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大宋私生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同样是母鸡司晨,高滔滔与刘娥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而韩忠彦等人还让赵煦学习仁宗皇帝,不议论高滔滔执政期间的得失,其内在的用心不言而喻,就是让赵煦别追究他们这九年来的胡作非为,其心可诛!
第二点,韩忠彦一直非议用兵西北,‘愿以所取之地弃还之,以息民力’,很好,很强大,又一个割地求和的。
纠住了这两点,韩忠彦不倒简直没天理!杨逸不知道礼部尚书府的那位老太婆作何感想,反正韩忠彦被踢到定州凉快去了。
别忙,以上只是活着的,司马光和吕公著,这两位废除新法的罪魁祸首还在另一个世界逍遥法外呢!别以为死了就万事大吉了,就算跑到如来佛祖那儿去,新党也要追回绳之以法。
天灵灵,地灵灵,斩妖除魔三界任我行!
风暴所过之处,司马光与吕公著所有追赠的爵位、谥号、给子孙的恩荫全部追回,司马光谥‘文正’,这是文臣最高的谥号,你司马光不配!作废!那块‘忠清粹德’碑也砸了!免得给大宋丢脸!
这样就完了吗?不行!
光追回这些太便宜他们了,于是对这些罪臣的子孙展开了新一轮的审查,吕公著的儿子吕希纯第一个被纠了出来,他给高滔滔族人写的诰词中,有‘昔我祖妣,正位宸极’的句子。
很好,当初蔡确写了句‘睡起莞然成独笑’,你们就问他笑什么?贬到了岭南去,玩文字的活计可不只是旧党才会,而且吕希纯这两句话把高滔滔捧得胜似舜尧,至高无上,抓他可没冤枉他。
赵煦听了气啊,高滔滔在时你们阿谀奉承,把屁股对着我,死了你们还对她大肆鼓吹,眼里何曾有我这个皇帝?贬!贬得越远越好!
除了吕希纯,大批旧党要员的后人也纷纷落马,朝野之中一时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新党以最猛烈的反击还以颜色,等于是重重地打了皇宫中某位老太太一个响亮的耳光。
杨逸这回是积极加与了进去,韩忠彦的许多资料就是他搜集的,而且他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他在新党与赵煦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有他跟在赵煦身边,随时掌握赵煦的情绪,适时而动,打击的效果十分显著。
天子近臣啊!有时候比首相还牛!这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真的很爽!
但爽过后呢?
事情到了这份上,相信大家心里都发毛了,再这么搞下去,非把大宋搞残不可,这天杨逸主动找到章惇,希望他能出面能把新党要员招集起来,大家沟通一下,章惇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两眼,同意了!
这次‘奸臣大会’不再是在章惇府上,而是在宝文阁,还是原来的那些‘奸臣’,而杨逸自己在经过这**清算之后,在旧党眼中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奸臣,只是参与的多了一位‘昏君’。
把地点先在宝文阁是章惇的意思,事无不可对人言,现在各人都是朝中的梁柱,若是再避开赵煦时常私会,章惇不屑为之。
众人的目光大多落在杨逸身上,杨逸明白大家都知道招开这次小朝会是出于自己的意思了,现在的新党没人敢再小看他,虽然他的还只是个六品官。
杨逸起身先给赵煦施了一礼,然后语气平静地说道:“臣一直很佩服王荆公的操守,王荆公为政,向来是以革新为目的,对待不同政见者极为温和;而司马光则反其道而行,以打击政敌为主旨,施政反而成了分辨政敌的手段;
或许,正因为王荆公的温和,他失败了,新政被司马光等人践踏在地,所以臣认为这次对旧党的清算是必要的。
但凡事皆需有个度,无论如何,咱们不能丢失‘新政’这个主旨,咱们打击那些破坏新政的人,只是为了更好的施行新政。”
杨逸说到这里,宝文阁里谁都没有人出声,九年来新党积下了太多的仇恨,而仇恨这东西最容易让人迷失自己,有时它能让你只为仇恨活着,而忘记了新政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没有新政,一次次的大清算就成了纯粹的寻仇报复,这样只会让仇恨越结越深,永世难以化解。
“只有重拾新政,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咱们才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用事实来说话,那些被打击的人才可能低头认错,才可能被同化,比如苏轼,一开始他是全盘否定新法的,但后来王荆公用事实证明,免役法是正确的,是切切实实能给百姓、给朝廷带来好处的,苏轼看到了这一点,到司马光要废除免役法时,他站出来反对了。从苏轼的变化可以看出,对手也是可以同化的,关键是咱们得用事实来说话。”
到此仍没有一个人说话,其实,只要能从仇恨中挣脱出来,这些道理在坐诸人都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如此,其实施政也是如此,新政是完全没有失误之处吗?绝对不是,有些政策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和调整,才能确保它的正确性,因此当政者必须放宽言路,虚心纳谏;对于反对者,也应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的全部打倒,说难听点就是打一大棒给一甜枣;
反对者中也有人才,为了新政,应该努力去同化他们,或者说分化他们也行,这样一来,既能防止反对者拧成一股绳,施行新政时也适当的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防止新政死于安乐!”
终于有人出声了,赵煦淡淡地问道:“杨卿认为谁是值得同化的?”
“苏轼与范纯仁!”
“不行!”
杨逸才说出苏轼与范纯仁的名字,张商英就第一个出声反对,还是赵煦阻止了他,示意先让杨逸把话说完;
杨逸才得以继续:“范纯仁在政争方面比较温和,当初蔡相公贬谪岭南,范纯仁曾出言劝阻过吕大防等人;而且在政务上也比较务实,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不同,范纯仁并不支持一概废除新法,而是提倡取长补短,因此元祐年间也曾一度被外放,到元祐八年才诏为尚书右仆射。
而臣长在杭州,清楚地知道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勾通运河,疏浚西湖,确实给当地留下了一些德政,真论起来,苏轼算不上大奸大恶,不过士大夫气太重罢了!
关键之处是,此二人如今对新政有了许多认同之处;而且在守旧派中名望极高,若能将他们同化,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就等于争取到了一大批人的支持,其作用不可估量,再行新政时,所遇到的阻力将会大大减轻;陛下,各位大臣,一切为了新政!”
; 同样是母鸡司晨,高滔滔与刘娥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而韩忠彦等人还让赵煦学习仁宗皇帝,不议论高滔滔执政期间的得失,其内在的用心不言而喻,就是让赵煦别追究他们这九年来的胡作非为,其心可诛!
第二点,韩忠彦一直非议用兵西北,‘愿以所取之地弃还之,以息民力’,很好,很强大,又一个割地求和的。
纠住了这两点,韩忠彦不倒简直没天理!杨逸不知道礼部尚书府的那位老太婆作何感想,反正韩忠彦被踢到定州凉快去了。
别忙,以上只是活着的,司马光和吕公著,这两位废除新法的罪魁祸首还在另一个世界逍遥法外呢!别以为死了就万事大吉了,就算跑到如来佛祖那儿去,新党也要追回绳之以法。
天灵灵,地灵灵,斩妖除魔三界任我行!
风暴所过之处,司马光与吕公著所有追赠的爵位、谥号、给子孙的恩荫全部追回,司马光谥‘文正’,这是文臣最高的谥号,你司马光不配!作废!那块‘忠清粹德’碑也砸了!免得给大宋丢脸!
这样就完了吗?不行!
光追回这些太便宜他们了,于是对这些罪臣的子孙展开了新一轮的审查,吕公著的儿子吕希纯第一个被纠了出来,他给高滔滔族人写的诰词中,有‘昔我祖妣,正位宸极’的句子。
很好,当初蔡确写了句‘睡起莞然成独笑’,你们就问他笑什么?贬到了岭南去,玩文字的活计可不只是旧党才会,而且吕希纯这两句话把高滔滔捧得胜似舜尧,至高无上,抓他可没冤枉他。
赵煦听了气啊,高滔滔在时你们阿谀奉承,把屁股对着我,死了你们还对她大肆鼓吹,眼里何曾有我这个皇帝?贬!贬得越远越好!
除了吕希纯,大批旧党要员的后人也纷纷落马,朝野之中一时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新党以最猛烈的反击还以颜色,等于是重重地打了皇宫中某位老太太一个响亮的耳光。
杨逸这回是积极加与了进去,韩忠彦的许多资料就是他搜集的,而且他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他在新党与赵煦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有他跟在赵煦身边,随时掌握赵煦的情绪,适时而动,打击的效果十分显著。
天子近臣啊!有时候比首相还牛!这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真的很爽!
但爽过后呢?
事情到了这份上,相信大家心里都发毛了,再这么搞下去,非把大宋搞残不可,这天杨逸主动找到章惇,希望他能出面能把新党要员招集起来,大家沟通一下,章惇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两眼,同意了!
这次‘奸臣大会’不再是在章惇府上,而是在宝文阁,还是原来的那些‘奸臣’,而杨逸自己在经过这**清算之后,在旧党眼中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奸臣,只是参与的多了一位‘昏君’。
把地点先在宝文阁是章惇的意思,事无不可对人言,现在各人都是朝中的梁柱,若是再避开赵煦时常私会,章惇不屑为之。
众人的目光大多落在杨逸身上,杨逸明白大家都知道招开这次小朝会是出于自己的意思了,现在的新党没人敢再小看他,虽然他的还只是个六品官。
杨逸起身先给赵煦施了一礼,然后语气平静地说道:“臣一直很佩服王荆公的操守,王荆公为政,向来是以革新为目的,对待不同政见者极为温和;而司马光则反其道而行,以打击政敌为主旨,施政反而成了分辨政敌的手段;
或许,正因为王荆公的温和,他失败了,新政被司马光等人践踏在地,所以臣认为这次对旧党的清算是必要的。
但凡事皆需有个度,无论如何,咱们不能丢失‘新政’这个主旨,咱们打击那些破坏新政的人,只是为了更好的施行新政。”
杨逸说到这里,宝文阁里谁都没有人出声,九年来新党积下了太多的仇恨,而仇恨这东西最容易让人迷失自己,有时它能让你只为仇恨活着,而忘记了新政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没有新政,一次次的大清算就成了纯粹的寻仇报复,这样只会让仇恨越结越深,永世难以化解。
“只有重拾新政,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咱们才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用事实来说话,那些被打击的人才可能低头认错,才可能被同化,比如苏轼,一开始他是全盘否定新法的,但后来王荆公用事实证明,免役法是正确的,是切切实实能给百姓、给朝廷带来好处的,苏轼看到了这一点,到司马光要废除免役法时,他站出来反对了。从苏轼的变化可以看出,对手也是可以同化的,关键是咱们得用事实来说话。”
到此仍没有一个人说话,其实,只要能从仇恨中挣脱出来,这些道理在坐诸人都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如此,其实施政也是如此,新政是完全没有失误之处吗?绝对不是,有些政策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和调整,才能确保它的正确性,因此当政者必须放宽言路,虚心纳谏;对于反对者,也应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的全部打倒,说难听点就是打一大棒给一甜枣;
反对者中也有人才,为了新政,应该努力去同化他们,或者说分化他们也行,这样一来,既能防止反对者拧成一股绳,施行新政时也适当的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防止新政死于安乐!”
终于有人出声了,赵煦淡淡地问道:“杨卿认为谁是值得同化的?”
“苏轼与范纯仁!”
“不行!”
杨逸才说出苏轼与范纯仁的名字,张商英就第一个出声反对,还是赵煦阻止了他,示意先让杨逸把话说完;
杨逸才得以继续:“范纯仁在政争方面比较温和,当初蔡相公贬谪岭南,范纯仁曾出言劝阻过吕大防等人;而且在政务上也比较务实,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不同,范纯仁并不支持一概废除新法,而是提倡取长补短,因此元祐年间也曾一度被外放,到元祐八年才诏为尚书右仆射。
而臣长在杭州,清楚地知道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勾通运河,疏浚西湖,确实给当地留下了一些德政,真论起来,苏轼算不上大奸大恶,不过士大夫气太重罢了!
关键之处是,此二人如今对新政有了许多认同之处;而且在守旧派中名望极高,若能将他们同化,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就等于争取到了一大批人的支持,其作用不可估量,再行新政时,所遇到的阻力将会大大减轻;陛下,各位大臣,一切为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