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降仙奇缘3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传宗来到山阳县,不用远走,就在茶馆和报纸上便对山阳县有了大概的了解。他在山阳县官报上看到他们是这样报道受灾情况的。
最开始的是这样报道的。
宁治省旱灾引起朝廷高度重视。我县部分地区连续十四个月未形成有效降雨,农作物大面积受旱绝收,部分百姓地无收成、仓无存粮、窖无集水、畜无草料。今年严重的旱情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今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是百年难遇的,是人力所难以抗拒的。宁治省布政使胡铁大人举行了积极对抗旱灾的会议,并下令尽快建立一套旱灾应急和救助方案。
朱传宗看了大怒:“灾情严重,这些当官的不办实事,却在说什么空话,开什么无聊的会议,可见都是一些什么人。”
不过昨天出的报纸的报道让朱传宗头疼不已。
上面写道:在知县王伸大人的英明指导下,衙门所有官吏一行进村入户,通过检查乡镇灾民救济花名册、进行发放粮食的任务,听取各乡有关情况汇报,对今年救灾银两和春荒救济款物发放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干旱灾情发生的历史、现状,以及当前防旱、抗旱、旱灾救助等工作进行了重点了解和研究。
前来视察的布政使胡铁大人对救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灾民救助规范,救灾责任制到位,灾民探视制完善。视察结束后,胡铁大人要求山阳县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工作,尽快建立一套旱灾应急机制和救助机制。对于今年的旱情,各级别衙门要加大对受灾群众的帮扶力度,政府补贴要对灾区群众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努力使灾区群众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
王伸大人对布政使胡铁大人百忙当中抽出时间前来视察,感激涕零,并表示一定带领全县百姓度过难关。
朱传宗看到这里,心想:“还是老一套,什么了解,研究。有个屁用?不过布政使胡铁来过这里,看来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了,不是说李东昌发现了王伸冒领救灾粮食吗?他们就采取了补救,要是通通省官员联合起来,处处加以限制,要想查清楚案子,看来是难上加难啊!”
朱传宗晓得这些官员们都是极其聪明之人,他们要是串起供来,再积极补救错误,那可真的是难以拿到证据的。
朱传宗为之头痛不已,他扫了一眼报纸,上面一个标题是:全县百姓的好榜样。
朱传宗心想:“这个可能是好人吧!大肆宣扬,定会不差。丑恶的事情看得太多了,总应该能有一件好事吧?朱传宗看了起来,想恢复一下心情。”
文章介绍道:一个叫王氏老太太,有一个儿子,三十多岁左右,已经结婚,他们在县城里有一所住房。老太太上街买菜,拣到了一个残疾女婴。大约有一岁多。
老太太看她可怜,就抱回家里养。可是孩子有先天的疾病,抱到医院看病,才知道要花很多银子才能治疗好。
老太太收她为养女,把自己积攒下来的银子给她看病,可是需要的银子太多了,她的全部积蓄都花光了。于是她让儿子拿银子出来。
最后全家的银子都花完了,这时候她的儿媳妇也怀孕了。他儿子三十多岁多的人了,好不容易媳妇怀了孩子,王家有后了,可是为了救治那个拣来的孩子。她便做儿子和媳妇的工作,让他们把怀着的孩子打掉。
为了给那残疾孩子看病,再养一个孩子负担不起了。她儿子开始不同意,最后她儿子终于想通了,按王氏老太太的话做了。最后,他们把房子卖了来为孩子看病。
这是那么可爱的一家人啊!他们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大爱,它超越了门第姓氏观念。他们继承了几千年来的优良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他们善良纯朴,真的是我们全县的楷模。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啊!如果全县百姓都像他们一样,对人互敬互爱,那么世间就会多么美好啊!
朱传宗看傻了眼,以为自己看错了,又看了一遍,才知道没有看错。心想:“是这家人有病,还是我有病?这么一家变态,居然要像他们学习?是他们疯了,还是我疯了?”
朱传宗想不明白,最后叹道:“我终于知道自己见识太低了。世上许多事情都不是我所明白的。我自以为聪明,以为看透了人间呢!其实我笨的很,什么都不懂。”
朱传宗越想越闷,晚上睡觉也不踏实,一大早便去找水灵儿聊天解闷去,不过王大牛道:“少爷,水姑娘一个人出去了,她说去打探消息。让你等她。”
朱传宗心想:“她还是防着我,自然去和太上老君教的人联络去了。不过也好。”
道:“你们给我换了衣服,去附近的农村走一遭。”
四人应了。交代来福客栈的伙计,如果水灵儿回来,让她在客栈等他们就是了。几人装作去乡下做生意,一起到附近的乡下去看看。
在县城附近的乡下,因为交通便利,可以到城里做生意,和别的乡比较,都是很富有的。
因为路程不远,五人索性一起走。
因为没有外人,王大牛道:“少爷,您变这么胖,多累啊!没有外人,不如您收了气功好了。”
朱传宗笑道:“我现在习惯了,等案子破了,再吓水姑娘一跳好了。变来变去的,反而难受。”
众人道:“不过少爷只有这样胖,才显得有富贵气,也是很好啊!”
朱传宗道:“你们几个有长进啊!居然会拍马屁了!”
四人讪笑不已。
路过一个工地,那里正在盖房子,一些工匠在忙活,不过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婆婆在和一个工地头目一样的人争吵,只听老婆婆道:“我这么大把年纪了,你连我的工钱都不给,你丧良心啊你。你不得好死,天打雷劈啊!”
朱传宗隐约听到这一句,想起在京师看到的卷宗,如今很多工程拖欠工匠的钱不给,道:“这老婆婆是在讨要工钱?”
赵老四,张老五和钱老六三人深有体会,钱老六叹道:“这老婆婆定是为了他的儿子讨要工钱来了,真是可怜。要是我的老母为我讨要工钱,我会心疼死的。”
张老五道:“是啊,所以我们宁可自己受罪也不能告诉家里。”
赵老四道:“哪有什么用?终究人家也不会给钱的。唉,要不是遇到少爷,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少爷,我们帮帮这个老婆婆吧!”
朱传宗点了点头。几人走到跟前,赵老四道:“老婆婆,您不用讨要工钱了。我们这里有点银子,您拿去吧!”
赵老四,张老五和钱老六三人每人拿了一两银子给了老婆婆,三人在朱家不长时间,得到的银子已经寄回家里一些了,这差不多是他们的所有。老婆婆感激涕零,嗫嚅道:“不……不要这么多,他欠我一两银子。”
那工地头目道:“你命好,遇到好人,你就拿着吧!告诉你,这工钱我说了也不算的。如今你有银子了,以后可别来了,耽误工夫,来了也没用。”
说完扬长去了。
朱传宗道:“老人家,你为谁要钱啊?是你儿子吗?他干了多长时间?”
老婆婆道:“我是为自己要工钱啊!我干了一年了。”
一个快七十岁的老人在工地上能做什么?这么大年纪的工人恐怕是全世界都少有,朱传宗这个大少爷呆了,连出身农民的王大牛四人也都呆了。
赵老四道:“不可思议……”
王大牛突然嚎啕大哭起来,道:“我娘在的时候,在家里也为人家缝补衣服赚钱。我的娘啊!”
众人连忙安慰,等王大牛不哭了,朱传宗问了老婆婆姓名,住在哪里。
老婆婆姓胡,是附近胡家村的人。
五人让她把银子收下,问道:“老婆婆,您吃饭了吗?”
胡老婆婆道:“没呢!回家去吃。一大早就赶来了。”
朱传宗道:“我们想去您村看看,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能不能到您家中劳扰啊?”
胡老婆婆道:“恩公们来的话,太好了。可是我们家穷……”
朱传宗道:“没关系,路程还远,我们吃完饭再走。”
在附近找了一家普通的小餐馆,要了四个菜,吃了起来。
朱传宗五人都吃过了,都喝些水歇息,只见老太太风卷残云般把四个菜吃的干干净净,又吃了五碗米饭。王大牛等人还不觉得稀奇,朱传宗却看呆了,本来以为四大碗菜,够四个人吃了,哪想到这么一个干瘦老太太全吃完了。朱传宗默然心想:“也许她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饭菜!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却不能颐养天年……”
朱传宗有些迷茫。
众人来到胡老婆婆家中。她家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她有一个儿子,娶了媳妇,有两个孩子,媳妇还在做月子。儿子去城里干活赚钱去了。
五人见她儿媳妇做月子,而且穷的甚至是衣不遮体,便说什么也不进门,在院子里坐。
胡老婆婆把银子给了儿媳妇,媳妇听了她的诉说,不由大哭了起... -->>
朱传宗来到山阳县,不用远走,就在茶馆和报纸上便对山阳县有了大概的了解。他在山阳县官报上看到他们是这样报道受灾情况的。
最开始的是这样报道的。
宁治省旱灾引起朝廷高度重视。我县部分地区连续十四个月未形成有效降雨,农作物大面积受旱绝收,部分百姓地无收成、仓无存粮、窖无集水、畜无草料。今年严重的旱情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今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是百年难遇的,是人力所难以抗拒的。宁治省布政使胡铁大人举行了积极对抗旱灾的会议,并下令尽快建立一套旱灾应急和救助方案。
朱传宗看了大怒:“灾情严重,这些当官的不办实事,却在说什么空话,开什么无聊的会议,可见都是一些什么人。”
不过昨天出的报纸的报道让朱传宗头疼不已。
上面写道:在知县王伸大人的英明指导下,衙门所有官吏一行进村入户,通过检查乡镇灾民救济花名册、进行发放粮食的任务,听取各乡有关情况汇报,对今年救灾银两和春荒救济款物发放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干旱灾情发生的历史、现状,以及当前防旱、抗旱、旱灾救助等工作进行了重点了解和研究。
前来视察的布政使胡铁大人对救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灾民救助规范,救灾责任制到位,灾民探视制完善。视察结束后,胡铁大人要求山阳县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工作,尽快建立一套旱灾应急机制和救助机制。对于今年的旱情,各级别衙门要加大对受灾群众的帮扶力度,政府补贴要对灾区群众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努力使灾区群众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
王伸大人对布政使胡铁大人百忙当中抽出时间前来视察,感激涕零,并表示一定带领全县百姓度过难关。
朱传宗看到这里,心想:“还是老一套,什么了解,研究。有个屁用?不过布政使胡铁来过这里,看来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了,不是说李东昌发现了王伸冒领救灾粮食吗?他们就采取了补救,要是通通省官员联合起来,处处加以限制,要想查清楚案子,看来是难上加难啊!”
朱传宗晓得这些官员们都是极其聪明之人,他们要是串起供来,再积极补救错误,那可真的是难以拿到证据的。
朱传宗为之头痛不已,他扫了一眼报纸,上面一个标题是:全县百姓的好榜样。
朱传宗心想:“这个可能是好人吧!大肆宣扬,定会不差。丑恶的事情看得太多了,总应该能有一件好事吧?朱传宗看了起来,想恢复一下心情。”
文章介绍道:一个叫王氏老太太,有一个儿子,三十多岁左右,已经结婚,他们在县城里有一所住房。老太太上街买菜,拣到了一个残疾女婴。大约有一岁多。
老太太看她可怜,就抱回家里养。可是孩子有先天的疾病,抱到医院看病,才知道要花很多银子才能治疗好。
老太太收她为养女,把自己积攒下来的银子给她看病,可是需要的银子太多了,她的全部积蓄都花光了。于是她让儿子拿银子出来。
最后全家的银子都花完了,这时候她的儿媳妇也怀孕了。他儿子三十多岁多的人了,好不容易媳妇怀了孩子,王家有后了,可是为了救治那个拣来的孩子。她便做儿子和媳妇的工作,让他们把怀着的孩子打掉。
为了给那残疾孩子看病,再养一个孩子负担不起了。她儿子开始不同意,最后她儿子终于想通了,按王氏老太太的话做了。最后,他们把房子卖了来为孩子看病。
这是那么可爱的一家人啊!他们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大爱,它超越了门第姓氏观念。他们继承了几千年来的优良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他们善良纯朴,真的是我们全县的楷模。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啊!如果全县百姓都像他们一样,对人互敬互爱,那么世间就会多么美好啊!
朱传宗看傻了眼,以为自己看错了,又看了一遍,才知道没有看错。心想:“是这家人有病,还是我有病?这么一家变态,居然要像他们学习?是他们疯了,还是我疯了?”
朱传宗想不明白,最后叹道:“我终于知道自己见识太低了。世上许多事情都不是我所明白的。我自以为聪明,以为看透了人间呢!其实我笨的很,什么都不懂。”
朱传宗越想越闷,晚上睡觉也不踏实,一大早便去找水灵儿聊天解闷去,不过王大牛道:“少爷,水姑娘一个人出去了,她说去打探消息。让你等她。”
朱传宗心想:“她还是防着我,自然去和太上老君教的人联络去了。不过也好。”
道:“你们给我换了衣服,去附近的农村走一遭。”
四人应了。交代来福客栈的伙计,如果水灵儿回来,让她在客栈等他们就是了。几人装作去乡下做生意,一起到附近的乡下去看看。
在县城附近的乡下,因为交通便利,可以到城里做生意,和别的乡比较,都是很富有的。
因为路程不远,五人索性一起走。
因为没有外人,王大牛道:“少爷,您变这么胖,多累啊!没有外人,不如您收了气功好了。”
朱传宗笑道:“我现在习惯了,等案子破了,再吓水姑娘一跳好了。变来变去的,反而难受。”
众人道:“不过少爷只有这样胖,才显得有富贵气,也是很好啊!”
朱传宗道:“你们几个有长进啊!居然会拍马屁了!”
四人讪笑不已。
路过一个工地,那里正在盖房子,一些工匠在忙活,不过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婆婆在和一个工地头目一样的人争吵,只听老婆婆道:“我这么大把年纪了,你连我的工钱都不给,你丧良心啊你。你不得好死,天打雷劈啊!”
朱传宗隐约听到这一句,想起在京师看到的卷宗,如今很多工程拖欠工匠的钱不给,道:“这老婆婆是在讨要工钱?”
赵老四,张老五和钱老六三人深有体会,钱老六叹道:“这老婆婆定是为了他的儿子讨要工钱来了,真是可怜。要是我的老母为我讨要工钱,我会心疼死的。”
张老五道:“是啊,所以我们宁可自己受罪也不能告诉家里。”
赵老四道:“哪有什么用?终究人家也不会给钱的。唉,要不是遇到少爷,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少爷,我们帮帮这个老婆婆吧!”
朱传宗点了点头。几人走到跟前,赵老四道:“老婆婆,您不用讨要工钱了。我们这里有点银子,您拿去吧!”
赵老四,张老五和钱老六三人每人拿了一两银子给了老婆婆,三人在朱家不长时间,得到的银子已经寄回家里一些了,这差不多是他们的所有。老婆婆感激涕零,嗫嚅道:“不……不要这么多,他欠我一两银子。”
那工地头目道:“你命好,遇到好人,你就拿着吧!告诉你,这工钱我说了也不算的。如今你有银子了,以后可别来了,耽误工夫,来了也没用。”
说完扬长去了。
朱传宗道:“老人家,你为谁要钱啊?是你儿子吗?他干了多长时间?”
老婆婆道:“我是为自己要工钱啊!我干了一年了。”
一个快七十岁的老人在工地上能做什么?这么大年纪的工人恐怕是全世界都少有,朱传宗这个大少爷呆了,连出身农民的王大牛四人也都呆了。
赵老四道:“不可思议……”
王大牛突然嚎啕大哭起来,道:“我娘在的时候,在家里也为人家缝补衣服赚钱。我的娘啊!”
众人连忙安慰,等王大牛不哭了,朱传宗问了老婆婆姓名,住在哪里。
老婆婆姓胡,是附近胡家村的人。
五人让她把银子收下,问道:“老婆婆,您吃饭了吗?”
胡老婆婆道:“没呢!回家去吃。一大早就赶来了。”
朱传宗道:“我们想去您村看看,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能不能到您家中劳扰啊?”
胡老婆婆道:“恩公们来的话,太好了。可是我们家穷……”
朱传宗道:“没关系,路程还远,我们吃完饭再走。”
在附近找了一家普通的小餐馆,要了四个菜,吃了起来。
朱传宗五人都吃过了,都喝些水歇息,只见老太太风卷残云般把四个菜吃的干干净净,又吃了五碗米饭。王大牛等人还不觉得稀奇,朱传宗却看呆了,本来以为四大碗菜,够四个人吃了,哪想到这么一个干瘦老太太全吃完了。朱传宗默然心想:“也许她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饭菜!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却不能颐养天年……”
朱传宗有些迷茫。
众人来到胡老婆婆家中。她家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她有一个儿子,娶了媳妇,有两个孩子,媳妇还在做月子。儿子去城里干活赚钱去了。
五人见她儿媳妇做月子,而且穷的甚至是衣不遮体,便说什么也不进门,在院子里坐。
胡老婆婆把银子给了儿媳妇,媳妇听了她的诉说,不由大哭了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