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大明皇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楚了你急着实施京察的真正动机。只是积重难返,几十年郁积的痼疾,不可能一次京察就解决得了。何况,你大道理讲得再多,在别人看来,依然只不过是你借机整人的幌子。”
李东阳眉尖微微一扬,不动声色地问:“厚叔兄,你刚进门时就说外头的舆情对仆不利。究竟有哪些具体实例,还望先生明告。”
梁储想了想,就把早上李良去他家讲的那番话说了出来。
听罢,李东阳不屑地轻轻摇了摇头,讥道:“如果不是做贼心虚,李良这就是庸人自扰。厚叔兄,您相信仆会借此机会打击报复刘阁老的门生故旧么?”
梁储心中暗道:“按你今日所言,比打击报复刘阁老的门生故旧还更可怕。”但想是这样想,嘴上说的话都是另外一个样:“你已经说过,当以至诚至公之心实行京察,所以,老夫并不担心你会假公济私排除异己。”
“多谢厚叔兄的信任。”李东阳说了一句敷衍的话,但听起来却情真意切,正待继续客套几句,忽听得一声炸雷响在头顶,惊得两人一激灵,屁股腾地都离开了座位,一齐拿眼看了窗外。
只见本来响晴响晴的天此时已是乌云密布,随了这声惊雷,如浇似泼的豪雨已是洋洋洒洒铺天盖地而来。两人因谈得忘情,对窗外天气的骤变竟浑然不觉。
“真是一场好雨!”李东阳拍拍窗台,赞道。
“久旱多日,也该下一场透雨了。”暴雨夹杂着一股凉风袭来,梁储感到神情气爽,精神一放松,顿时感到乏困,他双手握拳揉了揉眼窝,问,“啥时候了?”
李东阳抬头看了看登莱最新出产的计时的座钟,指针已经指到了最上面。答道:“快到午时了。这一上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厚叔兄,雨下得这么猛,您想走也走不了,只能在这里吃顿便餐了。”
“好吧,咱也不要别的,只要一碟咸菜一根葱,两只窝头一碗粥,有吗?”
李东阳噗嗤一笑,说:“厚斋先生若要燕窝鱼翅,仆无法办理,若只要这个,管保供应。”
说罢,李东阳抬手一请,两人便出了门,沿着走廊,有说有笑向膳房走去。
……
弘治二十一年九月,山东登莱。
“转了,转了。成功了!”
动力水渠旁边,爆发出一阵喝彩声,一群年青的学子在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登莱卫王城外,去年才完工的门楼水库岸边人头簇拥,一处从这个大型水库中引出来的水渠上一片欢呼,十几个水力机械正在轰隆隆的响着,转子正在快速转动,通过一系列齿轮、连杆等的传动装置,一直连接到旁边的厂房。
车间里,一些妇女一手用手指握着棉条,另一手抽绪捻匀,变成细匀的纱线,随着几十个转子的转动,纱线也随之旋转,然后缠绕在纱锭上。
朱厚炜在水车周围走动,心中颇有些兴奋,这些个水力大纺车是登莱职业学校机械班的实验科目,附有很高的奖励,出海的这段日子。这些平均年龄十五六岁的学生在没有他的指导下,独自也搞出了不错的成果。
何鼎也笑的合不拢嘴,不时在学生中拍拍这个,拍拍那个,翘起大拇指不吝夸奖。卫王出海后,投奔登莱谋生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仅仅上半年就超过三万人口,一时间,登莱安置的压力很大。
朱厚炜出去的这段时间,王府主官何鼎对开发新产业想了很久,这需要几个必备的条件,第一是劳动密集型,必须能解决大量人口就业,第二是有足够销量,第三是原材料丰富。
作为王府的外事主管,何鼎安排四海商社作了一些调查,棉纺业正好能满足他的要求,如果能发展棉纺业,除了纺织本身以外,还有大量的上下游产业可以发展,比如机械、染色、制衣、运输等,带动的其他消费行业就更加巨大。
棉花是宋朝以后才传入中国的,中国的棉纺业在宋代就比较发达,棉花最初传入的时候是在福建和广东,后来江南地区的棉种产量更高,福建和广东的灌木型棉株比不过江南的一年生棉花,闽广的经济作物便向蔗糖类作物转变。
到了明朝中期,棉花种植到达顶峰,全国各地都在种植,连辽东这样的最北地区都有,从而迅速把麻制衣料淘汰,麻制布料成了几个局部地方的特产,江南地区变成棉纺的中心区。
棉纺业是比丝绸业更利于家庭式生产的行业,所用的纺机和织机都很简单,单锭的纺机是老少都可使用,通常一个农户一天能织一匹,织好第二日就拿去变卖,换回棉花又继续织,资金上周转很快,最适合家庭作坊,所以在江南发展迅速。
棉布针对的市场是普通底层百姓,销量巨大,对工艺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花哨的纹路花纹,所以又十分适合大规模生产。相比起来,发展丝绸行业就很复杂,打开海外市场后,按照何鼎的想法,丝绸行业出口便利,也是可以发展的,但是调查后发现,丝绸的机械和流程都很复杂,虽然单价很高,但销量远不如棉布。
丝绸作为奢侈品,各种独特的需求很多,也就造成产品种类繁多和生产工艺复杂,其生产要经过缫丝、络丝、治纬、牵经、结综、捶丝、接头、提花等工序,每个工序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对登莱而言,培养这些专业人员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原材料上山东没有任何优势,还不如直接到江南采购。
再加上山东现在本身就有羊毛纺织,有了一定的纺织业基础,就没必要再搞丝绸纺织业。另外一方面,此时的棉衣已经取代麻制品,成为百姓最常用的衣物,而且是一个自由竞争的行业,不像盐业一样有复杂的专卖制度,以登莱目前在各地的影响力,难以打破各地的利益纠葛。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登莱目前的棉花品种好,经过这两年多的培育,在葡萄牙人船上缴获的印度长绒棉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环境,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何鼎放弃了丝织业,把重点放在棉纺织业上。
如今的棉纺业集中在南直隶和浙江,北地在明正统年间发明了在地窖中纺织,对南货形成部分竞争,占据了低端商品的市场,但配套的染色、商业等不如江南,每年依然有大量河南和山东棉花南下,这些棉花在江南地区加工后,又返销各地。
而登莱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目前有了更好的化学染料,这些年化工实验室,先后从石油中开发出不少新的染料,这种染料染色后效果特别好,既非常的鲜艳,又不容易脱色。是其他地方根本无法比拟的。正因为以上原因,何鼎这才下了决心,准备在登莱地区大力发展棉纺业。
朱厚炜前天刚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整,听说今天棉纺厂开始试生产,顿时来了兴趣。作为穿越者,他可是知道,棉纺业可是一个大产业。在原时空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每年生产六亿匹棉布,是英国人外销棉布数量的六倍,虽然现在明代中期人口不如清末,但市场容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同时,这是卫王府管理团队第一次单独制定的项目,如果成功,朱厚炜相信这个项目的推动力能带来登莱经济、技术、管理的转变。朱厚炜也希望通过集约化生产、技术创新来加速这一进程。技术创新就是使用新式机器,除了水力纺车外,还会有人力的纺车,以解决大量人口就业。
虽然登莱有柴油机,但是柴油的产量毕竟有限,目前还只能够以水利为主。相比起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纺织科技还不如中国十三世纪的水平,因为他们连多锭的概念都没有,直到1764年珍妮机发明才有多锭的纺织机械,而水力纺纱机更是要等到1769年,足足比中国的水力纺机晚了四百多年。可以说,登莱的起点和条件,要比后世的英国人好的多。
陪同参观的叶良辅介绍江南纺织产业的情况时说,江南纺纱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这让朱厚炜有些疑惑,宋代就有用于麻纺织的水力纺车,但直到这时,叶良辅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江南有用于棉纺的水力纺机。此时江南等地也有水力纺车,不过仍是只用于织麻,却没有任何用于棉的水力机械。那些人都是傻子吗?这么好的机械不懂得利用,可真是怪事!
正因为如此,何鼎看到了商机,他特意在王府所属的工业研究室设立了这个项目,然后又从登莱职业学校机械系抽调了很多学生参加。奖金很高,研究室和机械系一群年轻人干劲十足,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人力纺纱、水力纺纱和织布。
有了以前各个工厂、特别是羊毛纺织厂、以及科技班和职业校的积累,有专研精神的人很多,熟练工匠也不少,研究进展得很快,一个月就拿出了成品,试验后效果很好,现在已经正式投入生产。
看到出了棉纱线,叶良辅也满是笑容,他久做商社,对棉布的行情很清楚,一般来说,织布比纺纱快,很多时候是织机等纺机,水力降低了劳力的数量,转子数量是人力的十倍以上,那么登莱的价格会比江南低得多,唯一顾虑的,就是担心水源不足,所以这家厂子才建在了水库旁边。
叶良辅看着那些正在抽棉条的妇女织工,皱皱眉头,对朱厚炜说道:“殿下,这个水力纺纱机倒是好,就是这个棉条,若是还是要人力来抽,实际也节约不了人,最多是省力一些。”
讲实话,朱厚炜对纺织业真是一窍不通,这些具体的细节还不太清楚,他转头看看负责水力织机的人,这人便是他今天才认识的张殊,这个小孩才十七八岁,跟朱厚炜差不多大,原来是北京人,一家人去年才来到登莱。
这小孩子非常聪明,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去年随着家人来到卫王城后,就进入登莱职业学校机械班,学习非常刻苦。加上他底子好,接受能力强,很快就显示出与众不同,学习不到一年,就成了机械班的佼佼者。
张殊在机械班已经做过多个机械项目,每次都表现很好,小小年纪被聘用兼职成了纺织工坊里面的技术主事,如今他还在登莱职校高级班学习。刚刚朱厚炜考核过他,发现这家伙对机械很有天赋,极有希望成为大师级人物,所以对他非常的看重。
看到这位王爷的目光看向自己,张殊倒不是很紧张。他恭敬中对两人道:“殿下,叶大人,从棉条抽絮,便是棉纺有别于丝麻织物的最要紧的一项,俺们机械班研究过江南的织机,他们的转子一般为三锭四锭,盖因纺工一手执棉条,一手抽絮,五指之间便最多四条,由此锭子不能超过四个。”
朱厚炜和叶良辅都不懂这些,认真的听着张殊讲解,他们看张殊的神态,应该是有预案能解决。
张殊继续道:“蚕丝的难处在缫丝和合丝,到纺丝之时已较容易,麻亦长,难在绩而不难在纺,是以合用多锭纺机,棉花单丝甚短,又互相缠绕,纺纱前只能搓为细长棉条,双手边纺边抽,必须手指之间执棉条。
要增加锭子,就得在抽棉条上下工夫,俺昨天在一江南纺机上发现一物,是一个可以带五锭的木条,由此俺想到一个法子,用两个木制长条当作两手,由两人操作,三四个人便可管四十至六十个锭子,如今在人力纺车上试验,待稳妥之后再上到水力纺车。”
何鼎这时补充道:“殿下,张殊确实机灵,这个双层木条虽是看着简单,但无论水力人力,实乃棉纺机之关键所在,目前看来颇为可行,咱家打算定张殊为首功,拿一等奖金。”
叶良辅听完问道:“人力和水力最多的带几个转子?”
何鼎笑道:“人力眼下是实验的八转和十二转,后面实验二十四转,水力可到六十转。”
叶良辅听完默默计算了一会,他对朱厚炜低声道:“殿下,这可是笔大买卖啊!眼下棉纱最多的是苏州和松江,他们中品售价一般每匹一钱五六分银,其中棉价约一钱一二分,毛利大约两成,运到北地售价每匹三钱银。
若是登莱能做出相同之物品,已是占了地利,走海运去天津和辽东,亦比运河便宜许多。工坊之分工细作,远超那些小户,又占了人和。如今再有这纺机,赚相同的银子,咱们的价不会超过二钱二三分,至少在北地能很快胜过那南货一筹。”
朱厚炜想起这个巨大的产业,也有些兴奋,但是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便对叶良辅道:“老叶,本王和你想得差不多,咱们的棉布取代南货是肯定的,呵呵,不过你忘记了还有一件麻烦事。”
“殿下,什么麻烦事?”叶良辅不解。
朱厚炜嘴角一翘,用手点点他,揶揄道:“呵呵,老叶啊,你的政治敏感性可不行啊!你光想着抢别人的生意,你有没有想过这你江南的布庄背后是些什么人啊?”
叶良辅低头细细一想,顿时恍然大悟。惊道:“哎呀,不好!是江南士绅。”
朱厚炜调侃道:“怎么?你怕了?”
叶良辅咬咬牙劝说道:“殿下,如果打压的太狠,下官恐怕会给您带来麻烦。”
“呵呵,这你不用担心,放心大胆的做。本王会替你撑着!”朱厚炜无所谓的耸耸肩,转头看一下那一排排水车,笑道,“是时候让这些榆木脑袋开开窍了,这帮士绅思想陈旧,抱残守缺。让他们见识见识科技的力量也好。”
楚了你急着实施京察的真正动机。只是积重难返,几十年郁积的痼疾,不可能一次京察就解决得了。何况,你大道理讲得再多,在别人看来,依然只不过是你借机整人的幌子。”
李东阳眉尖微微一扬,不动声色地问:“厚叔兄,你刚进门时就说外头的舆情对仆不利。究竟有哪些具体实例,还望先生明告。”
梁储想了想,就把早上李良去他家讲的那番话说了出来。
听罢,李东阳不屑地轻轻摇了摇头,讥道:“如果不是做贼心虚,李良这就是庸人自扰。厚叔兄,您相信仆会借此机会打击报复刘阁老的门生故旧么?”
梁储心中暗道:“按你今日所言,比打击报复刘阁老的门生故旧还更可怕。”但想是这样想,嘴上说的话都是另外一个样:“你已经说过,当以至诚至公之心实行京察,所以,老夫并不担心你会假公济私排除异己。”
“多谢厚叔兄的信任。”李东阳说了一句敷衍的话,但听起来却情真意切,正待继续客套几句,忽听得一声炸雷响在头顶,惊得两人一激灵,屁股腾地都离开了座位,一齐拿眼看了窗外。
只见本来响晴响晴的天此时已是乌云密布,随了这声惊雷,如浇似泼的豪雨已是洋洋洒洒铺天盖地而来。两人因谈得忘情,对窗外天气的骤变竟浑然不觉。
“真是一场好雨!”李东阳拍拍窗台,赞道。
“久旱多日,也该下一场透雨了。”暴雨夹杂着一股凉风袭来,梁储感到神情气爽,精神一放松,顿时感到乏困,他双手握拳揉了揉眼窝,问,“啥时候了?”
李东阳抬头看了看登莱最新出产的计时的座钟,指针已经指到了最上面。答道:“快到午时了。这一上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厚叔兄,雨下得这么猛,您想走也走不了,只能在这里吃顿便餐了。”
“好吧,咱也不要别的,只要一碟咸菜一根葱,两只窝头一碗粥,有吗?”
李东阳噗嗤一笑,说:“厚斋先生若要燕窝鱼翅,仆无法办理,若只要这个,管保供应。”
说罢,李东阳抬手一请,两人便出了门,沿着走廊,有说有笑向膳房走去。
……
弘治二十一年九月,山东登莱。
“转了,转了。成功了!”
动力水渠旁边,爆发出一阵喝彩声,一群年青的学子在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登莱卫王城外,去年才完工的门楼水库岸边人头簇拥,一处从这个大型水库中引出来的水渠上一片欢呼,十几个水力机械正在轰隆隆的响着,转子正在快速转动,通过一系列齿轮、连杆等的传动装置,一直连接到旁边的厂房。
车间里,一些妇女一手用手指握着棉条,另一手抽绪捻匀,变成细匀的纱线,随着几十个转子的转动,纱线也随之旋转,然后缠绕在纱锭上。
朱厚炜在水车周围走动,心中颇有些兴奋,这些个水力大纺车是登莱职业学校机械班的实验科目,附有很高的奖励,出海的这段日子。这些平均年龄十五六岁的学生在没有他的指导下,独自也搞出了不错的成果。
何鼎也笑的合不拢嘴,不时在学生中拍拍这个,拍拍那个,翘起大拇指不吝夸奖。卫王出海后,投奔登莱谋生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仅仅上半年就超过三万人口,一时间,登莱安置的压力很大。
朱厚炜出去的这段时间,王府主官何鼎对开发新产业想了很久,这需要几个必备的条件,第一是劳动密集型,必须能解决大量人口就业,第二是有足够销量,第三是原材料丰富。
作为王府的外事主管,何鼎安排四海商社作了一些调查,棉纺业正好能满足他的要求,如果能发展棉纺业,除了纺织本身以外,还有大量的上下游产业可以发展,比如机械、染色、制衣、运输等,带动的其他消费行业就更加巨大。
棉花是宋朝以后才传入中国的,中国的棉纺业在宋代就比较发达,棉花最初传入的时候是在福建和广东,后来江南地区的棉种产量更高,福建和广东的灌木型棉株比不过江南的一年生棉花,闽广的经济作物便向蔗糖类作物转变。
到了明朝中期,棉花种植到达顶峰,全国各地都在种植,连辽东这样的最北地区都有,从而迅速把麻制衣料淘汰,麻制布料成了几个局部地方的特产,江南地区变成棉纺的中心区。
棉纺业是比丝绸业更利于家庭式生产的行业,所用的纺机和织机都很简单,单锭的纺机是老少都可使用,通常一个农户一天能织一匹,织好第二日就拿去变卖,换回棉花又继续织,资金上周转很快,最适合家庭作坊,所以在江南发展迅速。
棉布针对的市场是普通底层百姓,销量巨大,对工艺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花哨的纹路花纹,所以又十分适合大规模生产。相比起来,发展丝绸行业就很复杂,打开海外市场后,按照何鼎的想法,丝绸行业出口便利,也是可以发展的,但是调查后发现,丝绸的机械和流程都很复杂,虽然单价很高,但销量远不如棉布。
丝绸作为奢侈品,各种独特的需求很多,也就造成产品种类繁多和生产工艺复杂,其生产要经过缫丝、络丝、治纬、牵经、结综、捶丝、接头、提花等工序,每个工序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对登莱而言,培养这些专业人员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原材料上山东没有任何优势,还不如直接到江南采购。
再加上山东现在本身就有羊毛纺织,有了一定的纺织业基础,就没必要再搞丝绸纺织业。另外一方面,此时的棉衣已经取代麻制品,成为百姓最常用的衣物,而且是一个自由竞争的行业,不像盐业一样有复杂的专卖制度,以登莱目前在各地的影响力,难以打破各地的利益纠葛。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登莱目前的棉花品种好,经过这两年多的培育,在葡萄牙人船上缴获的印度长绒棉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环境,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何鼎放弃了丝织业,把重点放在棉纺织业上。
如今的棉纺业集中在南直隶和浙江,北地在明正统年间发明了在地窖中纺织,对南货形成部分竞争,占据了低端商品的市场,但配套的染色、商业等不如江南,每年依然有大量河南和山东棉花南下,这些棉花在江南地区加工后,又返销各地。
而登莱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目前有了更好的化学染料,这些年化工实验室,先后从石油中开发出不少新的染料,这种染料染色后效果特别好,既非常的鲜艳,又不容易脱色。是其他地方根本无法比拟的。正因为以上原因,何鼎这才下了决心,准备在登莱地区大力发展棉纺业。
朱厚炜前天刚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整,听说今天棉纺厂开始试生产,顿时来了兴趣。作为穿越者,他可是知道,棉纺业可是一个大产业。在原时空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每年生产六亿匹棉布,是英国人外销棉布数量的六倍,虽然现在明代中期人口不如清末,但市场容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同时,这是卫王府管理团队第一次单独制定的项目,如果成功,朱厚炜相信这个项目的推动力能带来登莱经济、技术、管理的转变。朱厚炜也希望通过集约化生产、技术创新来加速这一进程。技术创新就是使用新式机器,除了水力纺车外,还会有人力的纺车,以解决大量人口就业。
虽然登莱有柴油机,但是柴油的产量毕竟有限,目前还只能够以水利为主。相比起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纺织科技还不如中国十三世纪的水平,因为他们连多锭的概念都没有,直到1764年珍妮机发明才有多锭的纺织机械,而水力纺纱机更是要等到1769年,足足比中国的水力纺机晚了四百多年。可以说,登莱的起点和条件,要比后世的英国人好的多。
陪同参观的叶良辅介绍江南纺织产业的情况时说,江南纺纱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这让朱厚炜有些疑惑,宋代就有用于麻纺织的水力纺车,但直到这时,叶良辅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江南有用于棉纺的水力纺机。此时江南等地也有水力纺车,不过仍是只用于织麻,却没有任何用于棉的水力机械。那些人都是傻子吗?这么好的机械不懂得利用,可真是怪事!
正因为如此,何鼎看到了商机,他特意在王府所属的工业研究室设立了这个项目,然后又从登莱职业学校机械系抽调了很多学生参加。奖金很高,研究室和机械系一群年轻人干劲十足,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人力纺纱、水力纺纱和织布。
有了以前各个工厂、特别是羊毛纺织厂、以及科技班和职业校的积累,有专研精神的人很多,熟练工匠也不少,研究进展得很快,一个月就拿出了成品,试验后效果很好,现在已经正式投入生产。
看到出了棉纱线,叶良辅也满是笑容,他久做商社,对棉布的行情很清楚,一般来说,织布比纺纱快,很多时候是织机等纺机,水力降低了劳力的数量,转子数量是人力的十倍以上,那么登莱的价格会比江南低得多,唯一顾虑的,就是担心水源不足,所以这家厂子才建在了水库旁边。
叶良辅看着那些正在抽棉条的妇女织工,皱皱眉头,对朱厚炜说道:“殿下,这个水力纺纱机倒是好,就是这个棉条,若是还是要人力来抽,实际也节约不了人,最多是省力一些。”
讲实话,朱厚炜对纺织业真是一窍不通,这些具体的细节还不太清楚,他转头看看负责水力织机的人,这人便是他今天才认识的张殊,这个小孩才十七八岁,跟朱厚炜差不多大,原来是北京人,一家人去年才来到登莱。
这小孩子非常聪明,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去年随着家人来到卫王城后,就进入登莱职业学校机械班,学习非常刻苦。加上他底子好,接受能力强,很快就显示出与众不同,学习不到一年,就成了机械班的佼佼者。
张殊在机械班已经做过多个机械项目,每次都表现很好,小小年纪被聘用兼职成了纺织工坊里面的技术主事,如今他还在登莱职校高级班学习。刚刚朱厚炜考核过他,发现这家伙对机械很有天赋,极有希望成为大师级人物,所以对他非常的看重。
看到这位王爷的目光看向自己,张殊倒不是很紧张。他恭敬中对两人道:“殿下,叶大人,从棉条抽絮,便是棉纺有别于丝麻织物的最要紧的一项,俺们机械班研究过江南的织机,他们的转子一般为三锭四锭,盖因纺工一手执棉条,一手抽絮,五指之间便最多四条,由此锭子不能超过四个。”
朱厚炜和叶良辅都不懂这些,认真的听着张殊讲解,他们看张殊的神态,应该是有预案能解决。
张殊继续道:“蚕丝的难处在缫丝和合丝,到纺丝之时已较容易,麻亦长,难在绩而不难在纺,是以合用多锭纺机,棉花单丝甚短,又互相缠绕,纺纱前只能搓为细长棉条,双手边纺边抽,必须手指之间执棉条。
要增加锭子,就得在抽棉条上下工夫,俺昨天在一江南纺机上发现一物,是一个可以带五锭的木条,由此俺想到一个法子,用两个木制长条当作两手,由两人操作,三四个人便可管四十至六十个锭子,如今在人力纺车上试验,待稳妥之后再上到水力纺车。”
何鼎这时补充道:“殿下,张殊确实机灵,这个双层木条虽是看着简单,但无论水力人力,实乃棉纺机之关键所在,目前看来颇为可行,咱家打算定张殊为首功,拿一等奖金。”
叶良辅听完问道:“人力和水力最多的带几个转子?”
何鼎笑道:“人力眼下是实验的八转和十二转,后面实验二十四转,水力可到六十转。”
叶良辅听完默默计算了一会,他对朱厚炜低声道:“殿下,这可是笔大买卖啊!眼下棉纱最多的是苏州和松江,他们中品售价一般每匹一钱五六分银,其中棉价约一钱一二分,毛利大约两成,运到北地售价每匹三钱银。
若是登莱能做出相同之物品,已是占了地利,走海运去天津和辽东,亦比运河便宜许多。工坊之分工细作,远超那些小户,又占了人和。如今再有这纺机,赚相同的银子,咱们的价不会超过二钱二三分,至少在北地能很快胜过那南货一筹。”
朱厚炜想起这个巨大的产业,也有些兴奋,但是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便对叶良辅道:“老叶,本王和你想得差不多,咱们的棉布取代南货是肯定的,呵呵,不过你忘记了还有一件麻烦事。”
“殿下,什么麻烦事?”叶良辅不解。
朱厚炜嘴角一翘,用手点点他,揶揄道:“呵呵,老叶啊,你的政治敏感性可不行啊!你光想着抢别人的生意,你有没有想过这你江南的布庄背后是些什么人啊?”
叶良辅低头细细一想,顿时恍然大悟。惊道:“哎呀,不好!是江南士绅。”
朱厚炜调侃道:“怎么?你怕了?”
叶良辅咬咬牙劝说道:“殿下,如果打压的太狠,下官恐怕会给您带来麻烦。”
“呵呵,这你不用担心,放心大胆的做。本王会替你撑着!”朱厚炜无所谓的耸耸肩,转头看一下那一排排水车,笑道,“是时候让这些榆木脑袋开开窍了,这帮士绅思想陈旧,抱残守缺。让他们见识见识科技的力量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