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崇焕当时的身份是平民,按惯例,复起也得有个级别,先干个主事,处级过段时间再提,比较合理。然而,他接受的第一个职务,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为,但当他真正站在权力的顶峰时,却没有看到风景,只有一片废墟。
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
应该说,这几句话都是有道理的。经过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几番折腾,已经差不多了,加上又蹦出来个九千岁人妖,里外一顿猛捶,大明公司就剩一口气了。
朝廷纷争不断,朝政无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干柴已备,只差一把火。
救火员崇祯登场。
他浇的第一盆水,叫做袁崇焕。
崇祯是很喜欢袁崇焕的,因为他起用袁崇焕的时间,是天启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此时,魏忠贤刚死十三天,尸体都还没烂。
几天后,在老家东莞数星星的袁崇焕接到了复起任职通知,大吃一惊。
吃惊的不是复起,而是职务。
袁崇焕当时的身份是平民,按惯例,复起也得有个级别,先干个主事(处级),过段时间再提,比较合理。
然而,他接受的第一个职务,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
兵部左侍郎,是兵部副部长,都察院右都御史,是二品正部级,也就是说,在一天之内,布衣袁崇焕就变成了正部级副部长。
袁部长明显没缓过劲儿来,在家待了几个月,啥事都没干,却又等来了第二道任职令。
这一次,他的职务变成了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明代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任职令诞生了。
因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是一个很大的官,很大。
所谓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部长,很牛,但最牛的官职,是后四个字——督师蓟辽。
我之前曾经说过,明代的地方官,最大的是布政使、按察使和指挥使,为防互相扯皮,由中央下派特派员统一管理,即为巡抚。
鉴于后期经营不善,巡抚只管一个地方,再摆不平,就派高级特派员管理巡抚,即为总督。
到了天启、崇祯,局势太乱,连总督都搞不定了,就派特级特派员,比总督还大,即为督师。
换句话说,督师是明代除皇帝外,管辖地方权力最大的官员。
而要当巡抚、总督、督师的条件,也是不同的。
要当巡抚,至少混到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品正厅级)或是六部侍郎(副部级),才有资格。
而担任总督的,一般都是都察院都御史(二品部级),或是六部尚书(部长)。
明代最高级别的干部,就是部级。所以能当上督师的,只剩下一种人——内阁大学士。
比如之前的孙承宗、后来的杨嗣昌,都是大学士督师。
袁崇焕例外。
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只是袁百姓,几月后,他就成了袁尚书,还破格当上了督师,而袁督师的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换句话说,袁督师手下,有五六个巡抚。
任职令同时告知,立刻启程,赶到京城,皇帝急着见你。
崇祯确实急着见袁崇焕,因为此时的辽东,已经出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自从被袁崇焕打跑后,皇太极始终很消停,他没有继续用兵,却开始了不同寻常的举动。
皇太极和他老爹不同。从某种角度讲,努尔哈赤相当之野蛮,打仗,占了地方就杀,不杀的拉回来做奴隶,给贵族当畜生使。在后金当官的汉人,只能埋头干活,不能骑马,不能养牲口,活着还好,要是死了,老婆就得没收,送到贵族家当奴隶。
相比而言,皇太极很文明,他尊重汉族习惯,不乱杀人,讲信用,特别是对汉族前来投奔的官员,那是相当的客气,还经常赏赐财物。
总而言之,他很温和。
温和文明的皇太极,是一个比野蛮挥刀的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在皇太极的政策指引下,后金领地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发展稳固。而某些在明朝混不下去的人,也开始跑去讨生活,这当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范文程。
每次说到这个人,我都要呸一口,呸。
呸完了,接着说。
说起汉奸,全国人民就会马上想起吴三桂,但客观地讲,吴三桂当汉奸还算情况所迫。范文程就不同了,他是自动前去投奔,去出卖自己同胞的,属于汉奸的最原始、最无耻形态。
参考消息
大明骨,大清肉
范文程一生侍奉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位领导,是清代开国最著名的谋士。其重要性,比之汉代的张良、明代的刘基也毫不逊色,但他比前两者幸运的是,在功成之后,没有遭到皇帝的猜忌清洗。他生病时,顺治亲自给他调药,还派画师为他画像并小心珍藏;他死后,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祭文,还立碑记功,并手书“元辅高风”的匾额。有清一代,特别是前期,罕见有汉人官员能得到这样的重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卖国贼,他的事业越成功,对明朝人民的伤害就越深。他经常说自己是“大明骨,大清肉”,可惜哪有那么多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美事呢?
他原本是个举人(另说是秀才),因为在大明混得不好,就投了皇太极。在此后几十年的汉奸生涯中,他起了极坏的作用,讽刺的是,据说他还有个光荣的嫡系祖先——范仲淹。
想当年,范仲淹同志在宋朝艰苦奋斗,抗击西夏,如在天有灵,估计是要改家谱的。不过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代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
在范文程的帮助下,皇太极建立了朝廷(完全仿照明朝),开始组建国家机器,进行奴隶制改造,为进入封建社会而努力。
要对付这个可怕的敌人,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在紫禁城里的平台上,怀着憧憬和希望,皇帝陛下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召见,史称“平台召对”。
他们见面的那一天,是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
顺便说一句,由于本人数学不好,在我以上叙述的所有史实中,日期都是依照原始史料,使用阴历。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阴历七月十四,是鬼节的前一天。
七月十四,鬼门将开,阴风四起。
那天有没有鬼出来我不知道,但当天的这场谈话,确实比较鬼。
谈话开始,崇祯先客套,狠狠地夸奖袁崇焕,把袁督师说得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于是,袁督师激动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年时间,我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这下吹大发了。
百年之后的清朝史官们,在经过时间的磨砺和洗礼后,选出了此时此刻唯一能够挽救危局的人,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但这个人不是袁崇焕,而是孙承宗。
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明代史料后,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客观的。
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实施者,一个坚定的战斗执行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制定者。
而从他此后的表现看,他也不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
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言而起。
崇祯很兴奋,兴奋得连声夸奖袁崇焕,说你只要给我好好干,我也不吝惜赏赐。旁边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气氛如此热烈,以至于皇帝陛下决定:休会。
但脑袋清醒的人还是有的,比如兵科给事中许誉卿。
他抱着学习的态度,找到了袁崇焕,讨教如何五年平辽。
照许先生的想法,袁督师的计划应该非常严密。
然而,袁崇焕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聊慰上意!
翻译过来就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
差点拿笔做笔记的许誉卿当时就傻了。
他立刻小声(怕旁边人听见)地对袁崇焕说:
“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
这句话意思是,皇上固然不懂业务,但是比较较真,现在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日期验收工作,你怎么办?
袁督师的反应,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怃然自失。
没事,牛吹过了,就往回拉。
于是,当崇祯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袁督师就开始提要求了。
首先是钱粮,要求户部支持,武器装备,要求工部支持。
然后是人事,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全力支持。
最后是言官,我在外打仗,言官唧唧喳喳难免,不要让他们烦我。
以上要求全部得到了满足,立即。
崇祯是个很认真的人,他马上召集六部尚书,开了现场办公会,逐个落实,保证兑现。
会议就此结束,双方各致问候,散伙。
在这场召对中,崇祯是很真诚的,袁崇焕是很不真诚的。因为当时的辽东局势已成定论,后金连衙门都修起来了,能够守住就算不错。你看崇祯兄才刚二十,又不懂业务,就糊弄他,是很不厚道的。
就这样,袁崇焕胸怀五年平辽的口号,在崇祯期望的目光中,走向了辽东。
可他刚走到半路,就有人告诉他,你不用去了,去了也没兵。
就在他被皇帝召见的十天后,宁远发生了兵变。
兵变的原因,是不发工资。
明代财政收入来源
我曾翻阅过明代户部记录,惊奇地发现,明朝的财政制度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竟然都没有行政拨款。也就是说,地方办公经费,除老少边穷地区外,朝廷是不管的,自己去挣,挣得多就多花,挣得少就少花,挣不到就滚蛋。
而明朝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都用在了同一个地方——军费。
什么军饷、粮草、衣物,打赢了有赏钱,打输了有补偿,打死了有安家费,再加上个别不地道的人吃空额、扣奖金,几乎每年都不够用。
宁远的情况大致如此,由于财政困难,已经连续四个月没有发工资了。
要知道,拖欠军饷和拖欠工钱是不一样的,不给工资,最多就去法院告你,让你吃官司,不给军饷,就让你吃大刀。
最先吃苦头的,是辽东巡抚毕自肃,兵变发生时,他正在衙门审案,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绑成了粽子,关进了牢房,和他一起被抓的,还有宁远总兵朱梅。
抓起来就一件事,要钱,可惜的是,翻遍巡抚衙门,竟然一文钱没有。
其实毕自肃同志确实是个很自肃的人,为发饷的事情,几次找户部要钱。讽刺的是,户部尚书的名字叫做毕自严,是他的哥哥,关系铁到这个份儿上,都没要到钱,可见是真没办法了。
但苦大兵不管这个,干活就得发工钱,不发工钱就干你。毕大人最先遭殃,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关键时刻部下赶到,说你们把他打死也没用,不如把人留着,我去筹钱。
就这样,兵变弄成了绑票,东拼西凑,找来两万两银子。当兵的不干,又要闹事,无奈之下,巡抚衙门主动出面,以政府作担保,找人借了五万两银子(要算利息),补了部分工资,这才把人弄出来。
毕自肃确实是个好人,出来后没找打他的人,反而跟自己过不去,觉得闹到这个局势,有很大的领导责任。但他实在太过实诚,为负责任,竟然自杀了。
毕巡抚是个老实人,袁督师就不同了,听说兵变消息,勃然大怒:竟敢闹事,反了你们了!
袁崇焕立刻马不停蹄往地方赶,到了宁远,衙门都不进,直接就奔军营。
此时的军营,已彻底失去控制,军官都不敢进,进去就打,闹得不行,袁崇焕进去了,大家都安静了。
所谓闹事,也是有欺软怕硬这一说的。
袁崇焕首先宣读了皇帝的谕令,让大家散会,回营休息,然后他找到几个心腹,只问了一个问题:
“谁带头闹的?”
回答:
“杨正朝、张思顺。”
那就好办了,先抓这两个。
两个人抓来,袁崇焕又只问了一个问题:想死,还是想活?
不过是讨点钱,犯不着跟自己过不去,想活。
想活可以,当叛徒就行。
很快,在两人的帮助下,袁崇焕找到了参与叛乱的其余十几个乱党,对这些人,就没有问题,也没有政策了,全部杀头。
领头的没有了,自然就不闹了,接下来的,是追究领导责任。
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军部将吴国琦,杀头,其余相关将领,免职的免职,查办的查办,这当中还包括后来把李自成打得满世界乱逃的左良玉。
兵变就此平息,但问题没有解决,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不发工资,玉皇大帝也镇不住。
袁崇焕直接找到崇祯,开口就要八十万。
八十万两白银,折合崇祯时期米价,大致是人民币六亿。
袁崇焕真敢要,崇祯也真敢给,马上批示户部尚书毕自严,照办。
毕自严回复,不办。
崇祯大发雷霆,毕自严雷打不动,说来说去就一句话,没钱。
毕尚书不怕事,也不怕死,他的弟弟死了都没能发出军饷,你袁崇焕算老几?
事实确实如此,我查了一下,当时明朝每年的收入,大致是四百万两,而明朝一年的军费,竟然是五百万两!如此下去,必定破产。
明朝,其实就是公司,公司没钱要破产,明朝没钱就完蛋,而军费的激增,应归功于努尔哈赤父子这十几年的抢掠带折腾。所谓明亡清兴的必然结局,不过如此。
虽说经济紧张,但崇祯还是满足了袁崇焕的要求,只是打了个折——三十万两。
钱搞定了,接下来是搞人。首先是辽东巡抚,毕巡抚死后,这个位置一直没人坐,袁崇焕说,干脆别派了,撤了这个职务拉倒。
崇祯同意了。
然后袁崇焕又说,登州、莱州两地(归他管)干脆也不要巡抚了,都撤了吧。
崇祯又同意了。
最后袁崇焕还说,为方便调遣,特推荐三人:赵率教、何可纲、祖大寿(他的铁杆),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何可纲为宁远总兵,原任总兵满桂、麻登云(非铁杆),另行任用。
崇祯还是同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请示任用这三个人的时候,袁崇焕曾经说过一句话: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此后的事情证明,这个誓言是比较准的,到期无果,三人互相残杀,他却未能请死。
袁崇焕复起后的要求
至此,袁崇焕人也有了,钱也有了,蓟辽之内,已无人可与之抗衡。
不,不,还是有一个。
近十年来,历任蓟辽总督,无论是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都没有管过他,也管不了他。
“孤处天涯,为国效命,曲直生死,唯君命是从。
“臣左都督,挂将军印领上方宝剑,总兵皮岛毛文龙泣血上疏。”
决定
袁崇焕想杀掉毛文龙。
这个念头啥时候蹦出来的,实在无法考证,反正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杀人动机,只有四个字:看不顺眼。
当然,也有些人说,袁崇焕要杀掉毛文龙,是要为投敌作准备。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新鲜,三百多年前袁崇焕快死那阵,京城里都这么说。
但事实上,这是个相当无聊的讲法。因为根据清朝《满文老档》的记载,毛文龙曾经跟皇太极通过信,说要投敌,连进攻路线都商量好了,要这么说,袁崇焕还算是为国除害了。
鉴于清朝有乱改史料的习惯,再加上毛文龙一贯的表现,其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
袁崇焕之所以决定干掉毛文龙,只是因为毛文龙不太听话。
毛文龙所在的皮岛,位于后金的后方,要传命令过去,要么穿越敌军阵地,要么坐船,如果不是什么惊天剧变,谁也不想费这个事。
躲在岛上,长期没人管,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想听话也听不了,所以不太听话。
更重要的是,毛文龙在皮岛,还是很有点作用的。毛大人位于后金后方,经常派游击队骚扰皇太极,出来弄他一下,又不真打,实在比较恶心,被皇太极视为心腹大患。
但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毛总兵驻守皮岛八年,做得最成功的不是军事,而是经济。皮岛也就是个岛,竟然被他做成了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无数的客商蜂拥而至,大大小小的走私船都从他那儿过,收钱就放行,他还参了股。
打仗倒也真打,每年都去,就是次数少点——六次,大多数时间,是在岛上列队示威,或者派人去后金那边摸个岗哨、打个闷棍之类。
但总体而言,毛文龙还是不错的,一人孤悬海外,把生意做得这么大,还牵制了皇太极,虽说打仗不太积极,但以他的兵力,能固守就及格了。
鉴于以上原因,历任总督、巡抚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放他过去了。
但袁崇焕是... -->>
袁崇焕当时的身份是平民,按惯例,复起也得有个级别,先干个主事,处级过段时间再提,比较合理。然而,他接受的第一个职务,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为,但当他真正站在权力的顶峰时,却没有看到风景,只有一片废墟。
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
应该说,这几句话都是有道理的。经过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几番折腾,已经差不多了,加上又蹦出来个九千岁人妖,里外一顿猛捶,大明公司就剩一口气了。
朝廷纷争不断,朝政无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干柴已备,只差一把火。
救火员崇祯登场。
他浇的第一盆水,叫做袁崇焕。
崇祯是很喜欢袁崇焕的,因为他起用袁崇焕的时间,是天启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此时,魏忠贤刚死十三天,尸体都还没烂。
几天后,在老家东莞数星星的袁崇焕接到了复起任职通知,大吃一惊。
吃惊的不是复起,而是职务。
袁崇焕当时的身份是平民,按惯例,复起也得有个级别,先干个主事(处级),过段时间再提,比较合理。
然而,他接受的第一个职务,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
兵部左侍郎,是兵部副部长,都察院右都御史,是二品正部级,也就是说,在一天之内,布衣袁崇焕就变成了正部级副部长。
袁部长明显没缓过劲儿来,在家待了几个月,啥事都没干,却又等来了第二道任职令。
这一次,他的职务变成了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明代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任职令诞生了。
因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是一个很大的官,很大。
所谓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部长,很牛,但最牛的官职,是后四个字——督师蓟辽。
我之前曾经说过,明代的地方官,最大的是布政使、按察使和指挥使,为防互相扯皮,由中央下派特派员统一管理,即为巡抚。
鉴于后期经营不善,巡抚只管一个地方,再摆不平,就派高级特派员管理巡抚,即为总督。
到了天启、崇祯,局势太乱,连总督都搞不定了,就派特级特派员,比总督还大,即为督师。
换句话说,督师是明代除皇帝外,管辖地方权力最大的官员。
而要当巡抚、总督、督师的条件,也是不同的。
要当巡抚,至少混到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品正厅级)或是六部侍郎(副部级),才有资格。
而担任总督的,一般都是都察院都御史(二品部级),或是六部尚书(部长)。
明代最高级别的干部,就是部级。所以能当上督师的,只剩下一种人——内阁大学士。
比如之前的孙承宗、后来的杨嗣昌,都是大学士督师。
袁崇焕例外。
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只是袁百姓,几月后,他就成了袁尚书,还破格当上了督师,而袁督师的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换句话说,袁督师手下,有五六个巡抚。
任职令同时告知,立刻启程,赶到京城,皇帝急着见你。
崇祯确实急着见袁崇焕,因为此时的辽东,已经出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自从被袁崇焕打跑后,皇太极始终很消停,他没有继续用兵,却开始了不同寻常的举动。
皇太极和他老爹不同。从某种角度讲,努尔哈赤相当之野蛮,打仗,占了地方就杀,不杀的拉回来做奴隶,给贵族当畜生使。在后金当官的汉人,只能埋头干活,不能骑马,不能养牲口,活着还好,要是死了,老婆就得没收,送到贵族家当奴隶。
相比而言,皇太极很文明,他尊重汉族习惯,不乱杀人,讲信用,特别是对汉族前来投奔的官员,那是相当的客气,还经常赏赐财物。
总而言之,他很温和。
温和文明的皇太极,是一个比野蛮挥刀的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在皇太极的政策指引下,后金领地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发展稳固。而某些在明朝混不下去的人,也开始跑去讨生活,这当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范文程。
每次说到这个人,我都要呸一口,呸。
呸完了,接着说。
说起汉奸,全国人民就会马上想起吴三桂,但客观地讲,吴三桂当汉奸还算情况所迫。范文程就不同了,他是自动前去投奔,去出卖自己同胞的,属于汉奸的最原始、最无耻形态。
参考消息
大明骨,大清肉
范文程一生侍奉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位领导,是清代开国最著名的谋士。其重要性,比之汉代的张良、明代的刘基也毫不逊色,但他比前两者幸运的是,在功成之后,没有遭到皇帝的猜忌清洗。他生病时,顺治亲自给他调药,还派画师为他画像并小心珍藏;他死后,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祭文,还立碑记功,并手书“元辅高风”的匾额。有清一代,特别是前期,罕见有汉人官员能得到这样的重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卖国贼,他的事业越成功,对明朝人民的伤害就越深。他经常说自己是“大明骨,大清肉”,可惜哪有那么多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美事呢?
他原本是个举人(另说是秀才),因为在大明混得不好,就投了皇太极。在此后几十年的汉奸生涯中,他起了极坏的作用,讽刺的是,据说他还有个光荣的嫡系祖先——范仲淹。
想当年,范仲淹同志在宋朝艰苦奋斗,抗击西夏,如在天有灵,估计是要改家谱的。不过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代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
在范文程的帮助下,皇太极建立了朝廷(完全仿照明朝),开始组建国家机器,进行奴隶制改造,为进入封建社会而努力。
要对付这个可怕的敌人,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在紫禁城里的平台上,怀着憧憬和希望,皇帝陛下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召见,史称“平台召对”。
他们见面的那一天,是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
顺便说一句,由于本人数学不好,在我以上叙述的所有史实中,日期都是依照原始史料,使用阴历。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阴历七月十四,是鬼节的前一天。
七月十四,鬼门将开,阴风四起。
那天有没有鬼出来我不知道,但当天的这场谈话,确实比较鬼。
谈话开始,崇祯先客套,狠狠地夸奖袁崇焕,把袁督师说得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于是,袁督师激动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计五年,全辽可复。”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年时间,我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这下吹大发了。
百年之后的清朝史官们,在经过时间的磨砺和洗礼后,选出了此时此刻唯一能够挽救危局的人,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但这个人不是袁崇焕,而是孙承宗。
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明代史料后,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客观的。
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实施者,一个坚定的战斗执行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制定者。
而从他此后的表现看,他也不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
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言而起。
崇祯很兴奋,兴奋得连声夸奖袁崇焕,说你只要给我好好干,我也不吝惜赏赐。旁边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气氛如此热烈,以至于皇帝陛下决定:休会。
但脑袋清醒的人还是有的,比如兵科给事中许誉卿。
他抱着学习的态度,找到了袁崇焕,讨教如何五年平辽。
照许先生的想法,袁督师的计划应该非常严密。
然而,袁崇焕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聊慰上意!
翻译过来就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
差点拿笔做笔记的许誉卿当时就傻了。
他立刻小声(怕旁边人听见)地对袁崇焕说:
“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
这句话意思是,皇上固然不懂业务,但是比较较真,现在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日期验收工作,你怎么办?
袁督师的反应,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怃然自失。
没事,牛吹过了,就往回拉。
于是,当崇祯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袁督师就开始提要求了。
首先是钱粮,要求户部支持,武器装备,要求工部支持。
然后是人事,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全力支持。
最后是言官,我在外打仗,言官唧唧喳喳难免,不要让他们烦我。
以上要求全部得到了满足,立即。
崇祯是个很认真的人,他马上召集六部尚书,开了现场办公会,逐个落实,保证兑现。
会议就此结束,双方各致问候,散伙。
在这场召对中,崇祯是很真诚的,袁崇焕是很不真诚的。因为当时的辽东局势已成定论,后金连衙门都修起来了,能够守住就算不错。你看崇祯兄才刚二十,又不懂业务,就糊弄他,是很不厚道的。
就这样,袁崇焕胸怀五年平辽的口号,在崇祯期望的目光中,走向了辽东。
可他刚走到半路,就有人告诉他,你不用去了,去了也没兵。
就在他被皇帝召见的十天后,宁远发生了兵变。
兵变的原因,是不发工资。
明代财政收入来源
我曾翻阅过明代户部记录,惊奇地发现,明朝的财政制度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竟然都没有行政拨款。也就是说,地方办公经费,除老少边穷地区外,朝廷是不管的,自己去挣,挣得多就多花,挣得少就少花,挣不到就滚蛋。
而明朝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都用在了同一个地方——军费。
什么军饷、粮草、衣物,打赢了有赏钱,打输了有补偿,打死了有安家费,再加上个别不地道的人吃空额、扣奖金,几乎每年都不够用。
宁远的情况大致如此,由于财政困难,已经连续四个月没有发工资了。
要知道,拖欠军饷和拖欠工钱是不一样的,不给工资,最多就去法院告你,让你吃官司,不给军饷,就让你吃大刀。
最先吃苦头的,是辽东巡抚毕自肃,兵变发生时,他正在衙门审案,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绑成了粽子,关进了牢房,和他一起被抓的,还有宁远总兵朱梅。
抓起来就一件事,要钱,可惜的是,翻遍巡抚衙门,竟然一文钱没有。
其实毕自肃同志确实是个很自肃的人,为发饷的事情,几次找户部要钱。讽刺的是,户部尚书的名字叫做毕自严,是他的哥哥,关系铁到这个份儿上,都没要到钱,可见是真没办法了。
但苦大兵不管这个,干活就得发工钱,不发工钱就干你。毕大人最先遭殃,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关键时刻部下赶到,说你们把他打死也没用,不如把人留着,我去筹钱。
就这样,兵变弄成了绑票,东拼西凑,找来两万两银子。当兵的不干,又要闹事,无奈之下,巡抚衙门主动出面,以政府作担保,找人借了五万两银子(要算利息),补了部分工资,这才把人弄出来。
毕自肃确实是个好人,出来后没找打他的人,反而跟自己过不去,觉得闹到这个局势,有很大的领导责任。但他实在太过实诚,为负责任,竟然自杀了。
毕巡抚是个老实人,袁督师就不同了,听说兵变消息,勃然大怒:竟敢闹事,反了你们了!
袁崇焕立刻马不停蹄往地方赶,到了宁远,衙门都不进,直接就奔军营。
此时的军营,已彻底失去控制,军官都不敢进,进去就打,闹得不行,袁崇焕进去了,大家都安静了。
所谓闹事,也是有欺软怕硬这一说的。
袁崇焕首先宣读了皇帝的谕令,让大家散会,回营休息,然后他找到几个心腹,只问了一个问题:
“谁带头闹的?”
回答:
“杨正朝、张思顺。”
那就好办了,先抓这两个。
两个人抓来,袁崇焕又只问了一个问题:想死,还是想活?
不过是讨点钱,犯不着跟自己过不去,想活。
想活可以,当叛徒就行。
很快,在两人的帮助下,袁崇焕找到了参与叛乱的其余十几个乱党,对这些人,就没有问题,也没有政策了,全部杀头。
领头的没有了,自然就不闹了,接下来的,是追究领导责任。
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军部将吴国琦,杀头,其余相关将领,免职的免职,查办的查办,这当中还包括后来把李自成打得满世界乱逃的左良玉。
兵变就此平息,但问题没有解决,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不发工资,玉皇大帝也镇不住。
袁崇焕直接找到崇祯,开口就要八十万。
八十万两白银,折合崇祯时期米价,大致是人民币六亿。
袁崇焕真敢要,崇祯也真敢给,马上批示户部尚书毕自严,照办。
毕自严回复,不办。
崇祯大发雷霆,毕自严雷打不动,说来说去就一句话,没钱。
毕尚书不怕事,也不怕死,他的弟弟死了都没能发出军饷,你袁崇焕算老几?
事实确实如此,我查了一下,当时明朝每年的收入,大致是四百万两,而明朝一年的军费,竟然是五百万两!如此下去,必定破产。
明朝,其实就是公司,公司没钱要破产,明朝没钱就完蛋,而军费的激增,应归功于努尔哈赤父子这十几年的抢掠带折腾。所谓明亡清兴的必然结局,不过如此。
虽说经济紧张,但崇祯还是满足了袁崇焕的要求,只是打了个折——三十万两。
钱搞定了,接下来是搞人。首先是辽东巡抚,毕巡抚死后,这个位置一直没人坐,袁崇焕说,干脆别派了,撤了这个职务拉倒。
崇祯同意了。
然后袁崇焕又说,登州、莱州两地(归他管)干脆也不要巡抚了,都撤了吧。
崇祯又同意了。
最后袁崇焕还说,为方便调遣,特推荐三人:赵率教、何可纲、祖大寿(他的铁杆),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何可纲为宁远总兵,原任总兵满桂、麻登云(非铁杆),另行任用。
崇祯还是同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请示任用这三个人的时候,袁崇焕曾经说过一句话: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此后的事情证明,这个誓言是比较准的,到期无果,三人互相残杀,他却未能请死。
袁崇焕复起后的要求
至此,袁崇焕人也有了,钱也有了,蓟辽之内,已无人可与之抗衡。
不,不,还是有一个。
近十年来,历任蓟辽总督,无论是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都没有管过他,也管不了他。
“孤处天涯,为国效命,曲直生死,唯君命是从。
“臣左都督,挂将军印领上方宝剑,总兵皮岛毛文龙泣血上疏。”
决定
袁崇焕想杀掉毛文龙。
这个念头啥时候蹦出来的,实在无法考证,反正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杀人动机,只有四个字:看不顺眼。
当然,也有些人说,袁崇焕要杀掉毛文龙,是要为投敌作准备。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新鲜,三百多年前袁崇焕快死那阵,京城里都这么说。
但事实上,这是个相当无聊的讲法。因为根据清朝《满文老档》的记载,毛文龙曾经跟皇太极通过信,说要投敌,连进攻路线都商量好了,要这么说,袁崇焕还算是为国除害了。
鉴于清朝有乱改史料的习惯,再加上毛文龙一贯的表现,其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
袁崇焕之所以决定干掉毛文龙,只是因为毛文龙不太听话。
毛文龙所在的皮岛,位于后金的后方,要传命令过去,要么穿越敌军阵地,要么坐船,如果不是什么惊天剧变,谁也不想费这个事。
躲在岛上,长期没人管,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想听话也听不了,所以不太听话。
更重要的是,毛文龙在皮岛,还是很有点作用的。毛大人位于后金后方,经常派游击队骚扰皇太极,出来弄他一下,又不真打,实在比较恶心,被皇太极视为心腹大患。
但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毛总兵驻守皮岛八年,做得最成功的不是军事,而是经济。皮岛也就是个岛,竟然被他做成了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无数的客商蜂拥而至,大大小小的走私船都从他那儿过,收钱就放行,他还参了股。
打仗倒也真打,每年都去,就是次数少点——六次,大多数时间,是在岛上列队示威,或者派人去后金那边摸个岗哨、打个闷棍之类。
但总体而言,毛文龙还是不错的,一人孤悬海外,把生意做得这么大,还牵制了皇太极,虽说打仗不太积极,但以他的兵力,能固守就及格了。
鉴于以上原因,历任总督、巡抚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放他过去了。
但袁崇焕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