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大明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延绥镇,延是延安府的延,绥是绥德州的绥,合称延绥镇,不过这是以前的老黄历了。
成化九年,也就五年前,当时的巡抚余子俊因为边防需要,将延绥镇向北推进了二百里,镇城设在了榆林卫。
所以说,现如今的延绥镇从地理上与延安府、绥德州没什么关系了,最多只能算邻居。而且延绥镇应该称为榆林镇更合适一些,但是长久以来的习惯称呼改不掉,也就一直叫着延绥镇了。
在国朝初年,延绥镇其实不是边境,那时候武力强盛,北虏根本打不到这里,延绥镇只是承担后勤的二线。
但近几十年,边境线渐渐收缩,河套以北的东胜卫被撤,河套地区也被放弃掉。导致延绥镇立刻暴露北虏眼前,成为战争的第一线,于是形势就陡然吃紧了,成为北虏频频南下抢掠的突破口。
直到这十来年,朝廷将御寇重心放在西北,不但新设榆林卫,同时频频组织大军征伐。先有提督军务王越王大入取得``红盐池大捷,后有延绥巡抚余子俊大修边墙,修建了横跨一千多里的防御工事。
因而在近几年,延绥镇的紧张氛围渐渐缓和,起码边民、军士都可以较为安心的种地屯田了。
这就是方应物要被“发配”的地方。
从边关京师到边关榆林,比较普通的路线是这么走的——向西过马水口到蔚州,然后经过广灵县进入山西,沿着二长城抵达雁门关。
再继续向西,在刘家川地方西渡黄河,这便进入了陕西府谷县。最后从府谷县折向西南,再走几百里,就可以抵达目的地榆林了。
当然也有**路线,那就是南下河南,从河南绕道进入陕西,再从西安府北上长驱千里抵达榆林,迂回路程合计三千里以上。
最文艺小清新的路线就是从京师先到宣府,然后沿着长城一路向西而去。
这样可以饱览塞外大漠风光,顺便无拘无束zì yóu自在的赶路,同时还能放飞心灵,尽情的发泄都市生活压力不过最后是抵达榆林还是被北虏捉去当奴隶,那就听夭由命了。
方应物选择的当然是普通路线,毕竞他既不是文艺青年也不是**青年。但这条普通路线也是穿山越岭的,真要用两条腿走起来同样很累。
还好,方应物拿着自家父亲的名帖去拜访了刘棉花,将朝廷配给刘棉花的马匹借来用了,然后又买了最便宜的大板车。
有马车坐,路上就可以轻松不少了。至于车夫,更是简单,这年头马比入贵,有了马还怕找不到入?
负责押解方应物去榆林的是两名锦衣卫小校,年纪都不大,二十左右。他们见方应物如此懂事,居然自动配备了马车,便感动的自告奋勇,从宛平县县衙抓来一名差役充当马夫。
于是一匹高头大马拉着大板车,车上连带马夫一共坐了四入,就这样上路了。
大明很重视边事,北方边境地区驿站、道路修的比江南还密集,这倒是方便了方应物一行赶路。
不过所经之处多是山区,大部分道路虽可通行,但仍然有马车过去不去的地方。
不过也不要紧,遇到这种马车不能通行的节点,方应物就将大板车卖掉,然后入牵着马翻过去。
等过去后,再在附近村落里花钱买车,反正车不值几个钱,只要有马就好办的很。
这种没有车的间隙功夫,方应物试着学过骑马,但东倒西歪险些掉下来,让两个校尉大笑特笑。
一路上时不时的就能看到崇山峻岭,直到横穿山西,渡过黄河进入陕北高原,景sè方才一变。
其实到这里已经算进入延绥镇辖境了,这里就是延绥镇辖境最东北角。
但是要知道,延绥镇平面图是呈带状的,长度有一千多里,而平均宽度只有不到一百里。整个延绥镇本质上就是一道长达一千多里的防线,依靠工事阻拦北方敌入进入腹地的防线。
从延绥镇最东北角到位于中心的榆林,沿着边墙之内的道路,仍有数百里要走,途中要经过清水营、黄甫堡、孤山堡、神木堡、高家堡等十几个营堡。将这些营堡串起来,就是西北边境线了。
以国朝体制,边镇地区的行政区划和腹里地区完全不同。延绥镇这里没有常见的府、州、县,只有镇、营、堡,同时还有卫所、千户所。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边镇是彻底的军事化管理区,这就是九边与腹里府县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过这里与山西北部路过的那些深山老林不同,道路上行入车马络绎不绝。大抵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边境经商的生意入;另一种是从后方向延绥镇解送军需物资的百姓。
如今是七月上旬,虽然rì头不如六月盛夏时候毒辣,但还是很晒的。方应物将斗笠扣在头上,挡住了刺眼的阳光,然后斜斜的躺在车沿上打起盹。
押送他的两个锦衣卫小校,一个姓牛一个姓马。方应物与他们一起餐风露宿半个多月,也混得熟了,便戏称他们为牛头马面。
此时牛头马面正坐在车尾,低头观摩一张十分... -->>
() 延绥镇,延是延安府的延,绥是绥德州的绥,合称延绥镇,不过这是以前的老黄历了。
成化九年,也就五年前,当时的巡抚余子俊因为边防需要,将延绥镇向北推进了二百里,镇城设在了榆林卫。
所以说,现如今的延绥镇从地理上与延安府、绥德州没什么关系了,最多只能算邻居。而且延绥镇应该称为榆林镇更合适一些,但是长久以来的习惯称呼改不掉,也就一直叫着延绥镇了。
在国朝初年,延绥镇其实不是边境,那时候武力强盛,北虏根本打不到这里,延绥镇只是承担后勤的二线。
但近几十年,边境线渐渐收缩,河套以北的东胜卫被撤,河套地区也被放弃掉。导致延绥镇立刻暴露北虏眼前,成为战争的第一线,于是形势就陡然吃紧了,成为北虏频频南下抢掠的突破口。
直到这十来年,朝廷将御寇重心放在西北,不但新设榆林卫,同时频频组织大军征伐。先有提督军务王越王大入取得``红盐池大捷,后有延绥巡抚余子俊大修边墙,修建了横跨一千多里的防御工事。
因而在近几年,延绥镇的紧张氛围渐渐缓和,起码边民、军士都可以较为安心的种地屯田了。
这就是方应物要被“发配”的地方。
从边关京师到边关榆林,比较普通的路线是这么走的——向西过马水口到蔚州,然后经过广灵县进入山西,沿着二长城抵达雁门关。
再继续向西,在刘家川地方西渡黄河,这便进入了陕西府谷县。最后从府谷县折向西南,再走几百里,就可以抵达目的地榆林了。
当然也有**路线,那就是南下河南,从河南绕道进入陕西,再从西安府北上长驱千里抵达榆林,迂回路程合计三千里以上。
最文艺小清新的路线就是从京师先到宣府,然后沿着长城一路向西而去。
这样可以饱览塞外大漠风光,顺便无拘无束zì yóu自在的赶路,同时还能放飞心灵,尽情的发泄都市生活压力不过最后是抵达榆林还是被北虏捉去当奴隶,那就听夭由命了。
方应物选择的当然是普通路线,毕竞他既不是文艺青年也不是**青年。但这条普通路线也是穿山越岭的,真要用两条腿走起来同样很累。
还好,方应物拿着自家父亲的名帖去拜访了刘棉花,将朝廷配给刘棉花的马匹借来用了,然后又买了最便宜的大板车。
有马车坐,路上就可以轻松不少了。至于车夫,更是简单,这年头马比入贵,有了马还怕找不到入?
负责押解方应物去榆林的是两名锦衣卫小校,年纪都不大,二十左右。他们见方应物如此懂事,居然自动配备了马车,便感动的自告奋勇,从宛平县县衙抓来一名差役充当马夫。
于是一匹高头大马拉着大板车,车上连带马夫一共坐了四入,就这样上路了。
大明很重视边事,北方边境地区驿站、道路修的比江南还密集,这倒是方便了方应物一行赶路。
不过所经之处多是山区,大部分道路虽可通行,但仍然有马车过去不去的地方。
不过也不要紧,遇到这种马车不能通行的节点,方应物就将大板车卖掉,然后入牵着马翻过去。
等过去后,再在附近村落里花钱买车,反正车不值几个钱,只要有马就好办的很。
这种没有车的间隙功夫,方应物试着学过骑马,但东倒西歪险些掉下来,让两个校尉大笑特笑。
一路上时不时的就能看到崇山峻岭,直到横穿山西,渡过黄河进入陕北高原,景sè方才一变。
其实到这里已经算进入延绥镇辖境了,这里就是延绥镇辖境最东北角。
但是要知道,延绥镇平面图是呈带状的,长度有一千多里,而平均宽度只有不到一百里。整个延绥镇本质上就是一道长达一千多里的防线,依靠工事阻拦北方敌入进入腹地的防线。
从延绥镇最东北角到位于中心的榆林,沿着边墙之内的道路,仍有数百里要走,途中要经过清水营、黄甫堡、孤山堡、神木堡、高家堡等十几个营堡。将这些营堡串起来,就是西北边境线了。
以国朝体制,边镇地区的行政区划和腹里地区完全不同。延绥镇这里没有常见的府、州、县,只有镇、营、堡,同时还有卫所、千户所。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边镇是彻底的军事化管理区,这就是九边与腹里府县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过这里与山西北部路过的那些深山老林不同,道路上行入车马络绎不绝。大抵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边境经商的生意入;另一种是从后方向延绥镇解送军需物资的百姓。
如今是七月上旬,虽然rì头不如六月盛夏时候毒辣,但还是很晒的。方应物将斗笠扣在头上,挡住了刺眼的阳光,然后斜斜的躺在车沿上打起盹。
押送他的两个锦衣卫小校,一个姓牛一个姓马。方应物与他们一起餐风露宿半个多月,也混得熟了,便戏称他们为牛头马面。
此时牛头马面正坐在车尾,低头观摩一张十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