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恒基小说网 www.hengjishizheng.com,我在北大学考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史学科的代表性学者。

    就连苏亦这样的半吊子,前世都翻看过对方的魏晋南北朝史以及隋唐五代史。

    相比较山大的高效率,山西的节奏好像比北京慢一点,因为邓广铭想调任的第三位王先生就是王永兴。

    58年的时候,王永兴调入山西教师进修学院任职。北大历史系商调第三位王永兴的函件一去,山西教师进修学院表示同意。

    可调人的手续办起来相当繁杂,按照常规要耗费很多时日。在办理后续事务的过程中,一来二去,问题就出现了。

    办到山西教育厅一层,卡住了。

    原因也很简单,山西师修学院不知道王永兴的厉害,教育厅的相关领导会不知道吗?就算不知道,等北大兴师动众去调人的时候,山西那边想不知道都难了。

    所以,王永兴的分量,到这个时候,山西慢慢掂了出来,这样一来,山西就不放人了。

    眼看到手的鸭子就要飞走,这下急坏了邓广铭。

    不过最后,王永兴还是顺利被调任到北大历史系。

    这其中的变故,主要还是历史系这边用了歪招。

    苏亦就想知道这中间北大这边使出啥歪招?

    不然,现在王永兴怎么会调入北大?

    好在范长流也不隐瞒,他说,“主要是北大这边直接跳过省厅,跟省大领导对话了。这个主意好是咱们历史系的李培豪老师支招的。”

    “李培豪?”苏亦有些陌生。

    范长流说,“还没开课,如果要开课的话,李老师应该会接过宁可先生开中国通史吧。”

    难怪。

    “现在李老师在系办帮忙。他也是咱们北大历史系毕业的,59年,毕业以后就留校。他头脑灵活,人很活跃,办事也热心。这段时间,他给邓先生帮忙,出出入入,做了不少事。他在系里没有任何职务,全凭热心。他听到这事以后,才给邓先生支招的。”

    “不过北大历史系这边想要找省里,也不容易的。因为根本就不知道找谁。最后,还是李老师从报纸上得知他们的大领导李立功。”

    “李老师就说,请北大新任的领导周林写封信给李立功。”

    因为周林也在贵州当过大领导,周、李二人应有同僚之谊,就是没有交集,也会彼此相知。商量了一会儿,又觉得,先报告周林,等周写信寄李,到达后者手里又是什么时候,更不可知,这个办法的流程太繁,恐怕来不及。后来说,干脆起草一封信给周林,请周签字发出就好。

    “最后还是李老师提议,用周林的名义写封信,直接寄给李立功本人亲启,或许还来得及挽救。”

    邓先生说:“好!这个主意好。周林跟我说过,让我放手干,凡对历史系有利的事,他全支持。我以后会报告周林,他不会不同意。”

    从这点就看得出来,邓广铭先生任职北大历史系主任是有校领导在后面大力支持的。

    甚至,邓广铭还对时任历史系书记郝斌说:“现在就写。你动笔,竖着写。”

    当时郝斌写个抬头“立功同志”就打住了,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咋写。毕竟,总得像熟人一样先问候几句做个铺垫吧,可说什么呢?周林和李立功,都当过省大领导,至于他们的其他关系,北大历史系这边根本就不知道,往下没词儿了。

    “最后还是李老师灵便,他说就写十年,我们都有磨难一笔带过,跟着写,现在我出任北大,兹有一事相烦……然后,邓主任、郝支书还有李老师三个人凑写了一封信,当天发出,然后王永兴教授就真的被调动成功,是不是跟这封信有点关系则不得而知。”

    最后说完,范长流望着苏亦,“这事,你可不能往外乱说,不然,我可不认。”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这点,苏亦是知道的。

    范长流能够把这些辛秘告诉他,已是不已。

    毕竟涉及到周李两位大领导,这个层面的事情,对于苏亦来说,太过遥远。

    他也只能够感慨,这年头想要调一个大学教授,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但整个故事听下来。

    苏亦除了对王永兴这尊大佬越发好奇之外,故事之中的另外一个人李培豪也成功的引起他的好奇心。

    这可是个人才啊。

    能够在这个年代如此懂得变通,就算在学术方面毫无建树,在政务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以后,有这样的人物当领导,北大历史系肯定越来越好。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先生后世在北大历史系并没有留下什么事迹。

    前世,苏亦在北大蹭课的时候,并没有听说对方的名讳?

    要不是英年早逝,就是遇到什么变故调离北大了,不然,这样一个人物在北大,不可能寂寂无名。

    要知道故事里面的另外一个主人公郝斌,未来都成功担任北大副校长。

    但不管如何,苏亦觉得未来都应该跟对方好好结交一番。

    王永兴先生调来北大,对于北大历史学科建设是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

    邓、王两位的合作,甚至再过两三年,北大历史系就顺势成立一个中国中古史中心。后来一直都是邓广铭先生担任中心主任。

    也因为中古史中心的存在,考古专业从历史系独立出去的时候,历史系就算损失颇大,也因为有了中古史中心的存在,不至于伤筋动骨;也让北大历史系的分量没减,在全国高校的历史学系之中,仍是第一重镇。

    不过这是后话了。

    故事最终还是要回到王永兴的身上。

    这位先生,苏亦去蹭课的时候,对他已经不算陌生了。

    因为之前,跟周一良先生聊天的时候,就曾经提及过这位先生。

    因为王永兴跟周一良两人都是陈寅恪先生的弟子。

    而且,这位好像也蛮有八卦潜质的,他被拒绝读邓广铭先生研究生的事情,就是他告诉周一良先生的。

    除此之外,他之前在新生见面会上的发言,多半也是这位先生说的,不然,周一良先生怎么会知道自己提出来的“蒙满回藏鲜之学”。

    所以,苏亦特意去图书馆查一下对方的资料,还刻意跟马世昌以及北大八卦一姐许婉韵打听对方的情况。

    再加上,前世一些记忆,苏亦也对这位先生的生平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十四年的就读清华,后来随着清华南迁,到西南联大,后来又到北大文研所史学部读研,当年,不过北大文研所在昆明的时候,是独立于西南联大的,跟西南联大并没有什么隶属关系。

    王一边在文研所读研一边担任研究助教,助教的职位,直到46年10月份北大回迁他离开北大才结束。

    他之所以离开北大,完全就是因为陈寅恪先生要会清华大学,点名要他当助手,因为,当时陈寅恪先生的眼疾已经很严重了。

    正因如此,王永兴在清华一待就是好几年,不过52年院系大调整的时候,他并没有如同周一良一样被调任到北大,而是担任清华工农中学常务副校长。

    后来,又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1958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师修学院任教,曾参加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的工作。

    也只是因为如此,才能跟邓广铭认识。

    所以三王被邓广铭如此欣赏是有原因的。

    王永兴被调入北大历史系以后,一个学期,同时开设了两门课程。

    这样的老师,可不多见。

    毕竟,北大的名师虽然不多,但并非没人,就算在隋唐史方面,张光达先生也有不俗的功底。

    隋唐史跟敦煌学,这两个课程,苏亦想都没有想到就选择敦煌学。

    因为隋唐史部分,对于苏亦来说可学可不学。

    而且之前蹭张光达中国通史课程的时候,对方讲授的就是隋唐史部分。

    这个时候,张光达的研究方向依旧集中在隋唐史以及中亚史,他的隋唐史造诣不俗,对于苏亦这样一个半吊子来说,听他的课程足够了。

    不需要特意跑去王永兴的课堂再次听隋唐史。

    而北大之所以开设中国通史隋唐部分,又开设隋唐史,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这两门都是中国史的专业基础课。

    实际上,也不仅北大历史专业的学生要上,就连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也都要上。

    至于隋唐史则属于专业必修课程。

    王永兴是敦煌学的大牛,苏亦是知道的,前世是就没少听过他的名头。

    他以前在云大读研的是一个师兄后来考入兰大读博,研究的方向就是敦煌学,他之前做考古公众号策划敦煌学推书的时候,就曾经跟这位师兄求助,对方就曾经给推荐王永兴的专著。

    当时,他简单翻看一下,也了解过他的生平,不然,他之前怎么知道王永兴、周一良跟陈寅恪三人的轶事。

    所以这种情况之下,苏亦对于王永兴教授的课程就越发的期待了。

    可以说,这是他第一次正儿八经的接触敦煌学。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