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帝国霸业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把张仪赶跑的秦武王,也是个人物。他做秦王的那一年,才19岁,在位仅4年。这个年纪,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个愤青,因此他的政绩,很有随心所欲的特色。
如果是一位平民,给他4年时间,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也不见得能留名青史,而秦武王这位愤青,就因为身份是王,所以轻轻松松留下了不少的轶闻。
他还在少年时,就语出惊人,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太师、太傅:“九鼎有多重?”
这就是所谓的“问鼎”。
九鼎,是周王室的镇国之宝,九个三脚大铜锅,就存放在太庙里。传说早先禹分九州,给一州铸了一鼎,故有九鼎。这些器物,是社稷的象征——拥有九鼎者,即拥有天下。
问鼎,无疑是对社稷有野心。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问鼎”,是楚庄王干的,他问周王室的王孙满:“九鼎有多大、有多重?”这自是不怀好意,但那时周王室还有一点余威,所以王孙满不软不硬给了他一个钉子:“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秦武王这孩子,初生之犊不怕虎,偏要问鼎。师傅们正不知如何作答,他又问了一句:“我能举起否?”
师傅们更是吃惊,秦武王(那时叫太子荡)忍不住哈哈大笑。
可是小伙子万没想到,这个不听邪的念头,到最后要用性命来兑现。
秦武王的性格,史载是“有力”、“好戏”,上台后的作为也有这两个特色。
他身边,常有几个侏儒,给他说笑话开心,他还重用了任鄙、乌获、孟说等几个大力士,让他们天天在宫中比武。秦国的宫中,从他上台起,就充满了欢声笑语。
每会一散,秦武王就忙不迭脱去朝服,走到殿前,跟武士们一块儿练武。
不过,如果他仅仅就这么点本事,也就不可能留下“问鼎”的美名了。他一上台,就宣布:要坐着车,驶到韩国的三川之地,去“一窥周室“,然后死而无憾!
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是他的一个大战略。
要“一窥周室”,就要带兵到周王室的都城洛邑去,这意味者秦国的疆土要大大向东扩张。
要实现这个梦想,靠侏儒和大力士那可绝对不行,要靠张仪才行。可是张仪走了,怎么办?不怕,张仪的位置有人顶,那就是樗里疾和甘茂。
这是秦武王任命的左右二相。
这两个人,非同小可。
樗里疾是秦惠文王的异母弟,是武王的叔叔,其人滑稽多智,秦人都叫他“智囊”。甘茂,是下蔡人,精通百家之说,曾辅佐秦惠文王灭掉蜀国。
有这两个前朝老臣来辅佐,武王时代,不愁没有好戏看了!
韩国的三川之地,就是宜阳。这地方到现在也叫宜阳,属河南管辖,是陕西通河南的重要通道。此地两侧重峦叠嶂,中间一线直通洛阳,就位于洛阳以西四十公里的地方。
这样一说,我们就不难明白它的地理位置,在秦国来看是何等重要。宜阳是韩国的西部重镇,如果不拿下宜阳,秦国就无法兵进函谷关,也就谈不上东窥中原。而想要拿下宜阳,就非得来一场空前的恶战不可。
再看新上台的秦武王,说起来是个王,年岁不过就相当于如今的大一学生,这小子能行吗?
别担心,秦自献公以下的君主,没有一个是窝囊废。我们来看秦武王的部署。他先效仿父亲使用张仪的招儿,把“笑星”樗里疾派到韩国去做相国,在嘻嘻哈哈中完成卧底的重大使命。然后派甘茂出使魏国,连哄带吓,劝说魏国联秦攻韩。
这样里应外合、两面夹击,不要他韩国的老命才怪。
甘茂是个绝顶聪明的主儿,一到魏国,就说服了魏王。而后他动开了脑筋,叫副使向寿先一步回国。
甘茂叮嘱向寿:回去后,跟大王转达我的话,就说魏王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攻韩之事,我的意思还是算了。
向寿不解其意,直眨巴眼睛。甘茂就说:“你只须照转,不要多问。将来事成,功劳全归你!”
秦武王听了汇报,立马猜到其中有文章,就自备车驾,赶到息壤之地,迎接迟一步回来的甘茂,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甘茂也是一位忠于秦国事业的客卿,他不可能半途退缩,之所以跟秦武王卖这样一个关子,实在是商鞅、张仪的前车不远,他要留个心眼儿。
他的想法就是:“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在他看来,宜阳岂能不打?是一定要打下的,而且还要把打下宜阳作为自己在秦国安度晚年的护身符;所以,他预备拿打宜阳这件事来“钓”秦武王。
甘茂见到秦武王,就极言宜阳必打,接着又话题一转,强调宜阳虽是韩国的一个县,但粮足城坚,抵得上一个郡。打宜阳路远关险,何其难也……
武王一听就明白了,打住他的话头说:“取宜阳,进而一窥周室,乃寡人之一生之宏愿,所需兵马多少、财物多少,卿直言便是!”
甘茂心里有了底,但还是放心不下君主的多变(经常翻脸不认人),于是给秦武王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曾母投梭”的故事。说的是,当年,贤者曾参居住在费地,当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于是有人去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那时犯杀人罪,家属是要受株连的,所以乡邻好心跑来通知。曾参的母亲却纹丝不动,继续在织布机上织布。老太太想的是:“我儿子是什么样的人,我还不知道么?他怎会杀人?”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还是镇定自若地织布——胡扯些什么!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心急火燎地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这回是真的了,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神色一变,立即扔下手中的织布梭子,翻墙而逃,躲了起来。
曾参是知名度非常高的贤人,曾参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又十分了解,可是,只不过听了三个人的传言,就相信曾参真的杀... -->>
把张仪赶跑的秦武王,也是个人物。他做秦王的那一年,才19岁,在位仅4年。这个年纪,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个愤青,因此他的政绩,很有随心所欲的特色。
如果是一位平民,给他4年时间,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也不见得能留名青史,而秦武王这位愤青,就因为身份是王,所以轻轻松松留下了不少的轶闻。
他还在少年时,就语出惊人,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太师、太傅:“九鼎有多重?”
这就是所谓的“问鼎”。
九鼎,是周王室的镇国之宝,九个三脚大铜锅,就存放在太庙里。传说早先禹分九州,给一州铸了一鼎,故有九鼎。这些器物,是社稷的象征——拥有九鼎者,即拥有天下。
问鼎,无疑是对社稷有野心。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问鼎”,是楚庄王干的,他问周王室的王孙满:“九鼎有多大、有多重?”这自是不怀好意,但那时周王室还有一点余威,所以王孙满不软不硬给了他一个钉子:“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秦武王这孩子,初生之犊不怕虎,偏要问鼎。师傅们正不知如何作答,他又问了一句:“我能举起否?”
师傅们更是吃惊,秦武王(那时叫太子荡)忍不住哈哈大笑。
可是小伙子万没想到,这个不听邪的念头,到最后要用性命来兑现。
秦武王的性格,史载是“有力”、“好戏”,上台后的作为也有这两个特色。
他身边,常有几个侏儒,给他说笑话开心,他还重用了任鄙、乌获、孟说等几个大力士,让他们天天在宫中比武。秦国的宫中,从他上台起,就充满了欢声笑语。
每会一散,秦武王就忙不迭脱去朝服,走到殿前,跟武士们一块儿练武。
不过,如果他仅仅就这么点本事,也就不可能留下“问鼎”的美名了。他一上台,就宣布:要坐着车,驶到韩国的三川之地,去“一窥周室“,然后死而无憾!
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是他的一个大战略。
要“一窥周室”,就要带兵到周王室的都城洛邑去,这意味者秦国的疆土要大大向东扩张。
要实现这个梦想,靠侏儒和大力士那可绝对不行,要靠张仪才行。可是张仪走了,怎么办?不怕,张仪的位置有人顶,那就是樗里疾和甘茂。
这是秦武王任命的左右二相。
这两个人,非同小可。
樗里疾是秦惠文王的异母弟,是武王的叔叔,其人滑稽多智,秦人都叫他“智囊”。甘茂,是下蔡人,精通百家之说,曾辅佐秦惠文王灭掉蜀国。
有这两个前朝老臣来辅佐,武王时代,不愁没有好戏看了!
韩国的三川之地,就是宜阳。这地方到现在也叫宜阳,属河南管辖,是陕西通河南的重要通道。此地两侧重峦叠嶂,中间一线直通洛阳,就位于洛阳以西四十公里的地方。
这样一说,我们就不难明白它的地理位置,在秦国来看是何等重要。宜阳是韩国的西部重镇,如果不拿下宜阳,秦国就无法兵进函谷关,也就谈不上东窥中原。而想要拿下宜阳,就非得来一场空前的恶战不可。
再看新上台的秦武王,说起来是个王,年岁不过就相当于如今的大一学生,这小子能行吗?
别担心,秦自献公以下的君主,没有一个是窝囊废。我们来看秦武王的部署。他先效仿父亲使用张仪的招儿,把“笑星”樗里疾派到韩国去做相国,在嘻嘻哈哈中完成卧底的重大使命。然后派甘茂出使魏国,连哄带吓,劝说魏国联秦攻韩。
这样里应外合、两面夹击,不要他韩国的老命才怪。
甘茂是个绝顶聪明的主儿,一到魏国,就说服了魏王。而后他动开了脑筋,叫副使向寿先一步回国。
甘茂叮嘱向寿:回去后,跟大王转达我的话,就说魏王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攻韩之事,我的意思还是算了。
向寿不解其意,直眨巴眼睛。甘茂就说:“你只须照转,不要多问。将来事成,功劳全归你!”
秦武王听了汇报,立马猜到其中有文章,就自备车驾,赶到息壤之地,迎接迟一步回来的甘茂,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甘茂也是一位忠于秦国事业的客卿,他不可能半途退缩,之所以跟秦武王卖这样一个关子,实在是商鞅、张仪的前车不远,他要留个心眼儿。
他的想法就是:“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在他看来,宜阳岂能不打?是一定要打下的,而且还要把打下宜阳作为自己在秦国安度晚年的护身符;所以,他预备拿打宜阳这件事来“钓”秦武王。
甘茂见到秦武王,就极言宜阳必打,接着又话题一转,强调宜阳虽是韩国的一个县,但粮足城坚,抵得上一个郡。打宜阳路远关险,何其难也……
武王一听就明白了,打住他的话头说:“取宜阳,进而一窥周室,乃寡人之一生之宏愿,所需兵马多少、财物多少,卿直言便是!”
甘茂心里有了底,但还是放心不下君主的多变(经常翻脸不认人),于是给秦武王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曾母投梭”的故事。说的是,当年,贤者曾参居住在费地,当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于是有人去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那时犯杀人罪,家属是要受株连的,所以乡邻好心跑来通知。曾参的母亲却纹丝不动,继续在织布机上织布。老太太想的是:“我儿子是什么样的人,我还不知道么?他怎会杀人?”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还是镇定自若地织布——胡扯些什么!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心急火燎地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这回是真的了,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神色一变,立即扔下手中的织布梭子,翻墙而逃,躲了起来。
曾参是知名度非常高的贤人,曾参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又十分了解,可是,只不过听了三个人的传言,就相信曾参真的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