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闺门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易二郎温文和气,学问见识也比一般人强,米修明跟他相处得久了,心中生了敬佩之心,也不把他当成是寻常执事小厮,而正经将他视作友人了。
易二郎虽不知道米修明来历,但见他人才虽平庸了些,却是个老实人,也乐得与他结交,得知他的来意,细细问过他师长对他文章的评价,便好意指点他应该去看哪方面的书。
米修明起初还以为自己来明知书馆,是要看些各地风土人情,开开眼界,长长世面的,原是冲着那些游记、农书等去的。不料易二郎介绍给他的却是另一类,多是官员在外任时的随笔手记,又或是读书人游历天下时写下的杂谈等等。这种书,本来应该是消遣用的,谁家当它是正经学问?米修明实在不明白易二郎的用意,不过人家好心推荐了,他又拉不下脸来拒绝,便接下来寻了个空位,坐下看了。
这一看,米修明就看出点意思来了。
那些书说是消遣的杂书,但里头也不是没有大学问的。比如官员的随笔手记,除了记载这名官员所任职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外,还有审案子时的趣闻,或是处置政务时的吐嘈。从这些文字中,阅读者可以学习到官员审案子时的决窍、处理政务时的关键,将来做了地方官,遇上类似的情况,也就不会两眼一摸黑了。那些手记里头,甚至还提到各地官衙里头吏员的弊端,跟上司同僚们相处时的难处,送礼打点的苦处……可以说,但凡是做官的难处,都提到了。
米修明自个儿也是跟着父亲在任上见识过的,手记上提到的许多难处,他都经历过,但当时没反应过来,如今对比手记中的内容,可不正好对上了么?不过米度之解决那些难处。跟手记的作者完全是不一样的做法,怎么看,都觉得后者更正派、更高明些。
米修明看了一眼那本手记的作者署名,顿时肃然起敬了。那可是本朝一位颇有名望的官员。如今已是正三品了,进士出身,正经从小小县令开始,一步一步升上来的,政绩斐然。名声极佳,还有青天的美名。能够从这位能吏的手记中,学习他的为官之道,理政手法,那可真真是涨了大见识了!
米修明被那本手记迷住了,看完之后,又去翻易二郎推荐的那本士人杂谈,发现也很有意思。那杂谈里头写着作者游历各地时的所见所闻,记载的除了风土人情,更多的是他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这位作者有大智慧。也很会看人,他跟人萍水相逢,能轻易从对方的交谈行止中判断出对方的性格为人,骗子遇上他,本事再大也会被拆穿;打肿脸充胖子的人遇上他,言行之间已经泄露了真相;心怀不轨的人遇上他,往往被他避过圈套……此外还有各地宗族与地方官府的争端、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法、灾年时百姓的惨状以及好官、昏官救灾所用的不同方法等等。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生百态,世俗文章。若只当成是闲书来看,实在是可惜了。
米修明甚至觉得。要是他父亲米度之做官之前看过了这两本杂书,也许仕途会顺遂许多。不过想到父亲在任上做的那些好事,他又迟疑了。最后只能确认一件事,那就是明知书馆里收藏的书。果然有大用处。易二郎给他推荐这两本所谓的杂书,真真是让他涨了见识。
他开始明白师长说他少了历练见识,是什么意思了。他跟在祖母与父亲身边,素来是唯唯诺诺,遇事都听长辈指令,从来不自己拿主意。自己也不愿多花心思去想事儿。他做文章也只会照着前人之言照本宣科,不见有自己的主张,基础又不扎实,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显得生硬空乏。他这样的性情,即使读书科举,日后做了官也是白搭,难不成还真要带着祖母与父亲上任,事事听凭长辈的命令不成?那到底是他做官,还是祖母与父亲做官呢?
米修明感叹一声,就听得易二郎来寻自己:“要闭馆了,你怎么还在这里?”他一抬头,才发现外头天都快黑了。
还了书,他辞了易二郎走出大门,回头再看一眼书馆,心里十分不舍。待回了家,他便对母亲说:“明知书馆果然是个极好的地方,儿子明儿还去。”
米舅母听了欢喜,忙叫人摆饭,一边陪儿子用餐,一边问他在书馆的经历。得知他得了一位易二郎的帮助,米舅母连忙问:“这人多大年纪?长什么模样?学问好不好?是不是有个哥哥今科高中?”
米修明哪里知道这些?便老实回答:“儿子不知,瞧他约摸十五六岁的年纪,生得颇为俊秀,听他说话,也是熟读诗书之人。儿子觉得,他学问比儿子还要强许多呢,字也写得好。”
&n... -->>
易二郎温文和气,学问见识也比一般人强,米修明跟他相处得久了,心中生了敬佩之心,也不把他当成是寻常执事小厮,而正经将他视作友人了。
易二郎虽不知道米修明来历,但见他人才虽平庸了些,却是个老实人,也乐得与他结交,得知他的来意,细细问过他师长对他文章的评价,便好意指点他应该去看哪方面的书。
米修明起初还以为自己来明知书馆,是要看些各地风土人情,开开眼界,长长世面的,原是冲着那些游记、农书等去的。不料易二郎介绍给他的却是另一类,多是官员在外任时的随笔手记,又或是读书人游历天下时写下的杂谈等等。这种书,本来应该是消遣用的,谁家当它是正经学问?米修明实在不明白易二郎的用意,不过人家好心推荐了,他又拉不下脸来拒绝,便接下来寻了个空位,坐下看了。
这一看,米修明就看出点意思来了。
那些书说是消遣的杂书,但里头也不是没有大学问的。比如官员的随笔手记,除了记载这名官员所任职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外,还有审案子时的趣闻,或是处置政务时的吐嘈。从这些文字中,阅读者可以学习到官员审案子时的决窍、处理政务时的关键,将来做了地方官,遇上类似的情况,也就不会两眼一摸黑了。那些手记里头,甚至还提到各地官衙里头吏员的弊端,跟上司同僚们相处时的难处,送礼打点的苦处……可以说,但凡是做官的难处,都提到了。
米修明自个儿也是跟着父亲在任上见识过的,手记上提到的许多难处,他都经历过,但当时没反应过来,如今对比手记中的内容,可不正好对上了么?不过米度之解决那些难处。跟手记的作者完全是不一样的做法,怎么看,都觉得后者更正派、更高明些。
米修明看了一眼那本手记的作者署名,顿时肃然起敬了。那可是本朝一位颇有名望的官员。如今已是正三品了,进士出身,正经从小小县令开始,一步一步升上来的,政绩斐然。名声极佳,还有青天的美名。能够从这位能吏的手记中,学习他的为官之道,理政手法,那可真真是涨了大见识了!
米修明被那本手记迷住了,看完之后,又去翻易二郎推荐的那本士人杂谈,发现也很有意思。那杂谈里头写着作者游历各地时的所见所闻,记载的除了风土人情,更多的是他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这位作者有大智慧。也很会看人,他跟人萍水相逢,能轻易从对方的交谈行止中判断出对方的性格为人,骗子遇上他,本事再大也会被拆穿;打肿脸充胖子的人遇上他,言行之间已经泄露了真相;心怀不轨的人遇上他,往往被他避过圈套……此外还有各地宗族与地方官府的争端、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法、灾年时百姓的惨状以及好官、昏官救灾所用的不同方法等等。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生百态,世俗文章。若只当成是闲书来看,实在是可惜了。
米修明甚至觉得。要是他父亲米度之做官之前看过了这两本杂书,也许仕途会顺遂许多。不过想到父亲在任上做的那些好事,他又迟疑了。最后只能确认一件事,那就是明知书馆里收藏的书。果然有大用处。易二郎给他推荐这两本所谓的杂书,真真是让他涨了见识。
他开始明白师长说他少了历练见识,是什么意思了。他跟在祖母与父亲身边,素来是唯唯诺诺,遇事都听长辈指令,从来不自己拿主意。自己也不愿多花心思去想事儿。他做文章也只会照着前人之言照本宣科,不见有自己的主张,基础又不扎实,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显得生硬空乏。他这样的性情,即使读书科举,日后做了官也是白搭,难不成还真要带着祖母与父亲上任,事事听凭长辈的命令不成?那到底是他做官,还是祖母与父亲做官呢?
米修明感叹一声,就听得易二郎来寻自己:“要闭馆了,你怎么还在这里?”他一抬头,才发现外头天都快黑了。
还了书,他辞了易二郎走出大门,回头再看一眼书馆,心里十分不舍。待回了家,他便对母亲说:“明知书馆果然是个极好的地方,儿子明儿还去。”
米舅母听了欢喜,忙叫人摆饭,一边陪儿子用餐,一边问他在书馆的经历。得知他得了一位易二郎的帮助,米舅母连忙问:“这人多大年纪?长什么模样?学问好不好?是不是有个哥哥今科高中?”
米修明哪里知道这些?便老实回答:“儿子不知,瞧他约摸十五六岁的年纪,生得颇为俊秀,听他说话,也是熟读诗书之人。儿子觉得,他学问比儿子还要强许多呢,字也写得好。”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