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以限制平民百姓的流动。
在明初,这种严厉的控制政策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比如,有史料记载,曾有一农户,因祖母急病外出求医,走的时候太匆忙,竟然把县衙开的路引给忘在家里了,结果被常州吕城巡检司查获,准备送法司论罪。这事都惊动了明太祖,最后明太祖法外开恩,这农户才免于治罪,可见,明初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平民基本没有流动的自由,想外出经商或务工都相当的麻烦。
那么在如此严密的户籍制度控制下,明朝的商贸活动为什么反而兴盛起来了呢?
其实,这主要还要归功于明初实施的另外一项制度,开中制。
所谓开中制,简单的说,就是商人自费把内地的粮食、布匹,茶、豆、麦等生活物资运到边防,卖给当地驻军,然后官府用盐引补偿,运多少物资,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让商人赚取食盐的差价。
开中制的由来,则源于大明九边后勤补给的问题。
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明太祖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
这样,朝廷减轻了九边补给的负担,山西商人则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这就是开中制的由来。
可以说,开中制的施行,为明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耗费军粮马草无数,但是没有造成汉武帝时期那么极端的民怨沸腾的局面,开中的功劳是无与伦比的。
大明朝廷尝到了开中制的甜头,于是便慢慢将开中制推广开来,到了后面,凡是有驻军防守的地方,商人都可以运送粮草等物资过去,以换取盐引。
这样一来,就给大明商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为商人向边关运送的不一定是粮草等物资,他们获得食盐之后,到处贩卖的也不光是食盐。
随着开中制的推广,大明商贸活动逐渐繁盛,各地商贩也随之发展壮大,比如最开始得利的晋商,史料就有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当然,随着开中制发展起来的不止有晋商,也就是山西商帮,还有山东商帮、徽州商帮、江右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等等等等。
而作为金陵曾经的帝都和大明水陆转运中心,发展更是迅猛无匹,大明正德朝的《江宁府志》记载金陵的商业铺行就有104种,而且每种行业还不止一户,其中“糖食铺户约有三十余家”,金陵商贸之繁盛可以想见。
张斌的三哥张三和四哥张军正是福建商帮中有名的“东盛堂”两大掌柜,这东盛堂原本为福宁州黄氏所独有,主要从事与东瀛的海外贸易,在福建的月港和广东的澳门都有分号,规模不算小,但也不能算大,在福建商帮中只能属于敲边鼓的小角色而已。
但是,自从大金所的张成德、郑之远等人秘密参股之后,东盛堂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到现在,已经成为福建商帮中有数的大商号之一。
张斌已经知道他母亲黄家就是做生意的,他三哥和四哥也在跟着做生意,但是,他却不知道他三哥和四哥具体在做什么生意,更不知道东盛堂商号的规模已经大到吓人。
毕竟这时候经商怎么说都是贱业,跟做官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谁没事到他面前来显摆自己生意做的有多大啊,那不是有病吗!
不过张斌倒不歧视经商,相反,他对经商还十分的重视,因为他知道,要纯靠农田税赋来拯救大明是不现实的,必须开源,也就是增加其他收入来源,而经商,特别是海外贸易,正是开源的重点所在。
这不,他四哥张军一来,他立马借口为自己的府邸把关,硬要跟着张军去找房子。
这种事情,当官的一般都是安排亲戚或者亲信去做的,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竟然亲自跑去找房子,他这也算是奇葩了。
张斌的四哥张军应该说是五兄弟里面长的跟他最像的,同样英俊潇洒,同样文质彬彬,两人站一起,绝对... -->>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以限制平民百姓的流动。
在明初,这种严厉的控制政策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比如,有史料记载,曾有一农户,因祖母急病外出求医,走的时候太匆忙,竟然把县衙开的路引给忘在家里了,结果被常州吕城巡检司查获,准备送法司论罪。这事都惊动了明太祖,最后明太祖法外开恩,这农户才免于治罪,可见,明初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平民基本没有流动的自由,想外出经商或务工都相当的麻烦。
那么在如此严密的户籍制度控制下,明朝的商贸活动为什么反而兴盛起来了呢?
其实,这主要还要归功于明初实施的另外一项制度,开中制。
所谓开中制,简单的说,就是商人自费把内地的粮食、布匹,茶、豆、麦等生活物资运到边防,卖给当地驻军,然后官府用盐引补偿,运多少物资,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让商人赚取食盐的差价。
开中制的由来,则源于大明九边后勤补给的问题。
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明太祖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
这样,朝廷减轻了九边补给的负担,山西商人则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这就是开中制的由来。
可以说,开中制的施行,为明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耗费军粮马草无数,但是没有造成汉武帝时期那么极端的民怨沸腾的局面,开中的功劳是无与伦比的。
大明朝廷尝到了开中制的甜头,于是便慢慢将开中制推广开来,到了后面,凡是有驻军防守的地方,商人都可以运送粮草等物资过去,以换取盐引。
这样一来,就给大明商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为商人向边关运送的不一定是粮草等物资,他们获得食盐之后,到处贩卖的也不光是食盐。
随着开中制的推广,大明商贸活动逐渐繁盛,各地商贩也随之发展壮大,比如最开始得利的晋商,史料就有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当然,随着开中制发展起来的不止有晋商,也就是山西商帮,还有山东商帮、徽州商帮、江右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等等等等。
而作为金陵曾经的帝都和大明水陆转运中心,发展更是迅猛无匹,大明正德朝的《江宁府志》记载金陵的商业铺行就有104种,而且每种行业还不止一户,其中“糖食铺户约有三十余家”,金陵商贸之繁盛可以想见。
张斌的三哥张三和四哥张军正是福建商帮中有名的“东盛堂”两大掌柜,这东盛堂原本为福宁州黄氏所独有,主要从事与东瀛的海外贸易,在福建的月港和广东的澳门都有分号,规模不算小,但也不能算大,在福建商帮中只能属于敲边鼓的小角色而已。
但是,自从大金所的张成德、郑之远等人秘密参股之后,东盛堂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到现在,已经成为福建商帮中有数的大商号之一。
张斌已经知道他母亲黄家就是做生意的,他三哥和四哥也在跟着做生意,但是,他却不知道他三哥和四哥具体在做什么生意,更不知道东盛堂商号的规模已经大到吓人。
毕竟这时候经商怎么说都是贱业,跟做官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谁没事到他面前来显摆自己生意做的有多大啊,那不是有病吗!
不过张斌倒不歧视经商,相反,他对经商还十分的重视,因为他知道,要纯靠农田税赋来拯救大明是不现实的,必须开源,也就是增加其他收入来源,而经商,特别是海外贸易,正是开源的重点所在。
这不,他四哥张军一来,他立马借口为自己的府邸把关,硬要跟着张军去找房子。
这种事情,当官的一般都是安排亲戚或者亲信去做的,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竟然亲自跑去找房子,他这也算是奇葩了。
张斌的四哥张军应该说是五兄弟里面长的跟他最像的,同样英俊潇洒,同样文质彬彬,两人站一起,绝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