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1558年的天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在古代也有“冰箱”,但是现代的冰箱在陈有新他们的眼睛里,还是很神奇的,打开冰箱的门,发现它被分隔成了上下两层,上层是冷藏室,听红儿介绍说是主要放一些的瓜果蔬菜,而下层则是冷冻室,可以冰冻一些的生鲜鱼肉。
只是这些冰箱在东洛岛上现在也有,众人在习以为常之后,也就不觉得特别的神奇了,不再像刚才面对着电视和音响那样,感觉有种被“夺人心魄”的地步,不过无论怎么说,这些法器还是让他们感觉到什么叫“巧夺天工”。
毕竟在通了电之后,打开了的冰箱,它的那个冷冻室,众人把手伸进去,不一会儿就感觉到“冰冻刺骨”,把手回收回来,还得用双手搓一下才能回暖。
而“空调”这个法器,听红儿说,这个电器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房子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和洁净度。一般是在大热天的时候最是好用,可以让人感觉房间内立即凉爽下来,就像唐代时期的“含凉殿”。而冬天的时候也能用,可以让人感觉房间内立马暖和起来,就像是北方的“火炕”的作用一样。
“含凉殿”是唐代“空调房”的称呼,不过在汉代的时候那是叫另外的名字,那时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时的用房叫“温调殿”,夏季时用房是叫“清凉殿”,清凉殿同时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的避暑用房。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它“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就是盛夏时室内都能结霜,形容房间的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而且“清凉殿”室内附带的降温设备也极为的豪华。佚名古籍《三辅黄图》中的“清凉殿”词条有过这样的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石质的高级床具本身就是夏用的良品,在身边又放置着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玉晶盘。当然更绝的是,还让侍人站在旁边,对着床上的主人扇扇子。有如此这般的享受,又多重降温,自然是无比的凉爽舒适。
而到了唐代,更名为“含凉殿”的空调房,那制冷手段就更加先进了,是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的降温的。在《唐语林?豪爽》中记载,当时拾遗程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那时正是酷暑的天气,李隆基就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来避暑。程知节就看到了圣人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了“含凉殿”之后,程知节被李隆基“赐坐石榻”,感觉到整个室内“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从这一段的历史记载来看,这“含凉殿”在建筑设计上,一是可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进来,所以显得室内很阴沉;二是当时已经有了“电风扇”,当然那时使用的不是用现代的电能,而是假山瀑布的水能,用流水来转动着扇叶,这样“水激扇车”,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形成了冷气;三是在殿内建有循环的冷水源,因此四边有流水往下淌,形成了水帘,像花果山的水帘洞一样。
“水帘”的构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宫殿的四方屋檐上都安装了水管,再把水引到了屋檐上。然后凉水在屋上循环,这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了“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
这一种的“空调建筑”,在民间称为“自凉亭子”,又被称为“雨亭”。那时,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比如京兆尹王鉷的家里,便建有“自凉亭子”。“自凉亭子”的降温效果可谓极佳,所以才有“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的诗句。
不过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术,并非是我们中国人发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于拂菻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当时拂菻国的宫殿就带有这种“空调”。如果这个考证属实的话,那么这种装置当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就已经发明了一种古式的空气调节系统,它是利用装置于屋顶的风杆,让外面的自然风穿过凉水并吹入室内,令室内的人感到凉快,后来又被东罗马帝国的工匠所改进,再传入到中国。
当时间进入了宋代,夏日的“空调房”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像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就是宋代宫中的避暑佳处,据《武林旧事》中的“禁中纳凉”记载,这几个地方的环境都是幽静宜人,周围是“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并且宋代的宫中降温手段更加先进了,他们发明了带有机械原理的“电风扇”,这是用鼓风机带动的,所以有说“鼓以风轮”。“风轮”的风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直吹,顿时是“清芬满殿”,而且在御座的两旁,还“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样一来,人与自然更加的和谐,并且也体现出皇宫里的用度奢侈。
再往后就是明清时期,相比宋代的“空调房”除了基本的降温手段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得以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那么明清时期皇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
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在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的冷源,这一点有些像现代分体空调或者冷风机的味道。这种“可移动式”的冷源,时称是“冰桶”,现代人把它戏称为“冰箱”。
“冰桶”是木制结构,它的设计原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就像上文说到的,“冰鉴”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其实“冰桶”叫“冰柜”或者“冷柜”更准确,其实就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了,当成冷气的出气孔。中部的空间还可以储存食物,像冰镇西瓜或是各色冷饮。后来“冰桶”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了,还有“进口货”,被称为“洋桶”。
黄石还记得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有部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它风靡了全国,让一代中国人记住了阿信这个从艰难迈向成功的女性,而他当时却记住了电视剧中的一个细节,那时阿信成家后的不久,买了一个冰箱,其实也就是真正“冰柜”,使用的时候往里面放入冰块。
当然这上面的种种“空调”设施,对古代一般的百姓来说,根本就用不起,或者说连见都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比如做为海商的陈有新算是很有钱的,他就没有见识过这个东西。
而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听了这个法器的作用之后,那是叹为观止,以前他们在夏日时,只能静坐在树冠蔽郁的树下,挥舞着蒲扇,期待着凉风吹过。而仙人发明的这个法器却可以让人安坐在家中,舒爽一夏,真得是无比幸福。
只有李承鹏算是个例外,虽然他也没有见识过,但是他饱读经书、博闻强记,虽说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也算是博览群书、博学多闻,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李承鹏还记得唐代诗人张仲索在《宫中乐》诗中所说,“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他所描述的就是“含凉殿”消夏的情景。
好在百姓们虽然用不起这些高档的“空调”,但是也有着自己的土办法,比如像曹操当年那样,在邺城里建造大冷库的“冰井台”,就是挖深井采集冷气,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内挖一口深井,然后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再凿孔,夏天的时候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的时候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但是这些设施也就是一般大户人家,才可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安徽皖南古徽商民居宅中,就能经常看到这种的“土制空调”,它们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为作为地下的“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能长久保持食物新鲜。
而也有的大户人家则是建造类似于先秦时的“窟室”一样的地下室,这种房间在明代叫“土室”,有点像窑洞,但又不完全是,“土室”类似于地道式建筑,各家的土室通过地道相连。
在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中就有记载,“土室”是冬夏两用,属于多功能房,还有防盗防匪的功能,“至城近边一带,常作土室以避虏其中,若大厦,尽室处其中,封其隧道,固不啻金汤矣... -->>
虽然在古代也有“冰箱”,但是现代的冰箱在陈有新他们的眼睛里,还是很神奇的,打开冰箱的门,发现它被分隔成了上下两层,上层是冷藏室,听红儿介绍说是主要放一些的瓜果蔬菜,而下层则是冷冻室,可以冰冻一些的生鲜鱼肉。
只是这些冰箱在东洛岛上现在也有,众人在习以为常之后,也就不觉得特别的神奇了,不再像刚才面对着电视和音响那样,感觉有种被“夺人心魄”的地步,不过无论怎么说,这些法器还是让他们感觉到什么叫“巧夺天工”。
毕竟在通了电之后,打开了的冰箱,它的那个冷冻室,众人把手伸进去,不一会儿就感觉到“冰冻刺骨”,把手回收回来,还得用双手搓一下才能回暖。
而“空调”这个法器,听红儿说,这个电器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房子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和洁净度。一般是在大热天的时候最是好用,可以让人感觉房间内立即凉爽下来,就像唐代时期的“含凉殿”。而冬天的时候也能用,可以让人感觉房间内立马暖和起来,就像是北方的“火炕”的作用一样。
“含凉殿”是唐代“空调房”的称呼,不过在汉代的时候那是叫另外的名字,那时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时的用房叫“温调殿”,夏季时用房是叫“清凉殿”,清凉殿同时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的避暑用房。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它“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就是盛夏时室内都能结霜,形容房间的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而且“清凉殿”室内附带的降温设备也极为的豪华。佚名古籍《三辅黄图》中的“清凉殿”词条有过这样的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石质的高级床具本身就是夏用的良品,在身边又放置着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玉晶盘。当然更绝的是,还让侍人站在旁边,对着床上的主人扇扇子。有如此这般的享受,又多重降温,自然是无比的凉爽舒适。
而到了唐代,更名为“含凉殿”的空调房,那制冷手段就更加先进了,是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的降温的。在《唐语林?豪爽》中记载,当时拾遗程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那时正是酷暑的天气,李隆基就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来避暑。程知节就看到了圣人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了“含凉殿”之后,程知节被李隆基“赐坐石榻”,感觉到整个室内“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从这一段的历史记载来看,这“含凉殿”在建筑设计上,一是可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进来,所以显得室内很阴沉;二是当时已经有了“电风扇”,当然那时使用的不是用现代的电能,而是假山瀑布的水能,用流水来转动着扇叶,这样“水激扇车”,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形成了冷气;三是在殿内建有循环的冷水源,因此四边有流水往下淌,形成了水帘,像花果山的水帘洞一样。
“水帘”的构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宫殿的四方屋檐上都安装了水管,再把水引到了屋檐上。然后凉水在屋上循环,这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了“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
这一种的“空调建筑”,在民间称为“自凉亭子”,又被称为“雨亭”。那时,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比如京兆尹王鉷的家里,便建有“自凉亭子”。“自凉亭子”的降温效果可谓极佳,所以才有“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的诗句。
不过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术,并非是我们中国人发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于拂菻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当时拂菻国的宫殿就带有这种“空调”。如果这个考证属实的话,那么这种装置当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就已经发明了一种古式的空气调节系统,它是利用装置于屋顶的风杆,让外面的自然风穿过凉水并吹入室内,令室内的人感到凉快,后来又被东罗马帝国的工匠所改进,再传入到中国。
当时间进入了宋代,夏日的“空调房”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像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就是宋代宫中的避暑佳处,据《武林旧事》中的“禁中纳凉”记载,这几个地方的环境都是幽静宜人,周围是“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并且宋代的宫中降温手段更加先进了,他们发明了带有机械原理的“电风扇”,这是用鼓风机带动的,所以有说“鼓以风轮”。“风轮”的风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直吹,顿时是“清芬满殿”,而且在御座的两旁,还“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样一来,人与自然更加的和谐,并且也体现出皇宫里的用度奢侈。
再往后就是明清时期,相比宋代的“空调房”除了基本的降温手段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得以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那么明清时期皇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
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在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的冷源,这一点有些像现代分体空调或者冷风机的味道。这种“可移动式”的冷源,时称是“冰桶”,现代人把它戏称为“冰箱”。
“冰桶”是木制结构,它的设计原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就像上文说到的,“冰鉴”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其实“冰桶”叫“冰柜”或者“冷柜”更准确,其实就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了,当成冷气的出气孔。中部的空间还可以储存食物,像冰镇西瓜或是各色冷饮。后来“冰桶”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了,还有“进口货”,被称为“洋桶”。
黄石还记得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有部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它风靡了全国,让一代中国人记住了阿信这个从艰难迈向成功的女性,而他当时却记住了电视剧中的一个细节,那时阿信成家后的不久,买了一个冰箱,其实也就是真正“冰柜”,使用的时候往里面放入冰块。
当然这上面的种种“空调”设施,对古代一般的百姓来说,根本就用不起,或者说连见都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比如做为海商的陈有新算是很有钱的,他就没有见识过这个东西。
而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听了这个法器的作用之后,那是叹为观止,以前他们在夏日时,只能静坐在树冠蔽郁的树下,挥舞着蒲扇,期待着凉风吹过。而仙人发明的这个法器却可以让人安坐在家中,舒爽一夏,真得是无比幸福。
只有李承鹏算是个例外,虽然他也没有见识过,但是他饱读经书、博闻强记,虽说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也算是博览群书、博学多闻,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李承鹏还记得唐代诗人张仲索在《宫中乐》诗中所说,“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他所描述的就是“含凉殿”消夏的情景。
好在百姓们虽然用不起这些高档的“空调”,但是也有着自己的土办法,比如像曹操当年那样,在邺城里建造大冷库的“冰井台”,就是挖深井采集冷气,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内挖一口深井,然后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再凿孔,夏天的时候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的时候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但是这些设施也就是一般大户人家,才可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安徽皖南古徽商民居宅中,就能经常看到这种的“土制空调”,它们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为作为地下的“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能长久保持食物新鲜。
而也有的大户人家则是建造类似于先秦时的“窟室”一样的地下室,这种房间在明代叫“土室”,有点像窑洞,但又不完全是,“土室”类似于地道式建筑,各家的土室通过地道相连。
在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中就有记载,“土室”是冬夏两用,属于多功能房,还有防盗防匪的功能,“至城近边一带,常作土室以避虏其中,若大厦,尽室处其中,封其隧道,固不啻金汤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