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我在北大学考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北大的兼职老师之中,其中最为特例的就是王利器了。
这位先生,被聘请到北大的时候,已经六十多了。
如果搁前世,早就退休了。
然而,因为十年时间,主管退休事物的劳工部被撤销,公会系统瘫痪,社会保险几斤的征集、管理、调剂使用制毒被迫停止、退休制毒形同虚设。
直到今年,国务院才颁布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本质上是恢复、调整1958年的退休政策,并且平乱十年的混乱制度。
王利器先生,基本上属于半退休状态。
然而,对方被聘请到北大开课,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因为,王利器从川大中文系毕业之后,就考入了北大文研所读研,师从傅斯年先生,而且,还是傅斯年唯一的一个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之后,就被川大文研所聘请回去当老师,抗战胜利后,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分别复员,北大迁回原北平校址。
他才被傅斯年聘请到北大中文系当老师,所以,早年间在北大文研所,他跟邓广铭先生是认识的。
十年间,就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位先生也写了不少的著作。
因为他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才被聘请到北大历史系开设古文选读课程。
苏亦去蹭课的时候,对方正在讲授文心雕龙,跟漆侠的宋代经济史连讲义都是临时编著的不一样,王利器先生讲课的时候,直接就给大家分发了油印版的原文讲义。
这点上,倒是跟苏亦之前在新会一中讲座的时候,派发的和尊铭文讲义有点像。
这也是这个年代大师开设新课程的常态,大多数的时候连教材都没有,老师在台上信马由缰、自由发挥,台下的学生宛如听天书,双目呆滞。
好在,北大的老师都知道刚刚恢复高考后的7778级学生普遍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课的时候,也没有讲述太过深奥的内容。
好比如这位王利器。
在讲述文心雕龙的时候,也对着原文逐字逐句的讲,还在讲台上板书,就跟教小朋友古文启蒙差不多。
一板一眼的,跟之前的宁可、漆侠、蔡美彪等人都不太一样,估计这就是中文系教授跟历史系教授不一样的地方吧。
前世,苏亦看文心雕龙的时候,还是易中天教授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易中天教授是教哲学教美学的,自然而然,就从美学的角度去解构这书,而王利器这不一样,他是中文系的,还是研究古文献的,所以他注重的还是教授大家如何读懂这书。
而且,老先生讲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讲文献。
比如文心雕龙,讲完内容之后,又开始讲述各种批注版本。
比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老先生对这本书评价还挺高的,直接说,“范注是雕龙旧注的集大成者,又是新时代研究的开山鼻祖。”
实际上,王利器先生也自己编著了一本文心雕龙新书只不过这本书并没有在国内出版而已,反而,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直接在台湾给出版了。
同样,范注之中也有他增添的不少注释。
所以,到了最后,老先生有些谦虚的说,“我在古籍社当编辑时,能参与此书的编著是我之荣幸。”
然后,跟大多数北大教授一样,课后就直接给大家列书单。
重点推荐史记跟庄子两本。
那么多老师,王利器是唯一一个全程忽略苏亦这个历史系“小师兄”的存在。
并没有对他做特殊化,真要说有什么特殊化的地方就是,老先生走到苏亦身边的时候,还下意识问他,“同学,能听得懂吗?”
等苏亦点了点头,还当场跟他读一段文心雕龙的白话版,老先生才满意离开。
除此之外,老先生都不搭理他。
毕竟老先生这辈子见过的少年天才多不胜数,而,他本身就曾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不过以上这些,都不是最让苏亦印象深刻的,最让苏亦印象深刻的,还是因为邓广铭先生准备把老先生挖到北大,却没有挖成。
等中午他去食堂吃饭,撞见范长流,跟他提起王利器先生的时候,范长流还有些遗憾。
他是邓广铭先生的研究生,经常要帮导师处理一些事情,所以对历史系的人事问题,他再清楚不过。
平时跟苏亦他聊天的时候,他也没有藏着掖着,所以,很多历史系的人事调动,苏亦都是从他的口中得知的。
之前,邓广铭先生聘请王利器他们这些老师兼职开课,只是解燃眉之急。
应急之外,邓先生也有长远打算,那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要调几位名家进入历史系。邓先生先后提出调入的有三位王先生。
范长流说,“第一是商调王利器先生。王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个古籍部门工作,1973年跟邓先生一起在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
对于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二十四史”苏亦是熟悉的,或者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大家看的二十四史版本,差不多就是这个版。
可以说这是国家级的图书工程。
这套书有多厉害?
用百度百科的词条:点校本“二十四史”,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全国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历时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最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弄这样的出版工程?
其实,苏亦对这段历史也模糊。
但,二十四史他看过不少的版本,对于普通人来说,点校本二十四史无疑是最容易阅读的。
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并非没有缺点,所以才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所以,这些书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标点符号。要没这版本,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二十四史,好吧,就算有标点符号,要是没有译本,普通人也看不懂。
不过苏亦听到范长流这项工程,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王利器跟邓广铭先生除了早年间的情谊,73年代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段共事经历。
难怪,可以把对方挖过来北大开课。
当然,王利器最为出名的并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两千万富翁”的名号。
因为后来他整理古籍将近两千万字,大有成就。社会上“万元户”兴起的时候,他被人们称为“两千万富翁”。
能够有这样一个称号,可想而知,王利器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有多深厚。
北大学生能够有这样一个先生来开设古文选读,何其之幸。
只不过这种幸福,对于当下的北大历史系学生来说,还未能感知罢了。
因为古文,对于刚入学的历史系新生来说,太枯燥了。
甚至大部分学生都是读不懂的。
所以面对这帮子愁眉苦脸的家伙,苏亦也算是找回一点点自信。
之前在蔡美彪辽金元史的课堂上,他也被打击得不要不要的。
相比较之下,他对文献的阅读能力就比台下的大部分历史系学生都要强。
这种强,是能够很明显感受出来的。
但不管如何,邓广铭先生对王利器是重视的。
然而,这位“两千万富翁”的调入一直没有进展。
原因很简单,出版社那边也不想放人。
王利器的学问之大,出版社的领导要不是瞎子,肯定早有耳闻。
另外一个商调王仲荦,他是章太炎的弟子,也是邓先生在中华书局整理“二十四史”的同伴,上个世纪50年代,有过一本有名的杂志文史哲,他是三位创办者之一。
邓先生看中了这位王先生,遂由北大人事部门出面三次去函商调,王仲荦本人很客气,只说:“山大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了”
不仅如此,山大的人事部门很有意思,他们并不打官腔,也没有委婉的拒绝,而是直接给北大历史系发函说,“我们山大想调你们北大历史系的邓广铭过来,不知可否?”
这样一来,事情就好玩了。
邓主任本来决意调王,不想反遭此一回幽默,此后调王仲荦的事绝口不再提起。
显然,这个年代山大的底气还是很足的,在人文社科方面跟北大相比较并没有逊色多少。
实际上,王仲荦的名头太大了。
而且,对方从1947年起任职于山东大学,还当过山大历史系主任,是山大“文史见长”学术特色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和历史学科的... -->>
北大的兼职老师之中,其中最为特例的就是王利器了。
这位先生,被聘请到北大的时候,已经六十多了。
如果搁前世,早就退休了。
然而,因为十年时间,主管退休事物的劳工部被撤销,公会系统瘫痪,社会保险几斤的征集、管理、调剂使用制毒被迫停止、退休制毒形同虚设。
直到今年,国务院才颁布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本质上是恢复、调整1958年的退休政策,并且平乱十年的混乱制度。
王利器先生,基本上属于半退休状态。
然而,对方被聘请到北大开课,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因为,王利器从川大中文系毕业之后,就考入了北大文研所读研,师从傅斯年先生,而且,还是傅斯年唯一的一个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之后,就被川大文研所聘请回去当老师,抗战胜利后,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分别复员,北大迁回原北平校址。
他才被傅斯年聘请到北大中文系当老师,所以,早年间在北大文研所,他跟邓广铭先生是认识的。
十年间,就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位先生也写了不少的著作。
因为他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才被聘请到北大历史系开设古文选读课程。
苏亦去蹭课的时候,对方正在讲授文心雕龙,跟漆侠的宋代经济史连讲义都是临时编著的不一样,王利器先生讲课的时候,直接就给大家分发了油印版的原文讲义。
这点上,倒是跟苏亦之前在新会一中讲座的时候,派发的和尊铭文讲义有点像。
这也是这个年代大师开设新课程的常态,大多数的时候连教材都没有,老师在台上信马由缰、自由发挥,台下的学生宛如听天书,双目呆滞。
好在,北大的老师都知道刚刚恢复高考后的7778级学生普遍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课的时候,也没有讲述太过深奥的内容。
好比如这位王利器。
在讲述文心雕龙的时候,也对着原文逐字逐句的讲,还在讲台上板书,就跟教小朋友古文启蒙差不多。
一板一眼的,跟之前的宁可、漆侠、蔡美彪等人都不太一样,估计这就是中文系教授跟历史系教授不一样的地方吧。
前世,苏亦看文心雕龙的时候,还是易中天教授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易中天教授是教哲学教美学的,自然而然,就从美学的角度去解构这书,而王利器这不一样,他是中文系的,还是研究古文献的,所以他注重的还是教授大家如何读懂这书。
而且,老先生讲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讲文献。
比如文心雕龙,讲完内容之后,又开始讲述各种批注版本。
比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老先生对这本书评价还挺高的,直接说,“范注是雕龙旧注的集大成者,又是新时代研究的开山鼻祖。”
实际上,王利器先生也自己编著了一本文心雕龙新书只不过这本书并没有在国内出版而已,反而,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直接在台湾给出版了。
同样,范注之中也有他增添的不少注释。
所以,到了最后,老先生有些谦虚的说,“我在古籍社当编辑时,能参与此书的编著是我之荣幸。”
然后,跟大多数北大教授一样,课后就直接给大家列书单。
重点推荐史记跟庄子两本。
那么多老师,王利器是唯一一个全程忽略苏亦这个历史系“小师兄”的存在。
并没有对他做特殊化,真要说有什么特殊化的地方就是,老先生走到苏亦身边的时候,还下意识问他,“同学,能听得懂吗?”
等苏亦点了点头,还当场跟他读一段文心雕龙的白话版,老先生才满意离开。
除此之外,老先生都不搭理他。
毕竟老先生这辈子见过的少年天才多不胜数,而,他本身就曾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不过以上这些,都不是最让苏亦印象深刻的,最让苏亦印象深刻的,还是因为邓广铭先生准备把老先生挖到北大,却没有挖成。
等中午他去食堂吃饭,撞见范长流,跟他提起王利器先生的时候,范长流还有些遗憾。
他是邓广铭先生的研究生,经常要帮导师处理一些事情,所以对历史系的人事问题,他再清楚不过。
平时跟苏亦他聊天的时候,他也没有藏着掖着,所以,很多历史系的人事调动,苏亦都是从他的口中得知的。
之前,邓广铭先生聘请王利器他们这些老师兼职开课,只是解燃眉之急。
应急之外,邓先生也有长远打算,那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要调几位名家进入历史系。邓先生先后提出调入的有三位王先生。
范长流说,“第一是商调王利器先生。王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个古籍部门工作,1973年跟邓先生一起在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
对于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二十四史”苏亦是熟悉的,或者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大家看的二十四史版本,差不多就是这个版。
可以说这是国家级的图书工程。
这套书有多厉害?
用百度百科的词条:点校本“二十四史”,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全国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历时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最高成就的标志性成果。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弄这样的出版工程?
其实,苏亦对这段历史也模糊。
但,二十四史他看过不少的版本,对于普通人来说,点校本二十四史无疑是最容易阅读的。
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并非没有缺点,所以才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所以,这些书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标点符号。要没这版本,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二十四史,好吧,就算有标点符号,要是没有译本,普通人也看不懂。
不过苏亦听到范长流这项工程,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王利器跟邓广铭先生除了早年间的情谊,73年代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段共事经历。
难怪,可以把对方挖过来北大开课。
当然,王利器最为出名的并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两千万富翁”的名号。
因为后来他整理古籍将近两千万字,大有成就。社会上“万元户”兴起的时候,他被人们称为“两千万富翁”。
能够有这样一个称号,可想而知,王利器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有多深厚。
北大学生能够有这样一个先生来开设古文选读,何其之幸。
只不过这种幸福,对于当下的北大历史系学生来说,还未能感知罢了。
因为古文,对于刚入学的历史系新生来说,太枯燥了。
甚至大部分学生都是读不懂的。
所以面对这帮子愁眉苦脸的家伙,苏亦也算是找回一点点自信。
之前在蔡美彪辽金元史的课堂上,他也被打击得不要不要的。
相比较之下,他对文献的阅读能力就比台下的大部分历史系学生都要强。
这种强,是能够很明显感受出来的。
但不管如何,邓广铭先生对王利器是重视的。
然而,这位“两千万富翁”的调入一直没有进展。
原因很简单,出版社那边也不想放人。
王利器的学问之大,出版社的领导要不是瞎子,肯定早有耳闻。
另外一个商调王仲荦,他是章太炎的弟子,也是邓先生在中华书局整理“二十四史”的同伴,上个世纪50年代,有过一本有名的杂志文史哲,他是三位创办者之一。
邓先生看中了这位王先生,遂由北大人事部门出面三次去函商调,王仲荦本人很客气,只说:“山大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了”
不仅如此,山大的人事部门很有意思,他们并不打官腔,也没有委婉的拒绝,而是直接给北大历史系发函说,“我们山大想调你们北大历史系的邓广铭过来,不知可否?”
这样一来,事情就好玩了。
邓主任本来决意调王,不想反遭此一回幽默,此后调王仲荦的事绝口不再提起。
显然,这个年代山大的底气还是很足的,在人文社科方面跟北大相比较并没有逊色多少。
实际上,王仲荦的名头太大了。
而且,对方从1947年起任职于山东大学,还当过山大历史系主任,是山大“文史见长”学术特色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和历史学科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