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校草制霸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然现象,跟喜怒哀乐无关。
“科学、自然现象等词语触犯比赛规则,正方二辩被判离场,请在下场前指定你的代理人。”比赛到了这里总算出现一点小曲折,不过刘欣盈依然波澜不惊:“下面由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20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3分钟。”
因为涉及到自己,江水源也紧张起来。
不知是由于施轩被判离场的缘故,还是林少燕本来就咄咄逼人,她提出的问题非常犀利,连陈荻都感觉压力山大,黄淑惠自然更是毫无招架之力,吞吞吐吐半天,完全不知所云。最后一问是向江水源发问的,林少燕将自己气场直接外放到最大化:
“天道自然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始终如一,何尝有喜怒哀乐?圣人用舍行藏,顺乎自然;赏罚生杀,付之天理。与天地合德,与治道同体,一举一动都与天道自然相呼应,也何尝有喜怒哀乐?对方辩友你能否认这一点么?”
显然这个问题是林少燕的杀手锏,刘欣盈听到这个问题后都忍不住连连点头。
江水源稍作思考便铿然答道:“我否认对方辩友这个见解。其一,天道虽然高远,但终究不过一个‘理’字。上古涂山氏之女倚门而唱‘候人兮猗’,唐代刘采春吟诵‘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清代徐德音书写‘料得归来芸阁里,笑携好句倩人看’,其心其情数千年不改,岂非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始终如一?又岂非天理?又岂非有喜怒哀乐?
“其二,圣人虽然与天地合德、与治道同体,一举一动都与天道自然相呼应,但终究圣人是圣人,不是天道自然。圣人上体天理、下悟治道,必须顺应事物而动;顺应事物而动,就不可能无情。假如圣人无情、无喜怒哀乐,又怎么能顺应事物、格物致知、感悟天理呢?”
话语刚落,吴梓臣便鼓掌道:“说得好!”
刘欣盈也跟着鼓掌:“确实回答得很好!”
这两人亦真亦假的架秧子,差点让林少燕咬碎银牙。
不过接下来路宗光的攻辩以及攻辩小结、自由辩论又让辩论赛陷入了沉闷,结结巴巴的回答、颠三倒四的废话成为赛场的主旋律。围观的不热心观众吴梓臣同学在此期间打了无数个哈欠,以此发泄他对无聊比赛的不满。直到刘欣盈宣布:“下面进入最后的总结陈词环节,首先由反方四辩发言,时间为5分钟。”
江水源站起身朝刘欣盈微微一鞠躬:“谢谢刘社长!天道高远难问,众生懵懂无知,圣人则是沟通天道与众生的津渡桥梁。那么圣人有无喜怒哀乐呢?我方认为,圣人是有喜怒哀乐的。
“于理言之,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其能体悟天理,顺乎自然,化育万民,而不在其无情。无情则无以顺应事物、格物致知、感悟天理,不能感悟天理,又何以为圣人?对方辩友以为‘心即理’,无需体悟,殊不知王阳明之‘心即理’亦需要通过身、心、意、知、物的修炼体悟,才能达到明心见理的境界,而非浅显的心就是理、心等于理。
“于实言之,孔子乃国人公认之圣人,其在世时已被称为‘天纵之圣’,后世更是被封为‘至圣先师’,以为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就是这样的一位圣人,据《论语》记载,他曾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圣人有喜有惧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是圣人有怒也;‘颜渊死,子哭之恸’、‘噫!天丧予!天丧予!’,是圣人有哀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圣人有乐也。孔子言行一一俱在典籍之中,随时可以查核。怎么能说圣人没有喜怒哀乐呢?
“晋代王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并非无情、无喜怒哀乐,而是有情却顺乎自然、合与天理。《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公叔文子‘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结果别人以讹传讹,变成了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圣人无喜怒哀乐’也是如此,圣人顺应自然而动情,而且‘乐而不霪,哀而不伤’,所以别人很难察觉,看上去他就像寂然无情,结果最后以讹传讹。
“今天我们力辩‘圣人有喜怒哀乐’,一方面是要正本清源,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要把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处理得就像苏轼写文章一样,‘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为情牵,不为情困,达到悠然自在、长乐未央的境界。谢谢大家!”
然现象,跟喜怒哀乐无关。
“科学、自然现象等词语触犯比赛规则,正方二辩被判离场,请在下场前指定你的代理人。”比赛到了这里总算出现一点小曲折,不过刘欣盈依然波澜不惊:“下面由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20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3分钟。”
因为涉及到自己,江水源也紧张起来。
不知是由于施轩被判离场的缘故,还是林少燕本来就咄咄逼人,她提出的问题非常犀利,连陈荻都感觉压力山大,黄淑惠自然更是毫无招架之力,吞吞吐吐半天,完全不知所云。最后一问是向江水源发问的,林少燕将自己气场直接外放到最大化:
“天道自然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始终如一,何尝有喜怒哀乐?圣人用舍行藏,顺乎自然;赏罚生杀,付之天理。与天地合德,与治道同体,一举一动都与天道自然相呼应,也何尝有喜怒哀乐?对方辩友你能否认这一点么?”
显然这个问题是林少燕的杀手锏,刘欣盈听到这个问题后都忍不住连连点头。
江水源稍作思考便铿然答道:“我否认对方辩友这个见解。其一,天道虽然高远,但终究不过一个‘理’字。上古涂山氏之女倚门而唱‘候人兮猗’,唐代刘采春吟诵‘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清代徐德音书写‘料得归来芸阁里,笑携好句倩人看’,其心其情数千年不改,岂非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始终如一?又岂非天理?又岂非有喜怒哀乐?
“其二,圣人虽然与天地合德、与治道同体,一举一动都与天道自然相呼应,但终究圣人是圣人,不是天道自然。圣人上体天理、下悟治道,必须顺应事物而动;顺应事物而动,就不可能无情。假如圣人无情、无喜怒哀乐,又怎么能顺应事物、格物致知、感悟天理呢?”
话语刚落,吴梓臣便鼓掌道:“说得好!”
刘欣盈也跟着鼓掌:“确实回答得很好!”
这两人亦真亦假的架秧子,差点让林少燕咬碎银牙。
不过接下来路宗光的攻辩以及攻辩小结、自由辩论又让辩论赛陷入了沉闷,结结巴巴的回答、颠三倒四的废话成为赛场的主旋律。围观的不热心观众吴梓臣同学在此期间打了无数个哈欠,以此发泄他对无聊比赛的不满。直到刘欣盈宣布:“下面进入最后的总结陈词环节,首先由反方四辩发言,时间为5分钟。”
江水源站起身朝刘欣盈微微一鞠躬:“谢谢刘社长!天道高远难问,众生懵懂无知,圣人则是沟通天道与众生的津渡桥梁。那么圣人有无喜怒哀乐呢?我方认为,圣人是有喜怒哀乐的。
“于理言之,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其能体悟天理,顺乎自然,化育万民,而不在其无情。无情则无以顺应事物、格物致知、感悟天理,不能感悟天理,又何以为圣人?对方辩友以为‘心即理’,无需体悟,殊不知王阳明之‘心即理’亦需要通过身、心、意、知、物的修炼体悟,才能达到明心见理的境界,而非浅显的心就是理、心等于理。
“于实言之,孔子乃国人公认之圣人,其在世时已被称为‘天纵之圣’,后世更是被封为‘至圣先师’,以为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就是这样的一位圣人,据《论语》记载,他曾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圣人有喜有惧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是圣人有怒也;‘颜渊死,子哭之恸’、‘噫!天丧予!天丧予!’,是圣人有哀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圣人有乐也。孔子言行一一俱在典籍之中,随时可以查核。怎么能说圣人没有喜怒哀乐呢?
“晋代王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并非无情、无喜怒哀乐,而是有情却顺乎自然、合与天理。《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公叔文子‘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结果别人以讹传讹,变成了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圣人无喜怒哀乐’也是如此,圣人顺应自然而动情,而且‘乐而不霪,哀而不伤’,所以别人很难察觉,看上去他就像寂然无情,结果最后以讹传讹。
“今天我们力辩‘圣人有喜怒哀乐’,一方面是要正本清源,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要把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处理得就像苏轼写文章一样,‘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为情牵,不为情困,达到悠然自在、长乐未央的境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