一下,这个条例是明宪宗朱见深时开始实施的,很怀疑这是不是朱同志受不了骂,故意这么干的。
如果这真是他的本意,那他就要失望了,因为一百多年来,每次京察的结果总是地方官倒霉,言官安然无恙。想想也是,管京察的是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不是内阁大学士,连皇帝都怕言官,两位部长大人怎么敢干得罪人的事情呢?
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同了,除了地方官外,许多原先威风凛凛的御史、给事中都下了课,乖乖地回了家,朝野一片哗然,敢闹事的却不多。
因为此时的吏部尚书是一个超级猛人,他虽然没有入阁,却比大学士还狠——杨博。
说来惭愧,这位当年严世蕃口中的天下三杰竟然还活着,而且老而弥坚。这次京察是由他主导的,那就真算是一锤定音了:
想当年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就陪大学士巡边,之后镇守蒙古边疆,杀了二十多年人,又干了十几年政务,严嵩在时都要让老子三分,你们这些小瘪三,也只能去欺负皇帝,免了就免了,辞了就辞了,你敢怎样?
想想倒也是,现在的内阁成员中,除了徐阶外,其余五人见到他都得恭恭敬敬地行礼,谁还敢动他?
但这世上从不缺胆大的,胡应嘉估计是得罪了高拱,反正豁出去了,就摸了这个老虎屁股,他上书弹劾了杨博。
当然,弹劾也是有理由的。虽说这次从中央到地方,撤掉了很多的官员,但唯独有一类人却丝毫未动——山西人。而“凑巧”的是,杨博就是山西人。
狭隘的老乡观念是要不得的,是一定要摒弃的,这就是胡应嘉弹劾的主要内容。但文书送上去后,杨博还没做出反应,内阁就先动手了。
具体说来,是高拱要解决胡应嘉。他握着胡言官的那封奏疏,大声疾呼应该让胡应嘉趁早滚蛋,回家当老百姓。
之所以会落到这个局面,只是因为胡应嘉先生过于激动,结果忽视了一个程序问题。
京察的主办单位是吏部和都察院,而作为给事中,也是要参与其中的。胡应嘉全程办理了此事,却一言不发,现在京察结束了才来告状,你早干吗去了?
高拱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他辞严色厉,一边骂胡应嘉还一边斜眼瞟徐阶,那意思是你能拿我怎样。而郭朴也趁机凑了回热闹,跟着嚷起来,要严惩胡应嘉。
像徐阶这种老江湖,自然是不吃眼前亏的,如果再闹下去,就要骂到自己头上来了,所以他腰一弯,就势打了个滚:
“那好吧,我也同意。”
高拱,这可是你自找的,不用我出手,自然有人收拾你。
事实说明,高拱兄还是天真了点。他万万想不到,处罚令下达之日,就是他倒霉之时。
自打胡应嘉要贬官的传言由路边社传出之后,高拱就没消停过,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言官已经动员起来:胡应嘉替我们说话,既然高大人要他下课,我们就要高大人下台!
最先跳出来的是给事中辛自修、御史陈联芳,他们分别弹劾高拱滥用职权、压制言论等罪名。但高拱不愧为老牌政治家,轻而易举便一一化解。
然而当听说另一位言官准备出场弹劾时,高拱却顿时感到了末日的来临,这个人的名字叫欧阳一敬。
欧阳一敬,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给事中,从七品。
这是一份并不起眼的履历,但只要看看他的弹劾成绩,你就会发现他的可怕。
嘉靖年间,他弹劾太常少卿晋应槐,晋应槐罢官。
接着,他弹劾礼部尚书董份,董份罢官。
后他调任兵科给事中,弹劾广西总兵(军区司令员)、恭顺侯吴继爵,吴继爵罢官。也正是因为这位仁兄的一状,饱经沧桑的俞大猷大侠才得以接替此位,光荣退休。
三个月后,弹劾陕西总督陈其学、巡抚戴才,陈其学、戴才罢官。
如果你觉得他已经很有胆、很敢弹的话,那我建议你还是接着往下看,因为他还曾经弹劾以下这些人(排名不分先后):
英国公张溶、山西总兵董一奎、浙江总兵刘显、锦衣卫都督李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