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恶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百九十二章 利前无义
李谨是一个例子,华州这几年的兴旺已经是让许多人,特别是那些读书人们不再巴望着回到大明。
大明的读书人总是有这样的习惯,只要是念了四书五经,就要考个功名出来,成了秀才之后,就是举人,举人之后进士什么的,到时候搞个官做,自然是财源滚滚娇妻美妾,所谓的万般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概念就是这么来的。
华州的武人主政,给不了这些人希望,尽管识字懂得文化的书生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在华州的各级衙门里面取得一席之地,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江峰体系下面的官吏,都有颇为丰厚的报酬。
但是对这些读书人来说,温饱仅仅是一个方面,还要有政治前途,从前他们看不到,所以对华州也是不冷不热的样子,现在的李谨实实在在的树立在他们面前,一个秀才出身的扼贫寒之士,居然能够做到乐浪知府这样的位置,先不要说他高的吓人的收入,手下管着百万人,将近相当于大明半省的地盘。
这官位,即便不是大明又能如何,这个例子让读书人们都是动心了,就算是能回到大明,自己能靠上更高的功名也未可知,况且来到华州的,举人也没有几个,大多数是秀才童生。
说白了这些人属于文人的最底层,回到大明也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改观,在明朝做官肯定是要举人之上的身份,哪里会有他们的位置,可是在这里却有一条金光大道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乐浪府下面共有四县,每县都有知县,这些位置也是由华州出身的读书人担任,大家都知道,关外,夷州,还有马六甲,都还没有民官的设置,这么说起来,可还有许多的官职虚位以待。
竞争这些位置,可是要比大明去科考功名容易许多,所以李谨的任命一出,原本人手不足的各个华州机构,突然变的热闹起来,倒不是办理公务的人有多少,这些全都是来应募,看看能不能在里面寻个差事的。
在大明,沧州那几家据说是因为信仰神佛,多日行善才有好报的商户,获得了可以几倍于从前产量的器械,现在已经是在山东北直隶甚至河南一带流传开来,大批要运送到南方售卖的棉花,都是被截留了下来。
突然之间,在江南的十三商会,发现自己手中的棉布销售不出去了,很多的海商们,宁可是在林家岛和华州进货,也不会来江南了,虽然对于朝着北方海面上贸易的船队来说,来到南方的路程虽然远一些,可是货物的便宜价钱足够是弥补多出这一段路程的费用,不过突然间,销售量大跌。
松江在最巅峰的时候,一年千万匹的出产,在这么大的数量当中,其实海贸占据的比重并不大,很多是供应大明国内的需求,可是在需求最旺盛的夏秋之交,数量却比往年跌了不少。
本来松江的棉布产出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局面,行走大明的布商和海商们一直是抬价竞争,往往是海商给出的价钱比较高,所以站得优势很大,这一次,以往来江南采购布匹的北方商人们,都是很少出现。
松江的手工工场商人并不着急,反正海商们还会大举的买进,囤积起来等待第二年,卖给海商的价钱更好。
谁也没有想到,到了初秋,还是没有什么商人上门,这些从来都是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的手工工场主们开始慌张了,不过让他们惊慌的事情,显然不光是这一件,去年这个时候,北方的棉商也要把大批的棉花运送过来,但是今年也没有看到。
十三商会终于是着急了,派出了手下的人手去京师打探,在这些大商人的心里面,出现这样的场面,肯定是和朝廷官府脱不开什么关系,但是派去打探的乘坐船只到了济宁府的时候,就知道没有必要再前行了。
在那里棉船甚至是堵塞了河道,原来主要是粮食和南货装卸的码头上,现在堆积的全是棉包,大批的商人们在那里吆喝着买卖。
在消息传回江南之后,几乎对邓闽发明的机器有所了解的人,都是从各处得来的情报中,判断清楚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北方布匹的价格突然的大幅度降低,对于原材料棉花的收购量大幅度的增加。
做了这么多年生意的商... -->>
第四百九十二章 利前无义
李谨是一个例子,华州这几年的兴旺已经是让许多人,特别是那些读书人们不再巴望着回到大明。
大明的读书人总是有这样的习惯,只要是念了四书五经,就要考个功名出来,成了秀才之后,就是举人,举人之后进士什么的,到时候搞个官做,自然是财源滚滚娇妻美妾,所谓的万般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概念就是这么来的。
华州的武人主政,给不了这些人希望,尽管识字懂得文化的书生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在华州的各级衙门里面取得一席之地,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江峰体系下面的官吏,都有颇为丰厚的报酬。
但是对这些读书人来说,温饱仅仅是一个方面,还要有政治前途,从前他们看不到,所以对华州也是不冷不热的样子,现在的李谨实实在在的树立在他们面前,一个秀才出身的扼贫寒之士,居然能够做到乐浪知府这样的位置,先不要说他高的吓人的收入,手下管着百万人,将近相当于大明半省的地盘。
这官位,即便不是大明又能如何,这个例子让读书人们都是动心了,就算是能回到大明,自己能靠上更高的功名也未可知,况且来到华州的,举人也没有几个,大多数是秀才童生。
说白了这些人属于文人的最底层,回到大明也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改观,在明朝做官肯定是要举人之上的身份,哪里会有他们的位置,可是在这里却有一条金光大道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乐浪府下面共有四县,每县都有知县,这些位置也是由华州出身的读书人担任,大家都知道,关外,夷州,还有马六甲,都还没有民官的设置,这么说起来,可还有许多的官职虚位以待。
竞争这些位置,可是要比大明去科考功名容易许多,所以李谨的任命一出,原本人手不足的各个华州机构,突然变的热闹起来,倒不是办理公务的人有多少,这些全都是来应募,看看能不能在里面寻个差事的。
在大明,沧州那几家据说是因为信仰神佛,多日行善才有好报的商户,获得了可以几倍于从前产量的器械,现在已经是在山东北直隶甚至河南一带流传开来,大批要运送到南方售卖的棉花,都是被截留了下来。
突然之间,在江南的十三商会,发现自己手中的棉布销售不出去了,很多的海商们,宁可是在林家岛和华州进货,也不会来江南了,虽然对于朝着北方海面上贸易的船队来说,来到南方的路程虽然远一些,可是货物的便宜价钱足够是弥补多出这一段路程的费用,不过突然间,销售量大跌。
松江在最巅峰的时候,一年千万匹的出产,在这么大的数量当中,其实海贸占据的比重并不大,很多是供应大明国内的需求,可是在需求最旺盛的夏秋之交,数量却比往年跌了不少。
本来松江的棉布产出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局面,行走大明的布商和海商们一直是抬价竞争,往往是海商给出的价钱比较高,所以站得优势很大,这一次,以往来江南采购布匹的北方商人们,都是很少出现。
松江的手工工场商人并不着急,反正海商们还会大举的买进,囤积起来等待第二年,卖给海商的价钱更好。
谁也没有想到,到了初秋,还是没有什么商人上门,这些从来都是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的手工工场主们开始慌张了,不过让他们惊慌的事情,显然不光是这一件,去年这个时候,北方的棉商也要把大批的棉花运送过来,但是今年也没有看到。
十三商会终于是着急了,派出了手下的人手去京师打探,在这些大商人的心里面,出现这样的场面,肯定是和朝廷官府脱不开什么关系,但是派去打探的乘坐船只到了济宁府的时候,就知道没有必要再前行了。
在那里棉船甚至是堵塞了河道,原来主要是粮食和南货装卸的码头上,现在堆积的全是棉包,大批的商人们在那里吆喝着买卖。
在消息传回江南之后,几乎对邓闽发明的机器有所了解的人,都是从各处得来的情报中,判断清楚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北方布匹的价格突然的大幅度降低,对于原材料棉花的收购量大幅度的增加。
做了这么多年生意的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