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文科大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些话里面看起来名言警句很多,可是事实上一点用处都没有,全是随便拼接起来忽悠人的。
这些名言警句看起来每一句都是经典,都是那么发人深省的,可是事实上什么用处都没有。时不凡在后世,听说过不少“砖家”专门用这些名言警句包装好了,然后写了一大堆的鸡汤文出来,完全是在忽悠人。一大堆鸡汤文堂而皇之的在各种媒体上传播,这种鸡汤文对于时不凡来说那简直是吐槽。这种鸡汤文很多都是在偷换概念,他们事实上一点用处都没有,完全是在本末倒置了。
“请问时校书郎,你认为修身应该先做何事?”孔颖达问道。
孔颖达这话,其实是提到儒家一个非常传统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过很多人,都是冲着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去,至于修身……嘿嘿。
“我认为人之本在心,天地万物无非是人心所想,所念。只要能够谨记本心,那也都不会被那些虚幻的外物所迷惑。圣人所言欲修身,先正其心。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我以为圣人所教诲,应该是帮助我辈立志。首先要体悟这个世界,明白自己一生所求,立下大志。而立下大志之后,明白自己内心所求,然后自然而然可以以本心所需求,可以以己心为标杆。接着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非是在为了实现心中大志而所追求。当齐家之时,不妨三省吾身,思考一下当年本心所思所想所求,然后排除一些美色的干扰。知道自己所思所想所求,自然可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配偶,而不是贪图美貌或者她的身份。”
“齐家之后,开始入仕治国。治国无非也是实现当年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求,然后为自己所思所想所求而努力。而你的治国理念,无非是你的所思所想所求的体现,所以最终还是你的内心。当然,治国当中,功名利禄,当你掌握权力之时,更是要三省吾身,当你自己所思所想所求是什么,当年是如何立下大志,当年的大志是如何?只要一直秉承不忘初心,不忘记当年自己所思所想所求,那自然可以抵抗权力的诱惑,他人的威胁,和各种功名利禄所带来的幻象。”
“所以,我这个一路上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非是一个在拷问自己良知,思考自己所思所想的磨砺过程。最终明白自己所思所想,体悟天地大道,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颖达接着问:“那圣人学问如何学习?”
时不凡心里面暗骂:“怎么这么多问题?你非得把我掏空不可吗?”
“我认为学习体悟圣人之学问,不能之在书房里面读书,而是要走出去,然后真正的实践圣人之学。如果一直在书房读书,那无非是在学而不思。论语也都提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一直学习圣人学问,可是却不能够真正的进行实践,那最后肯定会无法能够真正得到自己所思所想。我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学习和实践要合一。知而不行,也不能行而不知。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天地大道。而天地大道,无非是自己内心所思所想,只要能够体悟自己的本心,那自然距离天地大道不远了。”时不凡继续忽悠说道。
孔颖达继续问:“时校书郎,如果按你所说,那岂不是很多凡夫俗子贩夫走卒也都可以成为圣人了?”
“孔学士,当年孔圣人不也是说有教无类吗?而亚圣也都曾言,人人都可成尧舜?可是为何到了孔学士这里,却看不起贩夫走卒?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而贩夫走卒无非是他们的谋生渠道,可是为何到了孔学士这里,居然成了不能够成为圣人之缘由了呢?”时不凡问道。
“这个……”孔颖达突然有些无话可说了,因为祖先的话是真的,他自己也都知道。
不过时不凡没有打算这么说,他继续抨击说:“难道孔学士是享受了太多的供奉,却不知道百姓一衣一食来之不易?你一日无衣食,如何能够生存?而您自幼有机会读书,可以不用为衣食所操心,没有真正为谋生所担忧过。而您现在却在此看不起他们,你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您不是孔圣人之后,而他们是孔圣人之后,那您也许能够有机会成为目前的儒学大师吗?”
“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来供养了您,让你可以衣食无忧的读书治学,最后才有了你这个儒学大师的身份。可是你现在却忘了初心,忘了圣人应该是为民谋福,是为了天下立心,为了生民立名。而圣人还要告诉我们要有礼,而礼是何物?最基础的礼也就是道德,而忘恩负义我想也是圣人所绝对不容许的吧?孔学士你享受了万民的供奉可以成为儒学大师,可是却反而看不上贩夫走卒,认为他们没有资格接受圣人教诲,无法体悟天地大道?你这个是何等忘恩负义呢?”
孔颖达听了这话,突然脑门都出了冷汗,然后浑身发抖。孔颖达感觉自己多年以来所修的“道心”在这一刻突然出现在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他多年以来所学的儒家经典,最核心的无非是“礼”。而礼是何物,他其实是封建时期的一种伦理道德,而建立在这个伦理道德上面的制度和各种的社会道德。至于这一切的伦理道德,其实无非是一个做人的道德基础,是一切社会制度和朝廷制度和人民思想根基。
可是现在时不凡却抨击孔颖达忘恩负义,这样从道德层面说明了孔颖达享受万民供养,然后最后却忘恩负义的道德。忘恩负义,这个绝对是一个莫大的罪名,别说古代,几乎任何朝代也都不会容许这种人存在。现在孔颖达被扣上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帽子,孔颖达也都感觉“道心”差点失守了。他的所思所想所学都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面的,他的信仰也多是建立在这上面的,可是他突然信仰的根基崩塌了,这样让孔颖达都感觉差点崩溃了。
些话里面看起来名言警句很多,可是事实上一点用处都没有,全是随便拼接起来忽悠人的。
这些名言警句看起来每一句都是经典,都是那么发人深省的,可是事实上什么用处都没有。时不凡在后世,听说过不少“砖家”专门用这些名言警句包装好了,然后写了一大堆的鸡汤文出来,完全是在忽悠人。一大堆鸡汤文堂而皇之的在各种媒体上传播,这种鸡汤文对于时不凡来说那简直是吐槽。这种鸡汤文很多都是在偷换概念,他们事实上一点用处都没有,完全是在本末倒置了。
“请问时校书郎,你认为修身应该先做何事?”孔颖达问道。
孔颖达这话,其实是提到儒家一个非常传统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过很多人,都是冲着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去,至于修身……嘿嘿。
“我认为人之本在心,天地万物无非是人心所想,所念。只要能够谨记本心,那也都不会被那些虚幻的外物所迷惑。圣人所言欲修身,先正其心。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我以为圣人所教诲,应该是帮助我辈立志。首先要体悟这个世界,明白自己一生所求,立下大志。而立下大志之后,明白自己内心所求,然后自然而然可以以本心所需求,可以以己心为标杆。接着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非是在为了实现心中大志而所追求。当齐家之时,不妨三省吾身,思考一下当年本心所思所想所求,然后排除一些美色的干扰。知道自己所思所想所求,自然可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配偶,而不是贪图美貌或者她的身份。”
“齐家之后,开始入仕治国。治国无非也是实现当年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求,然后为自己所思所想所求而努力。而你的治国理念,无非是你的所思所想所求的体现,所以最终还是你的内心。当然,治国当中,功名利禄,当你掌握权力之时,更是要三省吾身,当你自己所思所想所求是什么,当年是如何立下大志,当年的大志是如何?只要一直秉承不忘初心,不忘记当年自己所思所想所求,那自然可以抵抗权力的诱惑,他人的威胁,和各种功名利禄所带来的幻象。”
“所以,我这个一路上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非是一个在拷问自己良知,思考自己所思所想的磨砺过程。最终明白自己所思所想,体悟天地大道,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颖达接着问:“那圣人学问如何学习?”
时不凡心里面暗骂:“怎么这么多问题?你非得把我掏空不可吗?”
“我认为学习体悟圣人之学问,不能之在书房里面读书,而是要走出去,然后真正的实践圣人之学。如果一直在书房读书,那无非是在学而不思。论语也都提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一直学习圣人学问,可是却不能够真正的进行实践,那最后肯定会无法能够真正得到自己所思所想。我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学习和实践要合一。知而不行,也不能行而不知。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天地大道。而天地大道,无非是自己内心所思所想,只要能够体悟自己的本心,那自然距离天地大道不远了。”时不凡继续忽悠说道。
孔颖达继续问:“时校书郎,如果按你所说,那岂不是很多凡夫俗子贩夫走卒也都可以成为圣人了?”
“孔学士,当年孔圣人不也是说有教无类吗?而亚圣也都曾言,人人都可成尧舜?可是为何到了孔学士这里,却看不起贩夫走卒?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而贩夫走卒无非是他们的谋生渠道,可是为何到了孔学士这里,居然成了不能够成为圣人之缘由了呢?”时不凡问道。
“这个……”孔颖达突然有些无话可说了,因为祖先的话是真的,他自己也都知道。
不过时不凡没有打算这么说,他继续抨击说:“难道孔学士是享受了太多的供奉,却不知道百姓一衣一食来之不易?你一日无衣食,如何能够生存?而您自幼有机会读书,可以不用为衣食所操心,没有真正为谋生所担忧过。而您现在却在此看不起他们,你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您不是孔圣人之后,而他们是孔圣人之后,那您也许能够有机会成为目前的儒学大师吗?”
“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来供养了您,让你可以衣食无忧的读书治学,最后才有了你这个儒学大师的身份。可是你现在却忘了初心,忘了圣人应该是为民谋福,是为了天下立心,为了生民立名。而圣人还要告诉我们要有礼,而礼是何物?最基础的礼也就是道德,而忘恩负义我想也是圣人所绝对不容许的吧?孔学士你享受了万民的供奉可以成为儒学大师,可是却反而看不上贩夫走卒,认为他们没有资格接受圣人教诲,无法体悟天地大道?你这个是何等忘恩负义呢?”
孔颖达听了这话,突然脑门都出了冷汗,然后浑身发抖。孔颖达感觉自己多年以来所修的“道心”在这一刻突然出现在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他多年以来所学的儒家经典,最核心的无非是“礼”。而礼是何物,他其实是封建时期的一种伦理道德,而建立在这个伦理道德上面的制度和各种的社会道德。至于这一切的伦理道德,其实无非是一个做人的道德基础,是一切社会制度和朝廷制度和人民思想根基。
可是现在时不凡却抨击孔颖达忘恩负义,这样从道德层面说明了孔颖达享受万民供养,然后最后却忘恩负义的道德。忘恩负义,这个绝对是一个莫大的罪名,别说古代,几乎任何朝代也都不会容许这种人存在。现在孔颖达被扣上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帽子,孔颖达也都感觉“道心”差点失守了。他的所思所想所学都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面的,他的信仰也多是建立在这上面的,可是他突然信仰的根基崩塌了,这样让孔颖达都感觉差点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